顯示包含「自娛散文」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自娛散文」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關於奧運開幕式的二三事》

標籤: , , , , , ,

無可否認,奧林匹克運動會已經由一場「運動會」變成一種「運動」。

由各種高遠的目標,到各種非勝不可,非美不成的勢態看出,中國政府十分十分重視這次奧運,開幕式的宏奇唯美確實叫人大開眼界。從一開始擊缶的表演,到岩壁畫,到活字印刷的萬人表演,以至到最後世界大同的地球儀,都實在叫人開了眼界,美得令人目眩,叫人心醉。

其實開幕式的「導演」雖然是張藝謀,但設計場景,提出「卷軸」、身體岩畫、地球儀等意念的,是一位日藉的女設計師。張藝謀是個執行者,決定如何運用鏡頭,表演者如何排列等等。

且慢批評「中國沒有人才,連開幕式也要靠人家」,我們不是常說要打破文化界限,打破國族界限,全人類共同追求真善美的嗎?如果是這樣,那麼意念是誰提出的,其實半點也不重要。張藝謀作為導演,將開幕式的表演發揮得極為美麗目眩固然不假,但是同樣地,令整個開幕式變得過分電影化,某程上與「舞台表演」的概念有一定衝突。

由擊缶者、活字印刷舞蹈員、到朗朗表演的伴舞者、地球上運行的人等等,都是中國的表演者,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似乎加入不同種族的人員參與演出會更突顯「世界大同」的主題,也更令人感到這是全人類的盛事,借中國的場地去發揮這一概念。

現在的表演的確是極為美麗不錯,原意想由「中國」的角度去擴展,伸延包攬以於全人類文明,這想法也十分不錯,但實際執行上未免太側重表達中國本位的文化了。

且慢責難中國「自高自大」,「未崛起先勃起」,「自居天朝大國」,其實二千年奧運時澳洲也有加入本土原素,加入自身的文化原素,這本來就不是第一次。

最後的地球儀,是一個非常具有「世界大同」象徵的喻象,如果可以讓不同種族的人作為表演者,在地球上行走的話,那表達的概念將會更加清晰,更加富意義。

對,儘管我們根本不可能看到地球儀上那些人是甚麼種族。因為重點,是在參與。讓不同種族的人參與表演,更有全人類大同的希冀和象徵意義,這些小節也許反映了當局的心態。

如果你喜歡,你大可以說這是「中國人的劣根性」,這是「中國人的自大心」,但細心想想,中國近百年來的積弱、磨難,到今天算有實力舉辦這場奧運會,國人的重視心態可想而知,從中有很強的民族自省以至有這種「擁奧運為己有」的心態也其實很難避免。問題是我們也許該有這種自省,不應讓民族情緒升溫到危險的水平。

奧運各國隊伍入場時,前面的牌子原本的設計是燈籠形的,一亮燈,裡面的字從三百六十度各個方向都能清楚看見,但由於當局怕有失靈的風險,故取消了這個設計,換上平實的白牌子。這種求全的心態,也有種「不能丟面了」的心態在內。

這次奧運,其實中國真的舉了傾國之力去舉辦,很多社會的軟硬件其實是難以配合的。鳥巢、水立方其實絕對是劃時代的建築,不管怎麼看也是精心傑作,未來一世紀的建築,實在是以這些建築物為標準,為起點。不過,在中國現時的社會狀況來看,這些建築未免讓人感到一種「朱門酒肉、路邊凍骨」的感覺。就像秦皇陵、長城一樣,現在經過千百年的風霜洗禮,仍然屹立不倒,絕對是超越時代以千百年計的藝術塊寶,人間珍品,但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來看,其實是對人民、對社會的一種超額透支。也正是由於這種資源上的透支,才能建造出這種超越時代的人類奇蹟。

要傾全國之力,以特權越過種種社會上的難題去建這些鬼斧神工的建築,不難,卻犧牲了社會的公義和公平,以特權和不顧一切的態度去建這豐功偉業。如果一個社會可以經由透明、公開、公義的方法去建設,也能應付這種國際第一等的盛會,那國家才是真正的強大起來。

中國近年為奧運而表現出種種友善、開放的態度,絕對是值得嘉許的。最怕的是,這種開放和友善,會隨著奧運結束而同告消失,換之以封閉,鎖國的政策。始終開放的社會,自由的風氣是專制政權的尅星。

原文:http://www.xanga.com/hystericireul/669657190/ite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