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爛文同賞」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爛文同賞」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先鋒的悲劇人物-記張競生

標籤: ,

原本這篇爛書評是寄給某本雜誌的,但因為字數過多(乃自己無聽書之過),雜誌出的會是刪節本,而這裏出的會是足本。徵得該雜誌主編同意,在此登出。

最初偶然得知張競生的名字,是緣於當時左click右click的,知道台灣大辣出版社出了一本張競生的《性史 1926》,看過《性史》的序言,十分佩服張競生這種人,或許他是當時社會的先行者,然而這些超前的思想,不一定會為世所容,就如尼采,也如卡夫卡一樣。

在《浮生漫談 張競生隨筆選》一書的代序中,張培忠便提到:「李敖說:編《性史》的張競生與主張在教室公開做人體寫生的劉海粟、唱《毛毛雨》的黎錦暉,被傳統勢力視作『三大文妖』。可時代的潮流終究把『文妖』證明為先知先行者,張競生的悲哀,更是那個社會的悲哀。」

張競生,原名張江流,後由私墊先生改名為張公室(而非維基所講的字公室),典出李斯《諫逐客書》中的「強公室,杜私門」,後因受赫胥黎的《天演論》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影響改名張競生。

其 實張競生提出過很多主張都是當時的先驅思想,比很多人走前了很多年,如張競生在性學方面最出名的就是提出了「第三種水」,在其《性史》中有提及,在這本 《浮生漫談 張競生隨筆選》中也有不停地反覆申述,「第三種水」是女性性高潮時從巴氏腺囊釋放出來的體液,直到1958 年,德國女科專家格萊芬堡通過科學手段才予以證實,及後還出版了專著《格氏點》,又稱「G點」,但張競生在一九二幾年便已知道,如果有看日本A片的話,也 知道日本人很喜歡的「潮吹」,其實張競生在七八十年前就已經提出。

又例如在人口控制方面,張競生在1920年已經向當時的陳烱明提倡節育的觀念,但被當時有十多個子女的陳大罵為「神經病」,另外在1953年也曾上書中央要求提倡科學地節育,都比馬寅初在1960年發表的《新人口論》為早,也比費孝通走前了很多年。

另外有學者以為金岳霖是把西方邏輯傳入中國的第一人,當然如果要考證的話,湯若望的時候已經把當時西方的邏輯傳入中國,但是否嚴謹意義下的現代西方邏輯,當然有待商榷,但若真的要算起第一個在北京大學教或在當時中國大學教邏輯學的,斷非金岳霖,而是張競生。

而當時第一個把盧梭的《懺悔錄》譯到中國的也是張競生,另亦如李怡所講:「一九二六年出版《性史》,這是中國人最早的性學報告,比金賽博士的《男性性行為》還早了二十二年。」

當然這些外緣的題外話說多,就內地這本新出的《浮生漫談 張競生隨筆選》來說,分別輯錄了張競生在新加坡及香港發表的《浮生漫談》、《十年情場》及《愛的漩渦》。

其 實三部份有不少內容其實是有所重疊的。張競生的散文給我的印像,是他受到當時西方浪漫主義的影響。如果大家覺得徐志摩的散文是有點濫情的話(或呌感情氾 濫),那張競生的散文也可以算是這種,但當然張競生的散文少了很多徐志摩那種修飾詞,但整體來講,張競生的散文比徐志摩寫得更赤裸裸。

如 果說郁達夫的散文內充滿了性壓抑,則張競生的散文寫得很露骨。我想就算現在的散文家也很少會把自己獵艷,與法國女孩做愛等的事情都寫在自己的散文中。而張 競生在字裏行間對這些往事似乎都充滿著得意之色,不斷強調的就是自己在法國時候的性史,當然有人會罵他荒唐,又或者就算張競生生于這個時代,也一樣會有人 對他口誅筆伐,當然也會有人羨慕他那與這麼多洋妞做愛,就像有人在網上封Rick Lee為華人之光一樣。

我們或許只注意到張競生對性方 面的論述,但很多時候忽略了張競生的美學思想,其實可以從這本書中看到,張競生的美學思想是要求解除束縛,要回歸大自然,如他不停地強調美的什麼什麼都是 以大自然為標準,以真及美為標準,所以張競生會在樹林、在沙灘、在野外的地方與人性交,而他自己反而最喜歡是這樣,談及服裝,他自己也會全身裸露在野外散 步之類,這有點像《世說新語》中劉伶:「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褌衣」的感覺,或許張競生就是這種魏晉狂士式的人物,反對束縛,要求回歸大自然。

但 張競生這種回歸大自然也竝非昰一種放任,事寔上張競生在書中不斷強調他並非一味強調性交,也反對濫交,而要在有感情基礎上才會與人交合,而張競生會入田勞 動,強調多菜,多蔬果少肉等的飲食習慣等,也是我們近年來才興起的飲食及生活觀念,而他說有益的酸牛奶,或許正是現在娃哈哈及益力多的雛型呢!

另 外,我在張競生的散文內得知張競生很喜歡蘇曼殊的詩,但不知他們之間有沒有見過面,但也難怪,情僧蘇曼殊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物,的確與張競生有點像,大家 都有點為世不容的樣子,再加上蘇曼殊的審美角度或詩中的境也是不錯的,而蘇曼殊也很喜歡浪漫主義時的詩人拜倫,我想這也是張競生與蘇曼殊能契合的地方。又 例如我們以前看蔣夢麟的《西潮》,在那介紹序中,把蔣夢麟講到是一個兼容并包,很有開放思想的人,但在張競生筆下,蔣夢麟反變成一個負面的人物,這裏誰是 誰非,實不用深究,但至少可以給我們看到另一種的,側面的論述。

而最值得注意的是,張競生與周作人,周建人等打過筆戰,但張競生卻表示周 作人原來也讚過張競生的,張競生也與當時的性學家潘光旦打過筆戰,但正如卡維波所言:「在張競生與潘光旦的論戰中,後者只是用西方性學大師與性學術的大帽 子來批判張競生的『偽性科學』(潘光旦曾翻譯過西方性學大師藹理士之著作)(引案,張競生也譯過藹理士的著作)。在張競生飽受社會保守勢力打擊與壓迫時, 潘光旦的批判頗有落井下石的味道。

潘光旦在民國保守社會中他以性『科學』來抗拒可能性污名,雖然有自保的效果,不會惹爭議上身還能名重士 林。但是他卻因為連結上科學的禁慾態度,對於突破社會保守的貢獻遠不如張競生的開創性,也沒有把性解放的進步氣氛帶進共產黨或左派知識圈內(中共表面的禁 慾保守和後來的極權不能說沒有關係),因此他也無法像Wilhelm Reich那樣具有偉大的歷史地位。

相反的,張競生雖然不像Wilhelm Reich是左派,但是對中國性觀念的突破與進步,有著難以估計的影響與貢獻。」

當然張競生也有其夲身的局限,如他免不了仍受五四時候那種科玄論戰的影響,把張君勱說成是玄學鬼,又例如在其提倡不吃早餐或早餐不用豐富,又或者認為食魚有毒之類,在現在看來不免站不住腳。

總 體而言,張競生是一個超越了時代的悲劇人物,他注定會被人們遺忘,也注定是以悲劇告終,他其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書呆子,對世情、對周遭的政治環境認識得不 透切,就連當時土改什麼什麼時自己的妻子已死也還懵然不知,就連中共要對他批判都還傻傻的,比起他的妻子還不如。但他的確就像一塊石頭,一下子打入五四那 時的波浪裏,激起了不少浪花,他能夠在當時引起這麼多的討論,尤其打破了當時的道德枷鎖,如把一向以來的中國人的處女膜情意結大加鞭撻,他那些愛情的法 則,也激起不少討論,甚至到最後由于《性史》、《第三種水》及美的書店等而引致官非,受當時算是進步的知識份子的道德指責,我想這在當世只有台灣的何春蕤 教授能有如此大的爭議及受不同人的指責。(或許連李銀河教授也沒引起這麼大的爭議)但張競生這些浪花很快就消失在五四的狂潮中,以致很快被人遺忘。

我 們或許不需在此評論張競生的功功過過,但我們或許那反思張競生的悲劇那在我們香港或現在的中國揭櫫到什麼意義?又我們的社會現在到底能不能容納到張競生此 等人物?這也是自從香港的中大學生報後,甚至是社會上一大班偽道德之士對性大加鞭撻,仿佛要將性這種論述禁絕,仿佛不曾發生便不存在等所要思考、反思的事 情。

復活節談復活

標籤: ,

今是復活節紅日假期的最後天,明天一早便要上班去也。復活節是什麼節日我想大家應該知道。以前曾經見過一本書寫說,中國人是閃的後裔,又說甲骨文中的帝字即是希伯來之上帝,當然他有他的理據,這在門外漢看來就沒問題,但如果稍加分析,再找找資料看的話就知其胡扯。

於是我今天又來胡扯一番。以我所知聖經中的復活記載,只有新約講耶穌被釘十字架後三日後復活這一幕。(當然如果按照ZEKE的講法,耶穌在登山變像的時候已經復活了,是在世復活,我想這有點像佛教之在世修有餘涅槃或道教之言飛升也。)然而原來在早于新約的時代,咱家中國就已經有所謂復活的記載,根據掘出來的出土文獻,差不多早在公元前二三百年的《天水放馬灘秦簡.墓主記》裏面便記載:「(卅)八年八月己巳,邸丞赤敢謁御史,大梁人王里□□曰丹□,今七年,丹刺傷人垣雍里中,因自刺殹。棄之于市,三日,葬之垣雍南門外。三年,丹而復生。丹所以得復生者,吾犀武舍人,犀武論其舍人□命者,以丹未當死,因告司命史公孫強。因令白狗(?)穴屈出丹,立墓上三日,因與司命史公孫強北出趙氏,之北地柏丘之上。盈四年,乃聞犬□雞鳴而人食,其狀類益,少麋、墨,四支不用。丹言曰:死者不欲多衣(?)。市人以白茅為富,其鬼受(?)于它而富。丹言:祠墓者毋敢嗀。嗀,鬼去敬走。已收腏而□(罄)之,如此□□□□□食□,丹言:祠者必謹騷除,毋以□□(灑)祠所。毋以羹沃腏上,鬼弗食殹。」,又例如《山海經‧大荒西經》裏這樣記載:「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蘇。風道北來,天及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蘇。」,或者你認為這些不是什麼正史資料?那末還有,先看看《漢書‧卷廿七下之上‧五行志下之上》內說:「哀帝建平四年四月,山陽方與女子田無嗇生子。先未生二月,兒嗁腹中,及生,不舉,葬之陌上,三日,人過聞嗁聲,母掘收養。」,這些書成書年份都早於新約又或者約略同時,另外又例如《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九》:「是歲,長沙有人死,經月復活。」;《後漢書‧志第十七‧五行五》:「建安四年二月,武陵充縣女子李娥,年六十餘,物故,以其家杉木槥斂,瘞於城外數里上,已十四日,有行聞其冢中有聲,便語其家。家往視聞聲,便發出,遂活」;《後漢書‧志第十九‧五行五》劉昭注補引《博物記》:「漢末關中大亂,有發前漢宮人冢者,宮人猶活……郭后崩,哭泣哀過,遂死。漢末,發范明友奴冢,奴猶活」等等等等,若要再舉,例如干寶的《搜神記》,《晉書》、《太平御覽》、《南史》、《新唐書》、《太平廣記》這些書籍都有記者人死而復活的事。

至于扮死的,也有演戲十分逼真,能做到目陷蟲出,如曹植的《辯道論》:「方士有董仲君,有罪繫獄,佯死數日,目陷蟲出,死而復生,然後竟死。」,這真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而就算連佛經內都有不少復活的講法,在此不及細引了。

或許這些可以證明原來中國人的死人復活記載比基督教至少早幾百年。不過我這裏並沒有冒犯基督教的意思,只是提出史實證明,又或者正如以下這幾句經文所說:

假如死人復活是沒有的事,基督也就沒有復活,假如基督沒有復活,那麼,我們的宣講便是空的,你們的信仰也是空的。(格林多前書:15,13-14)

趣聞三則及其他

標籤: ,

很久沒在新春秋貼文,今日不嫌鄙陋,在張貼爛文,聊搏一笑,兼懷念教主。

今日拿了幾份免費報紙,看到三則趣聞

首先是AM730:

美國國務院文件顯示,中共已故領導人毛澤東曾向當時的美國特使基辛格建議,送出1千萬婦女到美國。

基辛格1973年訪問中國時,曾與毛澤東詳談,當時已故總理周恩來亦在場。毛澤東提出,他相信這龐大的人口轉移可誘發兩國貿易,並會「損害」美國,因美國沒有類似的人口爆炸。他指中國是一個貧窮國家,「有剩餘的只是女人」。
毛澤東首先提出,送出數以千計的女人到美國,但後來建議送出1千萬婦女,令參加會議者發笑。

基辛格則回應稱,美國對中國婦女沒有實行入口配額及稅收,令現場發出更多笑聲。

毛澤東當時表示,讓她們到美國會造成災難,卻可減輕中國的負擔。當時基幸格同意將該部分會的會議紀錄刪除,但當基辛格提及有關記者會時,毛則說:「不害怕任何東西,因神已向我招手」。(由于AM730不能轉載文字,此段引文轉引自明報,內容大致相同)

我看後笑得人仰馬翻,人說老杜的詩越老越剝落,但老毛的思想卻是越老越天真(與鍾欣桐相反),蓋堂堂一個國家主席,說話不經大腦,當著基辛格面前說要搞垮你美帝,用的卻是輸出女人?

似乎老毛並沒有想過,美國沒人口爆炸不是因為人家沒有女人過剩(美國的濫交問題比你窮困的中國嚴重得多呢,但我想美國沒人口爆炸,應該都同《魔鬼經濟學》講的理由一樣吧──墮胎)。就算老毛送一億女人給美國,美國也不會人口爆炸。老毛這個想法真的好傻好天真,而強行輸出這種行為卻很黃很暴力。

基辛格也答得幽默,我想基辛格或許可以調侃老毛說,你這樣送一千萬個女人過來,咱們泱泱米國可以向你實施反傾銷稅,更甚可以對你實施禁運。

或許女人是紅顏禍水在老毛的腦海中已印有很深刻的印象,可能中國女人在他眼中不是瘋癲的賀子珍就是潑辣狠毒的江青吧?要不然怎能讓人家美帝都倒下來。老毛看來當時應該看看費孝通的著作,不然不會鬧這笑話。

然後是都市日報:

當地民眾拍下耶穌像被劈中的一刻。 (互聯網)
巴西耶穌像慘遭雷劈

奇景 名列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的巴西耶穌像遭閃電雷擊,途經民眾更拍下這令人震驚的景像,就像上帝之手點亮天空。巴西首都里約熱內盧周日天氣惡劣,颳起狂風暴雨、不時行雷閃電,位於基督山Corcovado Mountain上的耶穌基督像剛好被閃電擊中頭部及胸部,令人驚訝的是,耶穌像居然絲毫無損。耶穌像高39米,由700噸混凝土製成,位處約700米高的基督山上,是當地著名的旅遊景點,去年更獲選得世界新七大奇蹟。 (轉引自都市日報)

我們常聽人家說,不孝子會遭雷劈,想不到耶穌像也遭雷劈,莫非耶穌是不孝子?但三位一體,又怎能會是不孝呢?還是耶穌開罪了雷神電母?那當然不會啦,連區區齊天大聖也能驅使雷神電母,耶穌乃至上神耶!

我不記得以前在那裏看過是清人筆記還是什麼的,本以為是《閱微草堂筆記》,但想想好像也不是,但管它的。印像中故事是說仙有仙壽,妖精也有妖的壽,壽盡便要死,但那妖情不服輸(印像中是狐妖,中國好像妖怪小說中的狐妖佔了相當大的份量),躲到人家坐的椅子下,但可惜,人一離開椅子,還是逃不過雷公的狙擊,一劈便把牠劈死了。

不過中國古典小說,如《紅樓夢》、《醒世姻緣》、《劉公案》、《濟公全傳》等,大部份的雷劈場景都是遭天譴(或自己發的毒誓之類)。我想罵人不孝要遭雷劈應該是後人加的吧?

當然這裏扯遠了,我或許要先強調,為免引起誤會,我不是說耶穌是妖情,而中國道教的神仙系統那麼複雜,當然也不能拿來與基督教神學中的上帝觀胡亂比附(正如我很反對──例如有位台灣某某研究中文的敎授──拿甲骨文中的帝字來說中國從商周已經有西方的上帝觀念,或曰中國商周時的上帝即是西方基督宗教的上帝,一早就受西方基督宗教的上帝影響云云,這簡直是胡扯)。

不過老實說,如果天壇大佛遭雷劈,或許香港的報紙不會刊登,但巴西的耶穌像受雷劈,劈後絲亳無損,講到像神蹟一般,也未便太過。用混凝土造的耶穌像,難道你期望祂遭雷劈後會變成聖母像乎?就像天壇大佛,同樣地受雷擊後莫非會變元始天尊?

最後是頭條日報:

四漢偷渡內地 快艇蛇口遭截2008年2月14日

三名南亞裔和一名廣東男子,涉嫌由香港偷渡回內地,在蛇口被邊防人員截獲。
據悉,東莞麻湧鎮一名船主,日前一個早上十時,收到來自香港男子的電話,便駕駛快艇駛往香港下白泥。深圳邊防支隊蛇口邊防工作站接到線報,立即佈置埋伏,邊防的小艇在蛇口三突堤守候半小時,截查一艘快艇,抓獲五名男子,當中四人懷疑是偷渡客,三人來自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一人是廣東汕尾,全部沒有證件,相信是早前非法出境後,再從香港透過地下通道偷渡回內地。

這篇報導看後不禁莞爾,以前就常聽說內地的同胞千辛萬苦都要偷渡來香港,想不到今時今日,風水輪流轉,反而偷渡客要由香港拚死偷渡回大陸。

雖說這些都非香港人,但似乎香港並沒有什麼值得偷渡客留下的理由。難怪聽朋友說,當年深圳偷渡下來香港的,現在如果在香港還是一事無成的話,必定後悔,皆因若果當年留在深圳置地起屋,現今可以已經能有所謂的被動式收入,即收租也。或者在他們看來,收起來的租比你們這班港燦每月勞心勞苦賺的錢還要多呢!

──────────────────────────────────

負面評價

懷疑藝人床照流出事件之後,部份網民指責鍾欣桐「前言不對後語」、「扮純情」、虛偽、表裡不一[1]

在2004年電影《公主復仇記》中,阿嬌飾演嚴肅教師,可惜遇人不淑,被前男友將拍拖時拍下的裸照放上網,阿嬌接受訪問時,誓言不會像戲中角色般愚蠢,她笑謂:「我真係冇咁笨,絕對唔會信男人嘅甜言蜜語,因為呢啲一定係美麗嘅謊言,更加唔會被男朋友拍裸照。我覺得如果個男人係愛你嘅話,點會捨得畀啲曬相舖睇到你嘅全裸照。若然兩個人係深深相愛,呢張裸照根本就冇存在價值」[2],由於有傳媒指最早一批的疑似阿嬌淫照是大約攝於2001年[3],因此不少網民指她撒謊[4],有網民戲稱陳冠希在拍照時可能不是她的男友。

2007年,陳冠希(Edison)因踢凹的士門被法庭判守行為一年,曾跟他傳過緋聞的鍾欣桐被問及此事時,義正詞嚴指摘不應有這種行為,又說不太認識對方:「(識佢時係咪脾氣都咁暴躁?)其實我唔係好識佢,Sorry!」[5]。有報章報導阿嬌表示和陳冠希不相熟,就連電話號碼都沒有[6]

在2006年的阿Gill偷拍事件之中,《壹本便利》涉嫌偷拍鍾欣桐於後臺更衣,但相片所見,鍾欣桐只是露出了肩膊,事後英皇聯同TVB召開大型記者會譴責壹傳媒,鍾欣桐更聲淚俱下的說「我們很努力去建立自己的形象」、「我們是很多小朋友的偶像」、「如果我見到小朋友,都不知如何去面對他們」,在淫照事件後,很多網民都指她表裡不一,有失「小朋友偶像」的身份,更以Twins歌曲《女校男生》的歌詞「誰料你為了他 (陳冠希),可這樣不雅」來揶揄她[7],而恰巧《女校男生》MV的男主角正是陳冠希。

2007年,看到張柏芝陪謝霆鋒到大陸拍戲時,2人接吻,鍾欣桐覺得噁心,「柏芝都只待在房間等霆鋒收工,有一次他們在我房間吃火鍋,吃到一半還當眾接吻,我頓時看不下去,話講不出來」[8]

在淫照流出初期,英皇高調指責相片是「移花接木」和報警的舉動亦令部分網民不滿。

這些負面批評都乃抄自香港網絡大典有關鍾欣桐那一項,或許都大多能概括現在通行對阿嬌的批評。

看後不禁在想,原來批評人家表裏不一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卻不知道原來我們已陷入了人身攻擊的謬誤。

這個世界能做到慎獨的人有多少呢?更何況,明眼人根本不會把阿嬌當作君子吧?這在《中庸》裏已有答案告訴我們「小人行險以徼幸」,只不過今次是不幸罷了。

──────────────────────────────────

禮拜一晚看無線做的《香港筆跡》,感覺上做得比較散亂,無一個貫穿主題的感覺,看看片頭,不明白為何有蔡瀾而無小思,不明白有黎彼得而無黃霑,不明白為何有董啟章而無劉以鬯?

還有在節目中要王貽興用那鼻音極重(有人說他的聲線像含橄欖)的嗓子唸金庸的小說,給我的感覺反而有點輕佻,節目中又加插一些無謂的枝節,最後草草介紹魯迅尤見兀突。

不過節目中一開始,王貽興便正音正讀的讀韋(圍)小寶,但可以對金庸的全名卻一直是讀查(茶)良鏞而非正音正讀的查(渣)良鏞?真令人大惑不觧,究竟正音的準則何在?

另外有人提起杜正勝曲解罄竹難書一詞為陳水扁護航,老實講,杜正勝這個笨蛋在這個上卻給他硬掰回一仗,罄竹難書在《呂氏春秋‧季夏紀‧明理》:「此皆亂國之所生也,不能勝數,盡荊越之竹猶不能書。」,這裏的確沒有負面義,但到後來例如駱賓王《討武曌檄》中的「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及《舊唐書‧卷五十三‧李密傳》:「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就都變成了負面意思,連教育部的成語典都明明寫著:「後遂用罄竹難書比喻罪狀之多,難以寫盡。」,杜部長看來活用了成語「指鹿為馬」也。

其實還有些成語是原意是負面,但現在通行用法反成了正面,如捲土重來,是形容人失敗了,再重新來過,如唐‧杜牧《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但現在好像成了正面意思。

另一個是例子好好先生,本指人唯唯諾諾,無主見,如後漢司馬徽不道人短,與人交談,不論美惡皆言好,見《通俗編‧品目》及劉義慶《世説新語‧言語》「南郡龐士元聞司馬德操在潁川」,劉孝標注引《司馬徽別傳》:「司馬徽稱一切東西皆『佳』,故有『好好先生』之號。」,但今好好先生多泛指人性格平易隨和也。

──────────────────────────────────

最後祝各位,情人節有情人的快樂,無情人的更快樂,恭喜恭喜

----------------------------------

ps. 好像很久沒寫新春秋,多了這麼多功能,本人實屬電腦白痴,這麼多功能實令愚眼花瞭亂也!

正文緣起

標籤: ,

已經辭掉工作大半個月了,現正投入書店工作。書店將會在銅鑼灣駱克道開業,到時請大家多多光顧(當然不是小偷那種光顧)。

其實我們本來想用青少年創業資助協會基金那筆錢(YBA),不過那間東西(我不稱之為機構,因為實在太廢了),真的是養著一大幫垃圾,靠他們批錢也不知要等上多少年。我已經學劉備三顧草蘆般上去三催四請,第一次上去,見到有個reception妹妹,坐在那裏閒著,問她幾句,什麼都不清楚。然後幾間房都坐了一些年青人,他們都在那裏閒談著,每日只是開兩點至八點,上去兩次都找不著創業主任。然後就隨便找個哥哥仔出來敷衍打發我走,真是他媽的混賬。

終于最後一次上去,見到個創業主任在吃午餐,然後又找個哥哥仔出來跟我們理論,連日期都答覆不到,只推說忙忙忙。好啦,政府就是資助這班垃圾來資助我們。他們其實除了免息貨款之外,真係沒有其他的benfit,你說如果是資助而不是借的話,我或許會跟你磨時間,但卻不是,所以也談不上什麼嗟來之食。你要知道商鋪是不會等人的,你今個禮拜問價,可能下個禮拜便給其他人租去了,但我足足個多月前網上申請,到現在也沒有一個回覆。所以現在寧願借低息財務也不借那些政府資助的垃圾基金,就算他們肯約見我們,還要審批一段時間,又約見又甚麼甚麼,因此奉勸各位朋友,如非必要,創業盡量不要指望政府。所以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政府的扶貧委員會做了兩年便要打烊,你看看那班無腦的官員,就知如果靠政府做事,需要等救援的人一早便餓死了。

不過由于沒有入息證明,借不了錢,那末唯有靠那僅餘的錢了。學毛主席般說,多快好省,建設間好的書店,不過,人有多大膽,越大膽越快會破產,到時真是仆街冚家剷咯。

以前看過梅馨老闆寫的販書者說,深有同感,雖然未開業,但壓力隨之而至。在香港開書店的確是燒銀紙的玩意。其有數得計,這根本不是什麼秘密,書的溢利一般是兩成,即是假設你來貨價,人家批發給你做六折(這個是以港台書為例,內地版圖書連上運費,匯率差價,加上打折比較少,來貨當然未必有六折),你賣八折,溢利便是兩成。那末假設你有十萬元turnover,你就有兩萬元net profit,一般來說,以銅鑼灣樓上舖為例,有落地玻璃的一樓要三萬多元租金,二樓要二萬多,有些可能萬多元就成了,那末扣除租金,還有電費及其他雜項(假設你有員工的話),一般七除八扣後,你如果跟人合夥的話,真的賺得不多,隨時更會賠本。香港六百多萬人,有的書店其實不算太多,有特色的更少之又少。台灣比咱多幾倍人口,但特色書店多我們可止幾倍?至少台灣有專賣同性戀物品的晶晶書庫,也有專做女性主義書籍的女書店,甚至例如北京的知識份子書店-萬聖,你在香港通通都找不著。以前的曙光可以算是香港最好的文人書店,往後便後繼無人了。當然我這樣說,你一定以為我又想開一些什麼高檔次式的波希米亞式的書店,又或者一些專賣艱澀生僻的文史哲書店?當然自己買可能會,但如果開書店是這樣的話,不到兩個月必定倒閉。不過,在我印像中,在民國有間書店做得很成功,奈何卻有人眼紅,告上軍閥政府,這間便是張競生與朋友開的美的書店,他在當時很有話題性,請美女做店員,我想我在香港逛書店這麼久的歷史,都未發覺有一間書店有美女做店員,這真是一個缺失。

其實我常在想,明明自己討厭討好那些無知的顧客,但又想自己賺到錢,這似乎中存在著弔詭。家境異常貧窮,還要等我每月交錢接濟,卻還走上燒錢之路,似乎真的壽星公吊頸。這個世界便如此荒謬,尤其是香港這個地方。在這裏生活便不得不接受這些荒謬。當你討厭消費主義,原教旨資本主義的時候,卻想盡辦法要刺激人上來書店消費,要盡量利益極大化,這裏便是一個弔詭,就正如香港政府拆天星,拆皇后,設法想解殖,然而卻用上殖民地時代政府清拆→發展的邏輯一樣地荒謬。

不過當然,我知就算專看理論書,有理論僻的朋友,家中都會有一些消閒書或軟性的讀物。純粹想賣理論的書,如走序言書室的路線的確很崇高,但我總覺得,書店的受眾不是學者,而是每個人都可以走入書店,理論並不一定要拒拆大眾,而且這裏有一個危險性,便是很容易落入一種沙文主義的困境,菩薩向獅子說法也會變作獅子身啦,還有例如「先以欲釣牽,後令入佛智」、「離世覓菩提,恰如尋兔角」之類的說話。我們也沒有為往聖繼絕學那樣崇高,但我們也不希望說什麼狗屎垃圾都賣(當然這只是希望)。三地來說,香港除了那幾間大學出版的書比較有保證之外,有時聯合集團旗下出的學術書也有一定水準。其他真的乏善足陳。當然還有些小型出版社,如素葉文學,以前的青文,獲益,及一些我都忘記了他們出版社名字的小出版社,也在默默畊耘,出了不少有質素的文學或社科類書籍。

當然,可能有人會認為我的品味或學識根本未到家,這個我承認的,所以我也在上面強調了,我們不會專做學術圖書,因為你有時以為自己有能力能分辨到那些是好書,但可能在一些人眼裏你這些品味也是不甚了了,就像《酒徒》中的「我」對麥荷門的文學品味評價一樣,可能我只是另一個麥荷門。不過我覺得這個世界總需要一些傻仔,正正有麥荷門這些人,世界才不至于太乏味。或許這樣說,至少如何分辨劣書的難度會比較低。就以一些blook為例,市面上出了好幾本,我只粗略看過兩本,不點名批評了,只是有些隨便在網誌上摘幾篇就當作書籍發售,加上單單是賜序,自序便去了差不多四份一本書,內容也不甚了了,有本更離譜,大篇抄襲香港網路大典都不註明出處,真有誤導讀者之嫌,這些書都在大談一些阿媽是女人之類的言論,似乎香港的blook風氣還有待改進。當然我不一定說他們的書都劣,但至少我不會浪費這些閒錢去買。我心目中,一本書應該像酒般,擺得越久越醇,你每次喝都有不同的感受,而不一定要一些一看完,笑完就可以即棄的書,又或者一些垃圾明星出的寫真集,兩條傻仔或一條傻婆在那年那裏所影的幾幅相,買了回家,看後也不知有什麼得著,倒不如買本龍虎豹回家打飛機更有實際用途。

如果你將來發現在我們的書店發現有這些書的話,請你不要驚訝,這裏有幾個可能性。最主要的可能是我們妥協了,等錢開飯了。或者這背後也要問問香港人,到底你們的腦袋都去了哪裡了?

好啦,廢話已經多說了,囉囉嗦嗦的,我也嫌自己麻煩!先解釋正文書店的來由,先由正文說起,正文這兩個有幾個解釋:

1)本文或謂主要文句。
《左傳‧隱公九年》「十一月甲寅,鄭 人大敗 戎 師」晉 杜預 注:「此皆 春秋 時事,雖經無正文,所謂必廣記而備言之。」
《朱子語類》卷十一:「大凡人讀書,且當虛心一意,將正文熟讀,不可便立見解……學者觀書,先須讀得正文,記得注解,成誦精熟,。」
《儒林外史》第一回:「這不過是個楔子,下面還有正文。」
俞樾《古書疑義舉例‧兩字義同而衍例》:「蓋古書未有箋注,學者守其師說,口相傳受,遂以訓詁之字誤入正文。」
茅盾《你往哪裏跑》:「讀者諸君:這一章是本書正文的一個『楔子』。」

2)本字。
章炳麟《文學說例》:「父子、君臣、夫婦,各有正文,而昆弟獨假於『韋』、『朿』之次第,其後乃因緣以製『弟』字。」

3)指合乎正常寫法的文章。
南朝 梁 劉勰《文心雕龍.定勢》:「故文反正為乏,辭反正為奇。效奇之法,必顛倒文句……正文明白,而常務反言者,適俗故也。」

當然還有其他的解釋,例如字號,如唐嚴維的字及五代閩國賈郁的字等等。

我們主要取第一種解釋。而我們亦揀了一個義大利文的名字給它,叫testo,這在英文叫text,是勉強能接上對譯的字。

Text的語源是來自拉丁文的texere,意即to weave,去編織的意思,這個也有點像《說文》對「文」字的解釋:「錯畫也。象交文」。又例如《詩經‧小雅‧六月》的「織文鳥章,白旆央央」,都有一種交錯編織的意思,當然「文」的最本義未必像說文般說,也有學者考證文的本義是人身上的文飾,或紋身的紋,如吳其昌《殷墟書契解詁》:「蓋文者,乃像一繁文滿身而端立受祭之尸形云爾」;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像正立人形,胸部有甲骨文之紋飾,故以紋身之紋為文」;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文即文身之文,像人正立形……即刻畫之文飾也」;陳夢家《釋「國」「文」》:「『文』的原義,可有三種推測:一、古代有斷髮文身的習俗,文即文身。二、古金文『文』字常于胸中畫一『心』字形,疑像佩飾形,文即文飾」等,當然這種說法都有點像Robert Bringhurst的"The Elements of Typographic Style" 中所言: "An ancient metaphor: thought is a thread, and the raconteur is a spinner of yarns -- but the true storyteller, the poet, is a weaver. The scribes made this old and audible abstraction into a new and visible fact. After long practice, their work took on such an even, flexible texture that they called the written page a textus, which means cloth.",這些的編織物就像文飾一樣,交錯地織/畫著。

不過當然到現在的引伸義,在現代漢語來講,正文一般是指有主要的內容,有別于序言、目錄、附錄又或者後記之類的文字,而英文的意思也都差不多(當然另一個解釋是文本,但這個牽涉到一些文學上的文本理論,如文本非封閉自足,乃無限敞開等,不過不及在此細論。)

每本書當然都有其正文,小說如是,詩歌如是,散文如是,研究理論亦都一樣,每本書都承載著正文,而正文亦正正是書本最重要的部份,互為體用。當然我們這個文,並非說,你有懂得幾多,對不少的文章都滾瓜爛熟,當然最重要的是希望大家「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不致于「三日不讀書,然後語言無味,面目可憎」。所以我很喜歡《文心雕龍》,一開始《原道》篇已經說「文之為德也大矣」,然後到「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到最後「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以明道」,學問再高也未必有用,這或許是很多人誤解中國文以載道的原因,願各位共勉之。

================================

另中秋佳節豬花花兄誠邀吟詩作對,奈何本人詩作向來索莫乏氣,無風之騐也。因此亂呈爛詩一首,難得豬兄大量,小弟汗顏耶!

不逢海月共潮生,清水灣頭雜雨聲。
久悟心光無變滅,未妨夜色有晦明。
斜斜樹影橫山徑,颯颯秋風帶鳥鳴。
欲折芳馨將遠寄,汀洲遙望暮雲縈。

倾心何意论平生,不爱烝民爱郑声。
襟袖今宵隔碧海,湖山此际对清明。
歌诗尽作连连看,黄犬应知夜夜鸣。
珍重相期书卷外,邻家犹是旧缇縈。

前兩首是豬兄的朋友恒樂兄所作,下一首是豬兄所作,俱佳作也

中秋已過一陰生,窗外了無打葉聲。
未得掣鯨游碧海,那來風骨別區明。
詩吟閑雅思龍臥,遣句空靈羨鶴鳴。
夢繞還家青石外,無心出岫看雲縈。

而這首是小弟之劣作,與前兩首相比,高下立見,唯有貽在此讓各位訕笑一下,令這個Post Mid-Autumn Festival都能樂透一下。詩名就暫擬作叫《和豬花花兄朋友詩用同韻》吧!特附錄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