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月魔君.卡里古拉》

標籤:

http://www.hkrep.com/tc_chi/season/2008-season6-1.html

《捕月魔君.卡里古拉》

世界名著‧現代劇場手法搬上舞台
揭示人性慾望毫無遮攔的激情

「絕對的權力,就是要將所有不可能的事變為可能。」

「這世界是荒誕的,生存和死亡一樣,既痛苦也不幸福。」

故事取材自羅馬帝國暴戾荒淫的君主︰卡里古拉Gauis Caligula Caesar。劇本由法國劇作家卡繆於1938年發表,並於1945年首演。

劇中的卡里古拉本是受人愛戴的君王,自他傾愛的妹妹病逝後,性情大變,肆意殘殺人民,施行暴虐,最後更自封為神。權力令他目空一切,為求摘取天上的月亮,不惜一切。

卡繆筆下的卡里古拉,表面上是個自憐又自大的變態狂魔,但內心卻隱藏著對道德倫理的控訴,和找尋生存意義的激情,重現著「追求不可能者的狂熱、貪婪和淫亂」,表達了在權力統治和人性自由之間永恆的衝突。


3-19.1.2009
香港大會堂劇院
2009 Jan 3 to 19 (Dark on Jan 5, 12 休演) 7:45pm
2009 Jan 4, 10, 17 2:45pm


票價
$240 $180 $120[不設預售]
*$220 $160 $120[不設預售]
*平日票價 適用於星期一至四(公眾假期除外)

門票現於城市電腦售票網公開發售

粵語演出,附中英文字幕

劇中包括意味情慾和暴力場面,不適合十二歲或以下人士觀看

(I'm told that the cast of 辛偉強 is more recommended.)

正文書店誠徵二手書、正文書店高價收購二手書

標籤: ,

正文書店誠徵文史哲二手書最好文史哲為主)
正文書店高價收購二手書(最好文史哲為主)
捐贈亦可
請即電:2591 9066
超過一百本,可安排上門收書

另正文書店將於農曆年後於沙田新城市中央廣場重新開業,敬請各位蒞臨

關於文化管理碩士課程的一些建議(作者:華利)

標籤:

倉海君,因為我的 blogger account 有些問題,麻煩幫我將以下一文連信貼出來(呢句貼埋都得):

以下一封信是我給中大研究院,

關於一個叫文化管理碩士課程的意見。我兩年前報了這個課程,亦已修畢,但覺得這個課程有很多地應該要改進。香港本身所謂「文化管理」即「藝術行政」或類似文化機構甚至 NGO 的管理人材本身就很缺,而且還有「西九」,所以這個課程其中一個沒說明但卻明顯的目標:培養西九文化建設的管理人材。可是經過這兩年的學習,不管西不西九,我有點懷疑這個課程能否讓學生真的掌握管理文化機構的基本知識和技巧。詳細的看法都在信裏,不知研究院或相關學系有否理會,現公開出來給有興趣或想報讀者細閱。還有一點請讀者留意,此信寫於本年 9 月,是根據過去兩年的課程提意見,或許今年 9 月或來年有所改變亦說不定,讀者若想作比較請自行向相關學系查閱最新資料。

華利記於 9/12/2008


關於文化管理碩士課程的一些建議


本人所修的課程為文化管理碩士課程(MA in Cultural Management),以下為本人對該課程的建議:


一、關於必修文化研究的問題

本人認為現時須必修兩次文化研究科目沒有必要。上其他課時有老師說過,面對文化議題(例如政策或策展),文化研究理論只是其中一種解讀手法。因此本人認為 只須修一次文化研究略懂基礎已夠。另外,本人尊重王建元教授的學術造詣,但本人認為王教授對很多未接觸過文化研究的學生講授他一些學術 research 理論,並不適合。本人認為另一位 instructor 朱大成博士講授基本理論才令不少學生明白學懂,因此建議只設一科文化研究並應由朱博士講授。


二、加強關於基本管理知識的講授,尤其關於溝通技巧

既然本科為文化管理科目,本人認為與管理相關的科目太少,尤其關於溝通技巧方面的知識,例如最基本的書信、規劃、報告寫作,而且不少老師曾指出學生的書寫 和分析能力有問題,既然如此,應該加強相關的課程和訓練。本人認為,尤其處於所謂資訊時代,加上文化產業本身的特性,溝通技巧非常重要,如果修畢此科的學 生連溝通也沒學好,就談不上其他更專門的訓練。


三、集中關於管理的訓練而非該藝術類型的介紹

此科開設目的為培養藝術和文化產業的管理專才,授課時間和資源應儘量擺在講授管理知識,而且於碩士課程和作為將來的管理人的層次,學生本身應該已具備相關 的藝術類型知識,因此課程不應花時間和資源去介紹藝術知識。例如曾修一科「電影工業研究」,課程本應講授如何策劃影展及其他相關活動,導師卻因為有學生不 太了解 art house 電影而花不少時間在課堂播放電影。如果學生真的不懂電影,應該自己另花時間去補充,而不應浪費寳貴的課堂時間去學什麼是電影。

本人認為這帶出另一問題:收生應該嚴選對文化藝術有所認識的人,若已有相關學歷(如藝術系畢業生)則可以不需面試,沒有相關學歷則透過面試了解是否具備文化藝術相關知識足以應付課程。


四、設分流專修,讓學生選定一門文化藝術深造其相關的管理技巧

文化管理其實涵蓋甚廣,由表演藝術、博物館、視覺藝術以至電影均有所觸及,而且往往各類型只得一科,例如博物館只有一科入門課程,相信學生學懂的的只不過 是皮毛。而且學生須於 4 個學期內選修不同科目,相信修畢整個碩士課程恐有走馬看花的結果,未必對提昇管理技巧有所得着。本人建議應該開設更多課程,並要求學生分流,修畢一些指定 基本課程後,便要專精於某種類型或產業的相關管理技巧。

因此又帶出另一問題:到底文化碩士課程是否適合由 CRS 獨辦,還是應該交由藝術系甚至跨系協辦?4 個學期是否足夠?正因為文化藝術管理跟其他商業管理有很多本質上不同(例如 non-profit making),配備基本的管理知識外,需要對該門藝術有深入認識,而不同類型亦各自有其獨特的管理技巧,需要以專注的學習方式去提昇。


五、發回 assignment 確認成績及作參考

本人認為學系應主動發回已批改的 assignment 予學生確認成績,亦應該讓學生知道導師的評語作反省。但現時情況並非如此。以本人為例,本人曾詢問學系何時可以取回其中一科已批改的 assignment,卻等到學期完後 3 個月才取回,另有一份寄失,亦不是所有 assignment 可以取回。學生只是知道成績,卻因未能取回 assignment 而不知導師怎樣評分,亦不能回應甚至上訴,對學生甚為不公,亦妨礙學習上的改進。


本人希望有關部門/人士能了解上述建議,許可的話亦希望聴取回應,本人(華利)(2006 年入學)的電郵地址為 xxx。感謝有關部門/人士詳讀以上建議。

少林搞加盟?

標籤:

在下在 拙劍園中日前曾撰一文,現重貼在 新春秋,因為此文引來的回應相當"過癮"(奇特),現在亦貼上在下文之後,給各位 新春秋 山中劍仙及高人一看..... : )

原文: 【 阿彌陀佛,食齋痾欖核~少林搞加盟】

今天一段新聞,請先閱.....

『少林寺效法麥當勞 全球擴張
(明報)11月30日 星期日 05:10
【明報專訊】少林寺亦如麥當勞 一樣在全球擴張?在上周昆明市官渡區4家寺院「加盟」少林寺旗下托管後,令少林寺的「分院」共達到29家,遍佈全球。少林寺稱,擴張是為了弘揚佛法。
據《河南商報》報道, 少林方丈釋永信上周一與昆明市簽訂協議,正式接管位於昆明市官渡古鎮的土主廟、法定寺、妙湛寺、觀音寺4所古寺廟,期限為20年。並將按少林寺治寺理念和管理模式進行管理。
「分院」29家遍佈歐美澳
修繕寺廟、衣食住行開支由少林寺支出,但4間寺廟獲得的捐贈及門票收益都歸少林寺所有。釋永信是少林寺的傳奇方丈,在他執掌近20年間,少林寺「分院」開至29家,遍佈美國、歐洲及澳洲 ,香港尖沙咀 亦有一家。但他表示,加盟並不是靠實力,必須要有「緣分」。
有份參與進駐雲南古寺的延江法師也稱,少林寺的目的是為弘法,而不是出賣商品。』


看到這段新聞後,真是閱罷無語。大陸的 少林寺 真是在搞勿春?(做什麼?)

我只想起 喬靖夫 先生的新書 《武道狂之詩》故事中的那個 武當派,周圍去武力強迫他派加盟武當,改名歸順,統領武林。只不同現實是加盟做傳銷品牌似的,要弄出一個 "少林" 品牌,將佛寺當生意企業來辦,真是不曉得佛祖有知會有如何反應。

大陸讀了美式企管的人或受影響的人,似乎真有點走火入魔了,有些東西不能跟商業掛勾的,人心就是其一,修行也是其中一項。唉!遲早佛教傳銷大會和少林派武功一統中國各派武術的日子會出現,到時不是企業成功了,而是文化毀滅,胡亂搬美國佬膚淺功利一套來銷滅自己的深厚東方文化,真是 阿彌陀佛,食齋痾欖核~


留言: 4 個意見

匿名 提到...
其实吧,在下今年有缘前往少林寺。虽对少林寺的恶名早有耳闻,不过看过以后却大出我的意料。现场未曾看见有少林寺与任何商业化有关的东西,若有卖东西及坑骗者,都是附会之徒,混一口饭吃而已。其实释永信在位20年,的确将少林发扬光大,否则还不是老死深山。若有人问少林寺为何烧一炷香成千上万,不妨问一句,烧的乃是进香人的妄念,于你何干?若心中无碍,又何必烧香。大陆人目前急功近利,乃是眼红少林寺而已。妄人眼中看什么皆是妄念,与少林无涉。

4:54 下午


匿名 提到...
千萬金元一柱香的金錢去了?

4:59 下午


匿名 提到...
那是烧香人自愿,并没有强取豪夺吧。烧香人求个心安理得,也是出于一片私心。本来嘛,和尚受供养,自古皆然。反正妄者自妄,清者自清。其中的意思,水平有限,我也不能表达。

11:21 上午


匿名 提到...
燒香人乃凡人, 凡人有所求本無問題; 但少林呢? 和尚受供養是一個問題, 自己定出高價要燒香人講買卻又是一個問題; 正如樓上有人一問: 金錢去了哪? 清心寡欲的和尚要這樣多錢作麼? 少林寺為何一定要發揚光大? 少林寺的「分院」已經達到29家, 而且不斷增加, 求名之心十分明顯; 大陸人目前急功近利, 難道現在少林寺所表現的就不急功? 不近利? 最重要你又如何得知少林不妄? 你是少林方丈乎? 一口咬定和尚一定是好人,寺廟一定清靜又是那一門道理? 要知道寺廟染濁歴朝也比比皆是; 更重的是所有批抨都被打成妄語了, 對閣下也只能用“水準有限,不能表達。”

12:45 下午

書店奇談

標籤: ,

昨天經過公司樓下門口
樓下阿靚姑突然喝住了我
「肥仔,你地尋日無開舖呀?」
我跟他說不是啊
「但係你地有客上去之後落來問我係咪執左喎你地」
我跟他說不是啊
然後我問他那位客人是幾點鐘上來
她跟我說大約四點多左右
于是我便起疑了
前天(禮拜日)明明是店主N看舖的
然後打了給店主N
店主N跟我說他禮拜日那天整天都在啊
這我便覺得奇怪了
于是我在想會不是近來公司越來越靈異
而出現了鬼揞/掩眼
找不到我們的書店?
為了這樁奇案,我們找到了湯川敎授
湯川教授也覺得這摏奇案太不可思議
于是湯川教授便在我們書店看起書上來
把聞一多全集、錢鍾書全集、清朝全史及唐代交通圖考都看遍都得不出結論
再把上古音系、詩大調、粉紅色噪音、中國文學史及所有後現代的理論都看遍了
還是找不到頭緒
突然湯川教授在地上寫下一大堆算式,他得出了結論
他一直認為鬼神之說不合乎邏輯
唯一的解釋是那位客人走錯了門子
去到二樓便把那間修甲的主觀投射了以為是我們的店子
找不到我們便以為我們關門了

───────────────────────────────

昨天有位內地客人上來
問我:「這些書可不可以看的?」
我愕然了,這些書擺在這裏不是看的那會是用來做什麼的?
不過這也不是最驚奇的問法
曾經有人走上來問:「你們是賣書的嗎?」
我真的想答,其實那些書我們不賣的
別要看我們是書店
我們表面上是賣書,
但我們其實就如毛主席所講
「打著紅旗反紅旗」
「打著JJ反JJ」
用現在的潮語來講就是「曲綫」
我們就是曲線賣書
或者準確點用黃毓民的話語來講
我們賣書就是要凸顯香港人不看書的荒謬性

----------------------------------------------------------------------------------

或者可以這樣講,
我們開書店主要是想教人:

The Power Within: The Feminine Principle in Chinese and Jewish Mystical Traditions

標籤:

Rabbi Moshe Yehuda Bernstein

Introduction

A perfunctory examination of Chinese and Jewish cultures reveals many features that are patriarchal. In the Confucian order a wife must abidingly obey her husband (Jinfen 2002, 4); Jewish law adopts a similar demand and further excludes a woman from acting as a legal witnes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certain religious precepts. Both cultures display a significant bias towards the procreation of male progeny (Kaup 2007, 330; Rosner 2001, 168), while the Chinese veneration of ancestors and the lineage of Jewish rabbinic and priestly traditions are reserved exclusively for males. However, when one delves beneath the surface into the ancient, mystical traditions of China and Israel-- Daoism and kabbalah-- a different picture emerges. In both of these traditions, the feminine aspect plays a vital role not only in the celestial realm but also in the earthly relationships between men and women. Furthermore, in both of these traditions a surprising yet paradoxical element of feminine superiority comes to the fore.

The focus of this study will be of principles manifest in the earlier conventions of philosophical Daoism, dao jia (道家), and theoretical kabbalah, kabbalah ha-iyunit (קבלה העיונית). The former begins with Lao Zi in the 6th century BCE and extends roughly 500 years until the development of a more ritualised Daoist church, including ideas from this time period antedated to the legendary Yellow Emperor, Huang Di (黄帝) (Fowler 2005, 29-33). Theoretical kabbalah begins at a much later date with the appearance of Sefer Ha-Bahir, (The Book of Illumination) in the 12th century and stretches to its apex in the 16th century, the period of the renowned kabbalist Rabbi Isaac Luria of Safed in the Upper Galilee (Kaplan 1991, 5). Many of these kabbalistic views on the feminine principle were embellishments of earlier references in the Torah (i.e. the Pentateuch) and Talmud. Although subsequent religious Daoism, dao jiao (道教), and practical kabbalah, kabbalah ma-asit (קבלה המעשית), both exhibit certain feminine elements-- the former in its pantheon of deities (e.g. the goddess Dou-Mu, 斗母, the “Mother of Light”) and the latter in its demonology (e.g. Lilith, Queen of the Night)—these expressions had already degenerated into superstitions as opposed to purely philosophical doctrine.

The Supernal Feminine

Unlike Western religions, philosophical Daoism lacks the concept of a personal God. The Dao, the source of all creation, is ineffable. As described succinctly in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Dao De Jing (道德经):

“The way that can be spoken is not the real Way
The name that can be named is not the real name.”

A euphemism for the Dao is wu-ji (無極), a primordial state of Nothingness that is “without bounds and limits”. It is from this Nothingness that Taiji (太極), the Supreme Ultimate Source, manifesting as absolute Oneness, comes forth. From Taiji then proceed the dual, yet entwined forces of yin (阴) and yang (阳), which in turn become the components of the myriad forms that characterize creation:

“Dao gave birth to the One;
The One gave birth to two things,
Then to three things, then to ten thousand…” (ibid, 42)

Whereas the Dao is the ineffable and nameless void, its manifestation as Taiji represents its latent immanence in all existence. It has also been referred to as the “supreme mother of all things” (Fowler 2005, 108); as such, it may be conceived of as a womb of complete potentiality. From this womb the generation of masculine yang, literally “the sunny place” or “south slope”, and feminine yin, “the shady place” or “north slope”, encompasses a tripod of Heaven (the transcendent), Earth (the immanent) with Humanity poised between them. Through descent into the Four Realms and substantiation into the Wu Xing (五行), the five elements of Fire, Earth, Metal, Water and Wood, the physical world with all of its possibilities materialises. It should be emphasized that Daoism’s worldview is holistic rather than dualistic: its masculine and feminine elements are interdependent and dynamic. Moreover, as every quality is defined by the gradient of its opposite, the feminine yin is contained as potential within the masculine yang, and vice-versa (Fowler 2005, 81-84).


Readers of the Old Testament are familiar with the anthropomorphic imagery of the patriarchal “Jehovah”. In Jewish tradition this name, better known as the Tetragrammaton, or “four-lettered name” represented as Y-H-V-H (י-ה-ו-ה) is never pronounced but replaced with the euphemistic adonai (א-ד-נ-י), meaning “my Lord”. According to Jewish mysticism, however, neither of these names, nor the personalised, masculine deity they signify, is indicative of the intrinsic nature of God. Not unlike the Dao, the absolute nature of the Supreme Being is ineffable and completely unknowable; the kabbalists gave it the appellation Ayn Sof (אין םוף), literally “without bounds” or “Nothingness without limits” (Kaplan 1991, 23-24).

In order for this Nothingness to manifest as creation, a process of Divine Emanation occurs. This results in the model of the Ten Emanations, or Sefirot. The arrangement of these Divine Emanations in a tripartite alignment, with the right column representing masculine forces, the left side feminine and the centre their line of mutual confluence, is known as tikun, or rectification. Furthermore, the Sefirot combine in such a way to reflect the quality of the Four Worlds through which they descend in order to become manifest. These are: the World of Emanation (Atziltuh), the World of Creation (Beriyah), the World of Formation (Yetzirah) and the World of Action (Assiyah). A further ethereal quasi-realm of “Primordial Man”, Adam Kadmon, signifying the Divine Will to emerge from Nothingness, precedes these four (Kaplan 1991, 15-16).

These five sefirotic combinations are known in kabbalah as Partzufim, or Divine Expressions, and from the sublime to the more mundane, are known as Arich Anpin, “the Extended Face” (but also referred to as Ayin or Nothingness), Aba, Father, Ima, Mother, Zeir Anpin, “the Reduced Face” and, finally Nukva, the Female, comprised solely of the final Sefirah of Malchut, Kingdom (Kaplan 1991, 95-96).

The feminine aspects of Ima and Nukva are also referred to respectively as the Upper and Lower Shekhina. The term Shekhina, literally meaning “dwelling place”, is mentioned frequently in the Talmud as a referent to “the Divine Presence”. In this earlier usage, however, despite its grammatical feminine gender, the term had not yet developed into the female hypostases within the Godhead that later kabbalistic works like Sefer Ha-Bahir and, in particular, Sefer Ha-Zohar (The Book of Radiance) would boldly articulate (Scholem 1991, 150).

The Upper Shekhina, which is designated in Sefer Ha-Zohar as “the Palace” or “Celestial Womb “and reminiscent of Taiji, exemplifies the process whereby Nothingness transforms into infinite potentiality. The Upper Shekhina, while serving as a receptor of the supernal flow of Divine Life, simultaneously functions as a dynamic agent in which the ineffable becomes revealed through the emanations (i.e. the seven lower Sefirot) that it emits. Borrowing Indian terminology, Gershom Scholem describes the Upper Shekhina as “the Shakti of the latent God: it is entirely active energy, in which what is concealed within God is externalized.”

By contrast, the Lower Shekhina of Malchut (Kingdom) receives the influx of all the supernal emanations but what it transmits is no longer within the realm of the Godhead but rather Creation itself. Allegorized in Sefer Ha-Zohar as “the Moon” and “the Earth”, the Lower Shekhina possesses no light of its own. (This attribute resulted in its later development as the potential to at times infuse “darkness” and “evil” into the world.) Apart from the influx of the nine Sefirot preceding it, more significantly, the Lower Shekhina receives a reflux from below through human actions, which it then transmits upwards to the transcendent realms of being. Significantly, the kabbalists held that the sin of Adam and Eve and their expulsion from Eden had caused the Shekhina to likewise become exiled from her earthly domain and separated from her male counterpart Zeir Anpin, also known as “The Higher Man” from Ezekiel’s vision. The Zohar repeatedly emphasizes the fundamental role of human endeavour in restoring the immanent Shekhina in union with her transcendent partner, Zeir Anpin. In the kabbalah of R. Isaac Luria many meditative prayers known as yichudim (unities) were established to precede the performance of certain Torah precepts, expressing the conscious intent to restore the harmonious balance within the Divine (Scholem 1991, 186-187).

The Mundane Feminine

Daoism maintains that sexual relation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are a microcosmic paradigm of the macrocosmic Yin and Yang. Works ascribed to the legendary Yellow Emperor, such as The Classic of the Plain Girl, viewed heterosexual relations as a natural function and discuss its various aspects with candour. Since the hormonal secretions of both male (yang) and female (yin) were considered storehouses of “life essences”, or jing (精), the goal of sexual relations was to achieve a healthy absorption of these essences. There was, however, a fundamental difference in the sexual nature of men and women. As expressed by the Daoist adept Wu Xian of the Han Dynasty (Reid 1989, 258):

“The male belongs to Yang. Yang’s nature is such that the male is easily aroused but also quick to retreat. The female belongs to Yin. Yin’s nature is such that the female is slow to be aroused and also slow to be satiated.”

Furthermore, male orgasm involved a depletion of jing, whereas female climax entailed its retention. In order to balance the inequity of nature in this arena, Daoists advocated a regimen of semen retention during coitus. This type of sexual practice was meant to enable the female to have more time to reach her climax, at which time her partner would reap the dual benefits of retaining his own jing, while simultaneously absorbing hers (Reid 1989, 263-264). Although younger adepts were allowed occasional ejaculations, these were viewed as progressively detrimental with age (Reid 1989, 261). According to Daoist principles, sexuality was not about satisfaction of desires but rather a means to nurture vital essence. As stated by the renowned Tang dynasty Daoist Dr. Sun Ssu-Mo, “a man must think of how this act will benefit his health and thus keep himself free from disease. This is a subtle secret of the art of the bed-chamber.”

A hedonistic stream of Daoism subsequently developed by the 3rd century, and its utilization of these sexual techniques in Daoist temples without regard to moral ramifications, at various junctures in Chinese history evoked a strong public reaction by the authorities against these practices (Reid 1989, 13).

Like the Daoists, kabbalists also saw the sexual act as the primary earthly paradigm of the Union between the Bride (Shekhina) and her Spouse, the Higher Man (Zeir Anpin). Kabbalah, however, imbued the sexual act with a sanctity and moral quality which naturalistic Daoism did not. This meant that the sexual act could only be performed within the sanctity of marriage and after the woman’s ritual purification following her menses.

Though both the Talmud and the medieval Jewish physician Maimonides call attention to the deleterious mental and physical effects of excess depletion of semen, Judaism still championed the procreative effects of sexuality as fulfilment of the first Torah precept “Be fruitful and multiply…” The Talmud, however, recommends that during intercourse a husband delay his ejaculation in order that his wife may climax first. (Ironically, the stated purpose of this practice is to engender male offspring!). Furthermore, according to the laws of onah (Exodus 21:11), in which a husband is obliged to provide his spouse with food, clothing and sexual relations, it is not merely the frequency of the latter for which the male is responsible but also its qualitative aspect.

The unio mystica advocated by the kabbalists was reinforced with the Zohar’s interpretation of the creation myth. Mentioned several centuries years earlier in both Midrash and Rashi commentaries, Adam was said to have been created du-partzufim (דו-פרצופים), or androgynous. The taking of Adam’s rib (Genesis 2:21) in order to create Eve was the forceful Divine act of separating this heretofore unified androgynous being. The human process of finding a mate and binding that relationship within the sanctity of marriage was deemed a restoration of the pristine unity that had existed prior to this rupture. This restoration was in itself paradigmatic of the rectification inside the Godhead which occurred during performance of the sexual act within the parameters of sanctity and morality set by the Torah (Green 2006, 39).

As with the licentious tendencies that developed in the Daoist tradition, the Sabbatian and Frankist heresies which emerged in Europe during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respectively were perversions of this kabbalistic notion that human coupling could affect the restitution of unity within the Godhead. These heresies similarly affected a reactionary backlash against the promulgation of kabbalah.

Conclusion

Excepting the enhanced stamina of the female in sexual matters, Lao Zi makes several references in the Dao De Jing to an intrinsic superiority of the Yin aspect:

“The female by quiescence conquers the male;
By quiescence she gets underneath.” (61)

“Truly, the hard and strong are cast down,
While the soft and weak rise to the top.” (76)

“When you know the male, yet hold on to the female,
You’ll be the ravine of the country.” (28)

In the psychological, political and spiritual matters referred to in these verses, the Dao De Jing regarded the yielding Yin as more capable of attaining results than the more abrasive Yang. Likewise, the practice of Wu-Wei, or effortless achievement, involved a passive Yin approach that enabled all human artifice to acquiesce to the greater flow of Dao.

It is in the eschatological teleology of kabbalah, where aspects of feminine superiority become visible. In the world of time and space, the six masculine emanations of Zeir Anpin symbolized by the 6th masculine letter vav, “ו”, representing the phallus, encapsulate the six directions of space (N, S, E, W, up, down) and the six days of the week. By contrast, the feminine letter heh “ה” corresponding to the (Lower) Shekhina represents a singular, internal spatial point and the temporal Sabbath day (Kaplan 1991, 11). Though the Sabbath is the seventh and final day of the week, the Talmudic sages classified it as “the last in Creation; the first in Thought.” In this context, in the same way that in the Jewish religious tradition the Sabbath day has a greater sanctity than weekdays, likewise the revelation of Divinity in the immanent natural order of the Shekhina appears as the primary motif of Creation itself (Green 2006, 8-9).

Furthermore, according to Jewish tradition, with the dawn of the Messianic era, predicted to occur after 6000 years of the Jewish calendar (currently at 5769) at the threshold of the Sabbatical millennium, Adam’s sin will be removed. This will have a profound effect on the status of women. Isaiah’s prophecy that “…the light of the Moon will be like the light of the Sun” (Isaiah 30:26) is said to reflect this transformation in the eminence of women. So too, according to the Zohar, does the prophecy of Jeremiah: “For God will create a new thing, a woman shall court a man” (Kaplan 1993, 62).

With the socio-cultural advancement of women in the postmodern era, more people are questioning the mythology of the masculine God portrayed in exoteric Jewish scriptures and other religious narratives. Furthermore, men and women alike are rejecting patriarchal structures as enshrined in Confucian thought and still operative in numerous societies around the world. The exploration of mystical traditions such as Daoism and kabbalah reveal a worldview where the feminine principle plays a dominant role both in the supernal and earthly domains.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ideas could ultimately facilitate a more sophisticated notion of the Divine. More importantly, the respective practices associated with each of these traditions radically transform our view of Ultimate Reality from a transcendent concept beyond our grasp to a simple experience which, if we can only surrender to the power within, we all have the capacity to access in every moment of our lives.


REFERENCE LIST:

Fowler, Jeaneane D.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of Taoism: Pathways to Immortality. 2005. Sussex: Sussex Academic Press. Google Books. http:// books.google.com (accessed September 22, 2008).

Green, Arthur. A Guide to the Zohar. 2004.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Green, Arthur. Seek My Face: A Jewish Mystical Theology. 2006. Woodstock: Jewish Lights Publishing.

Jinfen, Yan. 2002. A feminine expression of mysticism, romanticism and syncretism in A Plaint of Lady Wang. Inter-Religio 42: 3- 18. Nanzan University. http://www.nanzan-u.ac.jp/ (accessed September 29, 2008)

Kaplan, Arye. Immortality, Resurrection and the Age of the Universe: A Kabbalistic View. 1993. Hoboken: Ktav Publishing House.

Kaplan, Arye. Innerspace. 1991. Brooklyn: Moznaim Publishing Company.

Kaup, Katherine P., ed. 2007. Understanding Contemporary Asia Pacific. London: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Lao-Tzu. Te Tao Ching. 1993. 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

Reid, Daniel P. The Tao of Health, Sex and Longevity: A Modern Practical Guide to the Ancient Way. 1989.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Rosner, Fred. Biomedical Ethics and Jewish Law. 2001. Hoboken Ktav Publishing House. Google Books. http://books.google.com (accessed October 4, 2008).

Scholem, Gershom. On the Mystical Shape of the Godhead: Basic Concepts in the Kabbalah. 1991.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歡迎各位向正文書店捐獻文史哲舊書/二手書

歡迎各位向正文書店捐獻文史哲舊書/二手書
希望各位多多支持

偶題二絕

標籤:

別後音書杳無蹤,九秋霜鶻沒雲中
乍窺簾外纖纖月,雲掩尚留一線通

荷花曲院拂湖風,隔岸微香鼻觀通
一隻游蜂忽然過,知無所得度牆東

觀海

標籤:

風塵澒洞孤身游,拄杖盤桓看浪頭
倦雁銜蘆旋隱現,片颿移岬載沉浮
仁王護國蕃兵退,大浸稽天薄命休
覆去翻來心事亂,婆娑瘣木更綢繆

書店奇談

標籤: ,

今天

回到

公司

店員W告訴我

他今日下午把全書店都找過了

發現不到易拉架

然後往樓下一看

易拉架原來已經一早筆直地豎在樓下的鐵閘前面

而店員W也發現今天回去有些書亂放在地上

理論上昨晚是店主N看舖的

因此便打去問店主N

店主N卻說他昨晚明明把易拉架收回放在公司

地上也沒有書亂放

放是又打給店主L

然而店主L今早要上班根本沒可回來

而我則在家睡到下午差不多二時才起床

而根據過往經驗

地產代理及業主都沒有留本店鎖匙

于是便往有賊盜竊方面想

然而本店並沒任何金錢書本上的損失

也就算有賊盜竊也不會傻B得幫我們拉好易拉架吧?

因此最後得出的結論

是一個謎

我們已經把這起事件

交給了美國FBI莫霍斯及郭丹拿警員處理

港女悖論

標籤: ,

經過大約兩年前發現了的仆街悖論(請參考:http://weblog.xanga.com/hope_season/553597685/20166349032472635542.html,及對其回應之回應:http://daimones.blogspot.com/2006/12/blog-post_116563264321697382.html),今年再下一城,又發現了港女悖論。由于時間關係,今次不打算長篇累贅,上一次是把一個簡單的命題複雜化,而今次是想將一個複雜的命題簡單化。

在講港女悖論之前,先向大家介紹兩個悖論,讓大家有個理論基礎,而這兩個悖論,又與港女悖論有關,第一個是說謊者悖論,很簡單舉一個例子,就是假如我向人說:「我在說謊」,又或者我向人講了一句全稱命題:「所有的話都是假的」,則首句我在說謊這句是真話還是假話呢?如果是真話則我不是在說謊,然而我又說我在說謊,反之,如果是假話的話,則我在說謊這句似乎又是真話,這便形成一個兩難的悖論。而後一句則是所有的話都是假的,那包不包括我講這句話呢?如果包括,那就像第一個情況一樣,究竟這句話是真是假呢?羅素悖論也可以簡單點來講,如果A是一個集合,那A的元素裏包不包括A本身呢?如果AA,則A應該不是自身集合的元素,如果AA,就應是本集合的元素,即,所以矛盾。

不過,當然要解決說謊者悖論也不是沒辦法,如羅素自己就提出了解答,避免了自我指涉的局限,羅素提出了一個Type Theory,意即:對每一個全稱命題來說,他永遠只指涉一個type(類型),換言之,假設羅素認為全稱命題内部並不存在一邏輯矛盾,即當我說「所有的話都是假的」,則其「所有」,並不是無限制的「所有」,而是指謂那些說過的話的總和。全稱命題作為一個命題並不涉及作為一個類的本身。因為邏輯地講,我所說的那句話並不包括我這句話本身,至于這句全稱命題之為真或假,則是另一個問題。即是出現了語言層次的問題,語言層次是指對象語言(object language)和後設語言(meta language)的分別(亦有人譯作目標語言及元語言),甚至發展至之後卡普納的language order的問題,這是後話,後話不提。而另外至于前句「我正在說謊」,則克里普克或萊爾這些人會認為是非賦值的。

至于羅素悖論除了以上講的羅素類型論可以解決外,尚有ZFC系统和NBG系统及布勞威的直覺主義邏輯等。另一個簡單的做法便是重新定義集合,把所有集合都作為類,但是不是所有的類都是集合,現在把包括那種包含「所有」的類叫做本格類,不算是集合,于是就解决了,然後討論集合的時候,這類「本格類」就被取消了,當然也是一種取巧的辦法。

好,現在進入正題,有了以上的基礎後,假設有個女人聲稱:「所有女人都是港女」,那末這個女人講這句就遇上了自我指涉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也可以換轉做有個毒男聲稱「全世界的男人都是毒男」一樣。)

有了上述的知識,那末這個女人講的那句話並不包括她這句話本身,簡單點來說即是她可以有一個自我豁免。

那末,可能有人會以為全世界這麼多女人,這個女人如此宣稱,多她一個不多,少她一個不少,因此就算多幾個宣稱也影響不了什麼,因此這又是陷入另一個悖論,便是沙丘悖論,不過這並不是這個港女悖論的重點,因此略去不提。

但大家有沒有想過,假如所有的女人一起宣稱:「所有女人都是港女」的時候,會是怎樣?如果有自我豁免的話,那末所有女人都自我豁免的時候,那是否就所有女人都不是港女呢?如果所有女人都不是港女,那是否港女這個詞是空廢呢?如果要像定義集合那樣重新定義港女,那這港女已非彼港女了,港女的內容定義已經改變,那也就不是港女了。

因此,結論很簡單:這個世界根夲沒有港女。這個結論,就如萬曆十五年裏其中一章的標題說:「世間已無張居正」一樣震撼,因為世間已無港女了。

Why Some Women Hate Sarah Palin (含中譯), and Why Pandemonium is in harmony

標籤:

Why Some Women Hate Sarah Palin

Women are weapons-grade haters. Hillary Clinton knows it. Palin knows it too. When women get their hate on, they don't just dislike, or find disfavor with, or sort of not really appreciate. They loathe — deeply, richly, sustainingly. I do not say this to disparage my gender; women also love in more or less the same way.

(中譯) 女人的憎恨幾可成為武器。希拉里.克林頓清楚這一點。培林亦清楚這一點。當女人心存憎恨時, 她們不止是不喜歡, 或 “不太喜歡”。她們厭惡 – 深刻地, 洋溢地, 持續地。我這樣說, 並非為貶低自己的性別; 女人在 “愛” 方面其實差不多一樣。



一直不知道新春秋有多少女生。感覺上, 不多 (實說還真有點寂寞)。若此文屬實 (噢我的立場也太明顯了吧), 則怪不得新春秋如此理性、祥和了。

這單官司,期 左冷禪 兄一看而評

標籤:

左冷禪 兄,

下列最近這單官司,不知道兄台有何見地?
因為似乎很有影響性,對所有對打性武術運動會引起一個【案例】。
案中兩人的行為是什麼,大家成人一看便明白。自己的心在曾經做出什麼便自己心中明白,無謂討論。
但我想知道法律技術上問題,這個判決是否可以推翻?
因為似乎被控一方沒有傳召出專業資格更高人士出庭做一個描述該運動的專門動作和何謂【力度】定位。
因為練習劍道時分分鐘大戰碰上【力王】,那難道控告他不成.....故一切似乎很在踩綫。
我觀點不是偏任何一方︿而是覺得這個判例必引起日後更大問題。
舉例:泰拳對打練習,隨時打出火,到時失手中重擊,是否又拿上法庭呢?
實希聽 左大俠 高見。

劍道 迷茫人敬上


【 本 報 訊 】 體 育 界 名 人 韋 基 舜 任 職 律 師 的 姪 兒 韋 業 顯 , 04 年 到 香 港 劍 道 協 會 學 日 本 劍 道 , 聲 稱 因 曾 經 「 駁 嘴 」 而 遭 協 會 總 練 報 復 , 以 竹 劍 大 力 擊 打 他 戴 了 頭 盔 的 頭 , 致 頸 椎 受 傷 。 韋 業 顯 向 練 索 償 26 萬 元 , 高 等 法 院 法 官 昨 日 判 他 勝 訴 , 裁 定 練 違 反 責 任 , 沒 有 提 醒 學 員 在 劍 道 堂 有 可 能 受 傷 , 惟 法 官 不 相 信 練 因 報 復 而 刻 意 擊 傷 韋 業 顯 。   記 者 : 黃 幗 慧被 告 黃 寶 杰 是 香 港 劍 道 協 會 會 長 兼 總 練 , 持 六 段 級 別 ( 最 高 為 八 段 ) , 義 務 在 協 會 任 。 被 告 在 審 訊 時 承 認 從 沒 有 提 醒 學 員 , 學 習 劍 道 的 潛 在 危 險 。 法 官 施 鈞 年 在 判 詞 中 指 出 , 被 告 有 責 任 採 取 措 施 , 預 防 學 員 受 傷 , 加 上 課 堂 為 初 學 者 而 設 , 他 應 告 誡 學 員 無 論 是 上 堂 或 是 平 時 練 習 , 也 有 受 傷 危 險 。 因 韋 業 顯 受 傷 , 被 告 須 賠 償 26 萬 元 。韋 基 舜 ( 圖 ) 之 姪 韋 業 顯 ( 右 圖 ) 獲 賠 償 26 萬 元 。批 評 被 告 企 圖 卸 責法 官 認 為 韋 業 顯 是 誠 實 證 人 , 但 被 告 卻 不 盡 不 實 。 被 告 在 案 發 當 日 用 竹 劍 拍 擊 韋 的 頭 作 示 範 , 曾 拍 擊 約 四 至 五 下 。 法 官 認 為 被 告 明 知 學 員 第 一 次 戴 頭 盔 練 習 被 拍 擊 , 會 感 到 頭 暈 和 不 舒 服 , 但 他 卻 用 力 過 大 。 被 告 曾 指 其 他 學 員 都 有 用 竹 劍 擊 韋 的 頭 作 練 習 , 但 法 官 認 為 其 他 學 員 所 用 力 度 有 限 , 批 評 被 告 誇 大 其 他 學 員 的 拍 擊 次 數 , 企 圖 將 責 任 推 卸 到 其 他 人 身 上 , 認 為 被 告 若 安 排 其 他 練 作 示 範 , 便 可 避 免 學 員 受 傷 。不 信 因 報 復 用 力 打韋 業 顯 聲 稱 案 發 前 一 堂 因 詢 問 竹 劍 的 正 確 使 用 方 法 , 遭 被 告 罵 他 「 駁 嘴 」 , 他 又 曾 遲 到 和 不 懂 摺 袍 。 法 官 明 白 劍 道 講 求 紀 律 , 但 不 相 信 被 告 因 為 韋 犯 規 而 刻 意 用 力 拍 擊 他 作 報 復 。 案 發 於 04 年 4 月 13 日 , 學 習 劍 道 已 半 年 的 韋 業 顯 ( 46 歲 ) , 當 日 首 次 穿 重 6 公 斤 的 劍 道 防 具 上 課 。 他 遭 被 告 用 竹 劍 拍 擊 後 , 即 時 感 到 頭 暈 , 他 表 示 聽 到 巨 響 後 , 感 到 一 股 強 力 由 頭 盔 傳 到 頭 和 頸 。 當 課 堂 完 結 時 , 他 不 能 如 一 般 學 員 跪 下 , 結 果 遭 被 告 大 聲 喝 斥 「 坐 低 , 大 律 師 ! 」 案 件 編 號 : HCPI56/05

另外一些網路評論
http://www.kungfuboard.com/forums/showthread.php?t=56703

Biden and Palin on same-sex couples' rights (含中譯)

標籤:

Transcript of Palin, Biden debate

IFILL: The next round of -- pardon me, the next round of questions starts with you, Sen. Biden. Do you support, as they do in Alaska, granting same-sex benefits to couples?

BIDEN: Absolutely. Do I support granting same-sex benefits? Absolutely positively. Look, in an Obama-Biden administration, there will be absolutely no distinction from a constitutional standpoint or a legal standpoint between a same-sex and a heterosexual couple.

The fact of the matter is that under the Constitution we should be granted -- same-sex couples should be able to have visitation rights in the hospitals, joint ownership of property, life insurance policies, et cetera. That's only fair.

It's what the Constitution calls for. And so we do support it. We do support making sure that committed couples in a same-sex marriage are guaranteed the same constitutional benefits as it relates to their property rights, their rights of visitation, their rights to insurance, their rights of ownership as heterosexual couples do.

IFILL: Governor, would you support expanding that beyond Alaska to the rest of the nation?

PALIN: Well, not if it goes closer and closer towards redefining the traditional definition of marriage between one man and one woman. And unfortunately that's sometimes where those steps lead.

But I also want to clarify, if there's any kind of suggestion at all from my answer that I would be anything but tolerant of adults in America choosing their partners, choosing relationships that they deem best for themselves, you know, I am tolerant and I have a very diverse family and group of friends and even within that group you would see some who may not agree with me on this issue, some very dear friends who don't agree with me on this issue.

But in that tolerance also, no one would ever propose, not in a McCain-Palin administration, to do anything to prohibit, say, visitations in a hospital or contracts being signed, negotiated between parties.

But I will tell Americans straight up that I don't support defining marriage as anything but between one man and one woman, and I think through nuances we can go round and round about what that actually means.

But I'm being as straight up with Americans as I can in my non- support for anything but a traditional definition of marriage.

IFILL: Let's try to avoid nuance, Senator. Do you support gay marriage?

BIDEN: No. Barack Obama nor I support redefining from a civil side what constitutes marriage. We do not support that. That is basically the decision to be able to be able to be left to faiths and people who practice their faiths the determination what you call it.

The bottom line though is, and I'm glad to hear the governor, I take her at her word, obviously, that she think there should be no civil rights distinction, none whatsoever, between a committed gay couple and a committed heterosexual couple. If that's the case, we really don't have a difference.

IFILL: Is that what your said?

PALIN: Your question to him was whether he supported gay marriage and my answer is the same as his and it is that I do not.

IFILL: Wonderful. You agree. On that note, let's move to foreign policy.

(中譯)

IFILL (主持): 下一條問題 -- 噢不好意思, 下一輪問題由你開始, 拜登參議員。請問你支持給予同性伴侶應有的權利, 就如他們在阿拉斯加施行般嗎?

BIDEN (拜登): 絕對支持。我支持給予同性伴侶應有的權利嗎? 我的回應是絕對正面的。嗱, 於奧巴馬-拜登陣營, 不論在憲法或是在法律的角度, 同性伴侶或異性伴侶絕無不同。

事實是, 在憲法下, 我們所享的權利應是一樣 -- 同性伴侶應享有到醫院探訪伴侶的權利, 產業共享權, 成為伴侶的人壽保險受益人, 以及其他權利。這才是公平。

這是憲法要求的, 所以我們支持。我們絕對支持確保在同性婚姻中的忠誠的伴侶應享有與異性戀伴侶同等的與產業權, 探訪[伴侶]權, 保險方面的權利, 以及所有權有關的憲法上的權利。

IFILL: 州長, 你會否贊成將[同性伴侶享有的權利]由阿拉斯加擴展至全國?

PALIN(培林): 嗯, 我不會, 如果這意味著我們要重新定義一男一女婚姻制度的傳統定義。不幸地, 有時候, [此項立法]正帶領我們走上此途。

但我亦想澄清, 如果我的答案有任何暗示我對美國的成年人選擇他們的伴侶或選擇他們認為對他們最好的關係不予容忍的話, 我希望你明白, 我是容忍的, 我有多元化的家庭及朋友圈子, 尤算在我的朋友圈子裡, 你可以看到, 有些朋友未必在這課題上同意我, 有些很親密的朋友並不同意我在這課題上的立場。

但在這容忍下, 在麥凱恩-培林陣營裡, 絕對沒有人會提議做任何事情去禁止例如醫院探訪權或簽署或協商合同[的權利]。

但我會確切地告訴美國人, 我不支持將婚姻定義為一男一女以外的事情, 而我想, 通過一些細微差別, 我們可以反覆探討它的真正含意。

但我想盡我所能確切地讓美國人知道我不支持任何違反傳統婚姻定義的事情。

IFILL: 讓我們嘗試不要談那些細微差別, 參議員。請問你支持同性婚姻否?

BIDEN: 不。貝拉克.奧巴馬和我均不支持從民權方面重新定義何謂婚姻。我們不支持這樣。基本上, 這是個可以由信仰及那些實踐他們的信仰或 - 你可以說 - 決心的人作出的決定。

但是, 底線是 - 我很高興從州長的回答中理解到, 很明顯 - 她認為忠誠的同性戀伴侶與忠誠的異性戀伴侶在民權的角度是絕對沒有任何分別。如果是這樣, 我們的立場是一樣的。

IFILL: 這是否你所說的?

PALIN: 你對他的提問是他支持同性戀婚姻否, 而我的答案和他的一樣, 就是我不支持。

IFILL: 很好。你同意。於此以上, 我們現在談談外交政策。

Downfall (帝國末日)

標籤:

曾經雄霸全球金融界的投資銀行帝國,就此沒落了。

五大投資銀行 (Investment Bank),以過去一年收入排名,分別為:

  • 高盛 (Goldman Sachs Group),去年收入 880 億美金,過去三季盈利大跌 70%。
  • 摩根士丹利 (Morgan Stanley,即「大摩」,相對摩根大通而言),收入近 879 億美金,過去一年股價跌了 71%,正打算出售 49% 股權與中國投資公司 (China Investment Corp [CIC])。
  • 美林 (Merrill Lynch),收入 642 億美金,正準備出售予美國銀行 (Bank of America)。
  • 雷曼兄弟 (Lehman Brothers)、收入 590 億美金,已申請破產清盤,巴克萊 (Barclays) 剛得到批准購入其資產。其資產總值達 6 千億美金。回想 2002 年時史上最大宗的 WorldCom 清盤,資產值也只是雷曼兄弟的六分一。
  • 貝爾斯登 (Bear Stearns),收入 161 億美金,早已被聯署局促摩根大通 (JP Morgan Chase) 收購掉。
在這場世紀浩劫中,很多人說是「貪婪」(Greed) 讓他們沒落;這中間有點「憎人富貴厭人貧」的味道。是的,他們的確極富有。很多朋友還記得,高盛好景時,連掃地阿姐都派三十個月花紅;初出茅廬的大學生動輒有二、三萬月薪,升到副總 (VP) 的單是花紅便夠買兩架保時捷跑車;低級職員桌上都有四台 Silicon Graphics 電腦 (台台過十萬元),高級商廈都留下最高的幾層免費租與他們:真正是財大氣粗。

結果我們這一代不少兄弟以加入投資銀行為榮,人人花三年考個 CFA (Certified Financial Analyst;註冊金融分析師),讀幾個金融與投資策略的碩士,希望有一天能入行而發達。

真的能入行又如何?那班投資銀行家,位位不可一世,經常把員工當狗一般罵,一怒之下便隨手將咖啡、花盆等怒擲向下屬。一星期七天、一日二十四小時,無休止地工作和應酬,到了休息時便相約過澳門或北上尋歡,每個省市都有情婦,結果大都妻離子散。這些,便是我們這一代對投資銀行界的記憶。我們現在不記下這些,相信我們的下一代亦不會再知道或想像得到。

這些傳聞,大家都可能聽過,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們其實是怎樣賺錢的呢?若閣下有興趣,小弟在「寒舍」寫了個小故事與大家分享,多多指教。

共你揸火箭,帶你到天空去...

標籤:

1.無須開刀,神七三子之二頭先腳後順產成功。看,不是漫步,是慢步,不 ,是細蚊仔學行。距離懂得問天, 還需要上小學,中學,大學...才算。 如果養大一個人要四百萬 ,以此為鑑,條數十分襟計。 要航天史迅即跨出一大步, 秘密武器就是...劉翔。 劉飛人不是許諾國人未來會看到一個更快的劉翔嗎?你已經在起跑線上,有一個更大的榮耀等著你,神十再見 !




2.竊密必被抓, 抓住就殺頭 ,東風航天城就是牛,這句是個人惡搞創作。 部分網民彷彿take左野,借箸代籌,有說要閹的,有說株連九族的( 其餘太血腥恕刪 )五花八門, 直頭是想借刀殺人。而且異口同聲說對呀,應該呀。 想起港記入北京市兒童醫院採訪腎病娃娃被人以這十個字的態度對待,與央視所得完全不同,不禁胸膺結石。斬截的恫嚇+歪曲的法理+盲眾的附和=冤假錯案X2的n次方。 對此,只好無語問天。

為甚麼雀巢不承認檢測結果

標籤:

毒奶風波越鬧越大,基本上凡是在內地生產的奶製品企業都難以倖免。

可是,雀巢卻比較另類,即使蘋果日報和無線新聞已分別指出雀巢的黑龍江產一公升裝牛奶及山東產煉奶都驗出三聚氰胺,但雀巢不單沒回收產品之類,反而發出了語氣頗強硬的聲明,聲稱自己的奶製品一點問題都沒有。

說得難聽點,臉皮真厚。

不過,如果結合另一個因素,就會明白雀巢為甚麼會這樣做。

因為昨日9.21恰好是國際反雀巢日

甚麼是國際反雀巢日?不是因為它的產品驗出三聚氰胺,而是因為雀巢企業血跡斑斑的歷史。

如果三鹿罪該萬死,那麼看來雀巢早就應千刀萬刄了。

目前,每年全球約有1,500,000個新生嬰兒死於非母乳哺育。雀巢公司在未開發國家利用媒體強勢推銷人工調味奶粉,僱用穿著護士服的非專業女性打工人員在醫院發送免費試用奶粉,利用包裝上強壯的金髮嬰兒照片讓不識字的第三世界母親誤以為人工奶粉比母乳更為進步。雀巢公司所給的免費試用份量往往巧妙地超過母親能夠自然泌乳的期限,那些踏出醫院的貧窮母親,只剩下再也無法分泌乳汁的胸部,用不管是擺地攤、撿拾破爛、作手工藝或是種水果的錢去買奶粉,她們只能用過量骯髒的水沖泡昂貴奶粉,讓許多嬰兒死於營養不良與痢疾。

延伸閱讀:

他的血在你的咖啡裏:國際反雀巢日

英文維基百科:抵制雀巢運動

一個臉皮成幾尺厚的、世界著名的無良企業,連續多年面對歐美社會的責難都可以無動於衷,你這個新興第三世界市場在我的產品裏驗出那一點點塑膠化工原料算個屁?

一個中國娃娃的性命與其他我們不知在何方的第三世界兒童的性命同等珍貴。我們要推動的,不止是一個中國的產品安全和誠信,而是更普世的「公平貿易」、「良心企業」的價值觀。

延伸閱讀:

香港樂施會:貿易要公求

大學師生監察無良企業行動

***********************************************
原文:http://www.xanga.com/chungpui/675449715/item.html

雜碎

標籤:



( 圖引自熊一豆blog)

1.煲蠟肯定不會是衣著光鮮的一家人斯斯文文做的活動,(留意旁邊還有一桌子食物)而且那兩個孩子看上去很乖乖喔,似是不懂燒開水,要傭人代勞的一群.康文署的職員拿著滅火器勸戒,真是太誇張叫人太意外了. 回憶當時做過無王管的街童四圍煲,真爽呀.

2.人食奶我食奶, 國人哪,吃的其實是否狼奶?為什麼毒奶粉事件現在才曝光?奧運ma.萬一當時連指定乳品贊助者伊利亦掉進這趟渾水,多難看呀.當然,紙包不住火的, 我呀,強烈建議,三鹿自薦贊助來屆殘奧,反正那幫人都是腦殘的,行嗎?

從佐敦醫生想起

標籤:

我自小就生活在佐敦區,天天走佐敦道,經常在佐敦地鐵站上落。

可是,一直沒有人告訴我,為甚麼這裏叫佐敦。中學時流行Micheal Jordan,我住的地方是紀念他的嗎?約旦的英文名字也叫Jordan,那麼我家又和這中東小國有甚麼關係?

大學時修香港史課,學期論文寫香港西醫書院的創建史,為此翻了不少關於香港早期醫學史的文獻書籍。在何啟白文信、孫中山、康德黎的身影之間,赫然瞥見一位佐敦醫生。

書內記載,這位佐敦醫生,目睹殖民地的華人深受健康疾病之苦,中醫成效不彰,他立志在華人社會推廣西醫,救急扶危。又載這位醫生雖不是基督徒,卻對當時基督教會行醫傳教模式深感興趣。他對醫學抱著一股宗教信仰般的虔誠,以宣教一樣的熱情到處奔走,在香港的華人社會裏宣揚西方的醫學知識。香港的早期醫學建設中,他可謂居功不少。

後來,由於他在撲滅鼠疫的貢獻,政府將當時九龍的一條街以他命名,是為佐敦道。

我想,為甚麼這樣一個對香港作出貢獻的人,竟然會被我們忘記了?

我每天走過佐敦道,經常在想,如果這裏有一個他的銅像,或者只是一塊小牌匾,記述他的功績,讓住在這裏的人對自己的社區有更深的認識,讓大家知道曾有這樣的一個人,那不是很好嗎?也許,會有一個小孩,天天路過這條街,受到這些記述的鼓舞,使立志行醫的幼苗在他的心靈裏紮根。

又想到,我們的這片土地上,還有更多值得我們永遠記著的人物。

尖沙咀村曾有一名村民叫林維喜,他被英軍打死了,揭開了迫使中華帝國走進近代歷史的鴉片戰爭。

那一瞬間,難道不值得我們記念嗎?

我經常想,在廣東道林立的LV和Prada之間,如果有一塊牌匾把這段歷史刻在上面,對我們還是對遊客,都是多麼有意思的事。

*****************************************

流放在北京四年,終於回來香港,我遊走了附近的很多大街小巷。

很多地方,我都感覺很陌生。

翻開地圖,我家附近多了一連串新街名:滙翔道、雅翔道、麗翔道、翱翔道、友翔道。看見那麼多翔道,我第一個感覺是想爆粗。

還以為自己搬進了無「天」不歡的天水圍。

準有一天,我們的街名將會進一步簡化,只剩下一堆華麗但沒任何意義的漢字。我們的社區會像囚室一樣編號,你住哪裏的?啊我住在9527區,你從9244道往左轉4464街再向前走到9547號倉,就是我住的地方了。

*****************************************

最近要上課,上課地點在砵甸乍街。我很喜歡這條街,不止是因為那些不好走的石板,還因為那種歷史的沈澱感。物轉星移、滄海桑田,可是這街名還繼續使今日的我們記得那已經165年前的第一位港督。我們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就這樣圓滿了。

(是的我知道他是侵略元兇,也不是甚麼好人。但這既然是真實的歷史,保留下來也無妨。)

回歸後的香港,已不是借來的時間、借來的空間。我們既然有未來,也必須找回過去。在這片空間的各個歷史片段,都應該重組起來。

既然佐敦醫生值得我們給他命名一條街,那麼為甚麼不能以更多值得紀念的人給街道命名?例如創立廉政公署的姬達爵士、那個普通的尖沙咀村民林維喜、拯救過孫中山的香港西醫書院教授康德黎,還有曾在香港感受圍城的張愛玲,在香港進行革命活動的菲律賓國父黎刹(黎剎在港事跡見這裏,菲律賓國旗在港設計的事跡見這裏)。

******************************************

眼下香港對歷史建築的保育十分著緊,但卻遺忘了很多比這些建築更高大、更巍峨的歷史人物。建立一個完整的、有前身今生的社會,不單要有軀殼,還需要賦予其內涵。

我們應該檢討目前的街道命名方法,考慮改以對香港有特殊歷史意義的人物或事件命名新街道。

我們應該讓社區知道他們社區的歷史和命名來源,在紀念人物的街道名字下,多掛一塊牌子,扼要記述該街名所紀念的對象和他的事跡。

*******************************************
原文:http://www.xanga.com/chungpui/674824281/item.html

Victim (1961)

標籤: ,



"I stopped seeing him because I wanted him. Do you understand? Because I wanted him!" - Melville Farr

在1967年以前, 英國的 Offences against the Person Act 1861 訂明任何形式的男同性戀行為都是違法 (Victimtrailer中有這麼一句: "What thread of strange emotion put this brilliantly successful barrister on the wrong side of the law?"), 不單要坐牢 (最高刑罰是終生監禁), 在當時的社會還要承受身敗名裂的屈辱 (當時的報紙會在星期天闢角專門報導此類案件)。因為這條法例, 勒索同性戀者在當時是非常的普遍 (片末, 探長對主角說, "Someone once called this law against homosexuality the blackmailer's charter")。那年代, 許多有名望的人選擇屈服於這種勒索, 終生活在恐懼下, 直至他們的金錢及精神均被榨得精光

Victim (1961) 的導演 Basil Dearden 拍了好些針對社會問題的電影 (e.g. Sapphire (1959)), Victim 則主要展現同性戀者在當時的遭遇。這是電影史上第一齣英語電影用上"homosexual"這字眼。迪保加 (Dirk Bogarde) 飾演 Meville Farr, 一位大律師, 正預備 take silk 並邁向法官之路, 前途一片光明。他有一位心愛的妻子 Laura (Sylvia Syms)。一天, 他讀書時代的情人 Barrett (Peter McEnery) 聯絡他, 但他以為對方想勒索他而沒有理會。其實 Barrett 正受到勒索者的威脅 (勒索者有一幀Barrett和Farr的照片), 最後無路可走, 可悲地在警局內自殺。Farr得悉Barret是因為維護他而了結生命後, 決定揪出這幕後黑手, 縱然代價是他的名望、事業、生活: (Farr to Stone, friend of Barrett) "If I had been trying so bloody hard to avoid trouble, it might have never happened. But it has. And I am not going to get away from it... (When asking Stone to help to dig the blackmailer out) All you have to do is to watch. Watch for fear. Fear is the oxygen of blackmail."

而Farr就Stone提供的線索, 接觸Barrett以往的相識、其他與Barrett一樣曾受勒索的人。他們當中有理髮師, 有名演員, 以及和Farr一樣, 在社會中有名望的人。同時間, 勒索者也盯上Farr。他跟蹤Farr, 威脅與他接觸過的人, 甚至騷擾他的家人。但Farr沒有退縮, 並與警察合作, 最後設計逮捕勒索者。

早於1957年, Lord Wolfenden 發表了 "The Report of the Departmental Committee on Homosexual Offences and Prostitution", 認為兩個成年男子之間的愛情不應是犯罪: "not the law's business"。 這份報告引發社會討論, 然而, 當時英國政府對此反應緩慢。這齣電影將當時同性戀者所受的壓力及不公展現於螢幕, 引起廣泛的關注。終於, 在1967年, 英國通過 the Sexual Offences Act 1967, 滿21歲男子在私人地方的同性戀行為不再是犯罪。許多人認為這齣電影在某程度上推動了立法: "In 1968 the Earl of Arran, who had introduced the legislation [of the Sexual Offences Act 1967] in the House of Lords, wrote to Dirk, acknowledging the part the latter had played in helping to change the climate for the better." (The Dirk Bogarde Estate).

保加完美地演繹了這位為了公義, 甘願放棄一切的大律師。他對要揪出勒索者, 沒有絲毫猶疑或掙扎; 他清楚知道他將會在法庭裡承受屈辱, 他沒有逃避。我 不多看保加的演出, 看過的, 大多是壓抑的角色。Farr, von Aschenbach, Accident (1967) 裡的 Stephen, Night Porter (1974) 裡的 Max, 他們內心都有另一面鏡。他們不只看見這世界美好的一面, 對黑暗的一面更是知之甚詳。保加於二戰時在前線奮戰, 他是第一批解放Bergen-Belsen concentration camp的軍官之一, "an experience that had the most profound effect on him and about which he found it difficult to speak for many years afterward" (Wikipedia)。保加的演出, 情感通常是深藏心底, 唯此, 當這份情感無可避免地爆發出來時, 那份震撼才能直趨人心。而所謂的"爆發", 其實是很收歛、含蓄地將內心最深處的黑暗面呈現出來 - 保加非常擅運於聲音、眼神、動作、肌肉去展示不同層次的情感及精神狀態The Guardian Post left a good line to Bogarde in its obituary, that Bogarde "could convey a quality of stillness which suggested hidden turmoil and torment." (Hinxman, 1999)

我也喜歡Laura的角色設定。大概那時代的人還保留含蓄這美德。Laura 知道 Farr 和 Barrett 的交往, 看了照片, 但沒有像現在一些反同性戀團體般高舉所謂道德旗幟, 振臂高呼Farr的行為是"違反上帝的意願", 之類。她關心的, 是Farr是否愛她:

Laura: "I am a woman, and I want to be loved for myself."
Farr: "I do love you."
Laura: "If he were alive and standing beside me, who would you choose?"

導演處理同性戀這個題目時, 沒有加入煽情的元素如宗教、同性戀/異性戀的衝突, 而是冷靜地從法律 vs 勒索入手; 同性戀是"罪"這命題是電影的中心, 然而這個"罪"是建基於法律而非道德判斷。有一幕, Farr
在辦公室內給他的助理William看那幀照片。當然William是詫異的, 但他沒有對Farr有任何指摘, 只說, "we must get the negative, sir." 當他離開時:

Farr:
"I expected at least one question. Don't you have any?"
William: "I have believed in your integrity for 10 years, sir. I can see no reason to question it now."

這場口的另一個叫絕的地方是那幀照片。觀眾在電影裡從來沒有正面看過這
照片, 儘管它是這故事最重要的道具。這幀照片出現了數次, 每次都是背著觀眾。在這幕, William站於火爐前, 將照片交回Farr, 籍著火光的映照, 觀眾們終於得以從背面窺見這幀照片, 隱喻著越來越多人知道這個秘密, 而這個秘密終會大白於公眾前。這是一多美的照片。它的美在於它沒有成為赤裸裸的煽情的道具, 而是含蓄地記載了兩個人的故事。在片末, Farr將這幀照片投進火堆中燒掉, 我們終於正面的看到這幀照片, 儘管只是一眼 - 一霎間, 照片隨著火光灰飛煙滅, 很有"成了"的味道。

看了一些保加的訪問, 當問到這齣電影或他的私生活, 他總帶個靦腆的微笑 (他在螢幕上不多笑 - 他笑得真俊), 就像看著一個頑皮的小孩少不更事地問一些大人覺得不是問題的問題。他的眼神反映出, 他的內心是個寧謐的湖。他覺得對, 他便去做。他懶得讓提問、疑想攪起一絲波浪。當時好些男星因為此電影題材太敏感而沒有接這個角色; 保加則很快的接了。
他在自傳中寫道: "It is extraordinary, in this over-permissive age, to believe that this modest film [Victim] could ever have been considered courageous, daring or dangerous to make. It was, in its time, all three." 在一個有關 Victim 的訪問裡, 他說: "Everybody says why you make such a controversial picture. This is ridiculous. Actors are here for that. You get stuck with roles of boring pictures that people get to see forever. People will go to see this film, I am quite sure, and fairly enjoy it, or, be stressed..., but they'll be moved somehow by it."

電影裡有一幕是勒索者在Farr家的車房用白漆寫上"Farr is Queer"。今天, 歧視同性戀或許不再這樣明目張膽, 但其實, 若我們留意一下主流媒體如何portray同性戀, 我們便明白人們看待同性戀的心態其實並沒改變多少。設或Queer根本不是甚麼特別事, 又何用以白漆寫之? 又何用刻意地塑造一個"與別不同"的形象? 重點並不在是否真的"與別不同" - 誰又不是與別不同呢, 而所於"人們認為是與別不同"。

商家利用同性戀作為賣點, 是看準pink money帶來的龐大商機。現時有
marketing agencies 專門協助客戶拓展同性戀市場; 的確, 若我知道一個品牌對同性戀持正面態度, 我或許會對它加分 (Citibank除外)。但我不會將之看成是平權或同/異的消歧; 這只是一個商業遊戲, 說到底, 在商家們眼中, "同性戀"三字不過是一堆又一堆銀元而已。

之前說到, 導演拍攝這齣電影,
在同性戀這主題上所持的是態度是開放的、冷靜的, 沒有對之作道德或宗教上的批判。觀乎今天主流媒體如何看待這主題, 各式團體如何競相"幫助同性戀者明白/改正/接受自己的問題", 試問又哪能說社會在這主題上進步了呢?

Dust (黑暗元素、黑質三部曲)

標籤:

就在二次大戰的前夕,托爾金 (J. R. R. Tolkien) 完成了一本很普通、甚至有點沉悶的童話書,講述一班小矮人大戰火龍,最後得到寶藏的故事;怎料托爾金的故事越寫越長、越寫越黑暗,最終成為跨物種大戰魔王的鉅著《魔戒》系列:《霍比特歷險記》(The Hobbit)、《魔戒同盟》(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雙塔記》(The Two Towers)、《國王歸來》(The Return of the King)、《精靈寶鑽》(The Silmarillion) 等,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

二戰結束後,同樣在英國,作家菲力普.普曼 (Philip Pullman) 誕生,並在《魔戒》風行五十多年後,開始寫下另一部彷似童書,內容卻更為高深的《黑質三部曲》(His Dark Materials;台譯:《黑暗元素》)。它們分別名為:

《黑質三部曲》中的「黑質」,是指我們至今都沒法偵測得到的物質,愛恩斯坦認為,純粹靠已被我們發現的物質的重力,是不能把宇宙維繫在一起的,所以他假設有我們「看」不到的東西;普曼在書裏叫它們做「塵埃」(Dust)。

** 以下含內容 **

在《黑質三部曲》裏,「塵埃」就是意識、就是智慧。在這個宇宙裏,人類之所以與其他物種不一樣,便是因為受過「塵埃」的洗禮。而我們一般稱為「神」的個體,則是第一位有「塵埃」的生物,不過「祂」已經很老了,並將統治權讓與了祂的「攝政者」。祂們統治著所有的「平行宇宙」。所謂「平行宇宙」,來自量子力學:每件事的所有可能結果,都會成為一個獨立的宇宙,並同時存在。舉個例,我今天可能早起,趕上了列車,上班沒有遲到,之後發生了一連串的事件,最終導致我當了老板;但我今天亦可能貪睡,錯過了列車,結果遲到,之後發生了一連串的事件,最終我失業。在「平行宇宙」的概念下,這兩個情況有相等的機會率,於是這兩個結果同時存在,但在不同的世界,成為「平行宇宙」。這兩個我亦同時存在,但並不認識。

《黑質三部曲》便是講一個來自另一個宇宙的女孩,與這個宇宙的男孩,聯合了不同世界的不同物種,包括吉普賽人、巫婆、披甲的北極熊、以及墮落天使等等,大多曾受教會的迫害的,一起去「殺神」,好讓「塵埃」或「智慧」不至於流失。驟耳聽來好像很褻瀆,但其實人類的歷史以及各種秘教的存在,正正就是「追求智慧」與「盲目迷信」的爭戰。由靈智 (Gnostics) 教派到共濟會,由巫師到煉金術士,由聖堂武士到薔薇十字軍,由《失落園》到《玫瑰的名字》,以及對傳統白色智慧女神的崇拜,留下了人們在教會的壓力底下對知識的追求的歷史;不少人甚至為此犧牲生命。

所以普曼反對的,並不是信仰或教會或神本身,而是抑制知識的權威團體。神在女孩的宇宙內,就叫「權威」。而蛇叫原祖父母食的,正是智慧樹的果子,好讓原祖父母得智慧。普曼更進一步暗示那包括性的知識,所以原祖父母才覺得羞愧。

托爾金寫下了全世界的物種聯合起來毀滅魔王的史詩,普曼卻寫下了各宇宙的物種聯合起來殺掉神的壯舉。

個人認為,普曼的《黑質三部曲》,是要將其畢生所學都融入這套鉅著裏,內容涉獵物理、生物、哲學、宗教、文學等等範疇,彷彿邀請讀者和他切磋砥礪,看看誰更博學一樣,實在是一種知性上的挑戰。如果你以為這是套童話書,對它的認識只留在其電影的階段,便錯過了一份寶藏;就像《巡者系列》不能看電影一樣。

看《黑質三部曲》亦像看《群》一樣,雖然厚,但看完是會學到不少新東西的。雖然一開始可能有點像童書般,有點沉悶,但如果你看過《魔戒》的前傳:《霍比特歷險記》(The Hobbit),你便知道,耐性是會有回報的。

選情短析

標籤:

倒數不足兩星期就係立法會選舉,本來我唔係政治評論,就唔太應該講選舉,但眼見身邊有d人年齡同智慧成反比,又硬係忍唔到口。

今云民主黨班偽善民主派就認真無運行,特別係港島,佢地嘅票源保證李柱銘唔玩,做開二幫嘅楊森打頭陣,拖位剛剛磨完皮補番塊面嘅甘乃威同埋另外個無名小卒,可以保番住一席位都算還得神落,李大狀雖係漢奸,但佢始終有點吸引力,好似射鵰入面位「西毒」咁,明係打靶友一名,但無咗個邪派陣營就失色,剩得梁子翁、彭年虎,你話有物好睇。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最鍾意內訌,當年太平天國覆亡,最主要都係衰諸王內訌,鍾意民主支持普選嘅有機會去選民主黨,但又有可能去選何秀蘭或者余若薇,但一人得一票咁大把,選得薇姐又投唔到蘭妹,分薄哂D票源,但班大帝個個都要排頭位,唔肯做阿二,即係謝賢、曾江同曹達華都要做主角,又要戲份唔可以少過人哋,唯有一人開部戲,各自做主角但係觀眾又只可以揀一齣去睇,你話個票房唔攤薄就有鬼。最慘都係蘭妹,想當年佢選區議會,响西環觀龍樓選區收咗葉國謙及民建聯班共狗就懷恨在心,响立法會選舉度放風話民主黨選情告急,班白痴選民就諗都唔諗走去俾票民主黨,結果當時白鴿黨名單排第三嘅阮品強固然入唔到(响多議席單票制嘅制度下有物可能俾你入多過兩席),連蘭妹都唔夠票入,你話班共狗毒唔毒,今云蘭妹獨力參選我怕都凶多吉少。

但今次你又咪以為民建聯有運行,因為阿公欽點咗掃帚頭去選,首先安排范婦人唔玩,以人大做安慰獎,舊年馬力死咗,就借勢安排條八婆去同四萬選鬥,鋪條路俾佢先入立法會再過幾年去選特首。你咪見佢梳正咗個直頭,去史丹福讀完書,着埋件桃紅色套裝就以為佢變咗,其實佢依然係以前件蔑咀蔑舌,目空一切,視市民如螻蟻嘅前殖民地舊電池。當年掃把頭霸王硬上弓推銷基本法廿三條,搞到天怒人怨,最後要黯然離港,挾住條尾巴倉惶赴美,但以葉劉咁強悍嘅性格(但又缺乏智慧),絕對唔會就咁算數,只不過係恃機返嚟再戰江湖,向香港人報番當年受嘅恥辱。佢個副令人憎惡嘅咀臉,真係令好多本嚟唔太支持民主嘅人都會走去支持民主,舊年條臭四同四萬爭,我本嚟對四萬無物好感,但我諗都唔諗就投咗四萬,理由係我非常討厭葉劉,寧願選個對香港無物建樹嘅人,都唔想去選個會破壞香港社會氣氛嘅掃把頭,諗起佢當日大聲話「揸的士同响麥當奴賣漢堡飽嘅唔會對廿三條有興趣」就可知佢有幾歧視低下階層,俾呢種妖孽入去立法會或者更甚做埋特首,咁香港人就一定仆街。

香港人成日自以為是,睇唔起印巴人士,叫人做阿差,但查實我哋連阿差都不如,因為人哋阿差都可以一人一票普選領導人,我哋連立法會都有三十席怪胎功能組別,唔知幾時六十席全面直選,一人一票選特首更加係遙遙無期。

淨係睇梁展文單嘢,就知道我哋唔需要保皇共狗去做橡皮圖章,更加唔需要葉劉淑儀呢種大言不慚講「希特拉都係民選」嘅潑婦入議會去推行埋d連中央領導都無打算响香港推行嘅惡法。

希望港島嘅選民响九月七日用自己手上個票去講俾掃把頭聽,香港唔需要你,收檔啦!

Ragnarök

標籤: ,

每個痛恨倉海君的朋友都渴望變成奇拿。某天,耶誕老人各送一本死亡筆記冊給他們。由於政府日前不慎將大量個人資料外洩,因此倉海君早已被證實是以真名寫作。結果一群準奇拿興致勃勃的圍在一起,搶先在死亡筆記冊上寫下倉海君的名字:

【滄海君 撰文時心臟麻痺而死】

不久,準奇拿們就在網路上看見倉海君的最新文章。不過隔天卻有準奇拿遇見倉海君在迪士尼樂園偷懶。於是翌日準奇拿們又再聚頭。

「沒可能。大家再寫一次吧。」

【滄海君 播放個人電話錄音時心臟麻痺而死】

接著其中一名準奇拿致電倉海君,一如所料,是電話錄音:

「倉海君暫時未能接聽你的電話,請留口訊。」

準奇拿們忍不住哈哈大笑。可是就在當晚到餐館吃飯慶祝的時候,電話響起了。

「找我有什麼貴幹?」電話裡傳來倉海君的聲音。

「媽的!你是鬼嗎?」接聽電話的準奇拿大叫。

「媽什麼鬼?剛剛才把要務做好,真是累透了。」倉海君說。

準奇拿們不情願的付飯錢,回到屋內便議論起來。

「會不會把名字寫錯了?」一名準奇拿疑惑道。

「動用你的腦筋吧!
 只有倉海君才會將自己的名字寫錯,怎可能是我們出錯?!」

「唯一的原因,就是我們收到的根本不是死亡筆記冊。不信的話大家將自己的名字寫進去看看。」

警方接報抵達現場時,準奇拿們的屍體已經在屋內發臭了數星期;還害得倉海君莫名其妙地花掉整個月的零用錢做帛金。

圖書轉贈

以下圖書我已經看完, 大概80%新, 任何朋友合心水, 可以問我取去, 完全免費:
(取貨時間地點:Mon-Sat/ 12pm-8pm any time / 尖沙咀地鐵站)
(或可另約時間在尖東至上水火車站沿線交收)
(每人最多可取3本, 有興趣看才好, 不得轉賣圖利.)

李敖隨寫錄-前集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078091

台灣之子(繁中版)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575838092

我能動誰的奶酪?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750064714X

EQ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571320218

蘇菲的世界下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578829671
藍這個顏色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622570623

企管人攻守智慧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629791013

非武裝地帶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628821032

出入廣告創意間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622649327

10倍速時代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578468008

中國文學史題解 (下冊)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622270565

銀河鐵道之旅──宮澤寶治全集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577454968

簡易觀星手冊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575292316

愛情街道圖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789889798789

空之鏡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629793555

海闊天空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622649718

青蛙腸胃炎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621784832

寵愛獅子女人
http://www.tw001.net/novels/mingjwx/fanrong/canr/canr.html

辦公室全攻略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624515387

愛情戲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882111777

《吾國與吾民》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英文版)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7560014224

簡談奧運閉幕

標籤:

前幾天奧運閉幕禮,我遲了一句鐘才囘家,沒能躬逢其盛。看到後來見到有英國的開幕八分鐘,其實單看這個開幕表演,你不會知道英國想表達些什麼,碧咸那一脚不說也不知道原來是邀請之球。其實說白點就是英國那場似廣告的八分鐘(或如店主L所言的broadway show),大玩morden art,至少年青人會受落,你問十個,我想至少有九個年青人會想見到led zeppelinjimmy page多過見到宋祖英或成龍,這些是當今年青人的品味問題,英國這八分鐘便是懂得把這些年青人認為有型的東西show出來,因為年青人看show不必問其中的意義,所以一場沒有意義的八方鐘show也可看得人們擊節讚賞,可能下一屆倫敦奧運會找Osais又或者Radiohead來一個開幕show,甚至找Fatboy Slim又或者Godie來一場DJ打碟,加上大型的舞台效果或炫目的激光,搞得像嘉年華般,人們肯定喜歡這些多過中國的人海戰術、一遍的紅海或什麼山歌舞蹈等,因為在人們眼中,這些都是一些與土味兒扯上關係的表演。


不過老 實講,撇除造假,撇除我不明白為什麼開幕禮竟然少了吉祥物等的因素外,中國這次的開幕禮及閉幕禮是造得成功的。華麗的舞台,黃金甲式的美學,加上人山人 海,齊一的帝皇美學,這種澎湃的激情的確可以鼓動不少人心,所以為何有人會對共產黨式的壯烈革命有憧憬,為何當年中共能吸納這麼多優秀的知識份子為他們賣 命。但同樣地你看人家英國的開幕八分鐘,賣的便不是這種激情,你看他們的宣傳短片,雙層巴士的出來,會變型,加上他們的舞蹈,會發光閃閃的雨傘,再看他們 的logo,流行女歌手加上搖滾樂手及碧咸,你會發現他們其實是用一些Hi-End Fashion,平面設計及High Tech技 術等時尚元素摻雜其中,所以你會覺得其中無意義也不緊要,反觀啥們中國,紅色的彩條,國母宋祖英那中央文藝晚會式的唱腔(我聽見方力申這個傻逼稱她為最有 實力的青年歌唱家,實在想噴飯,四十多歲都叫青年的話,那方先生你是少年或是還在讀幼稚園呢?),還有那幾個同樣是中央文藝晚會式唱腔的歐巴桑,搶包山式 的排演,雖然中間有王力宏、陳慧琳、容祖兒甚至阿Rain(其實我不知道這關他春事),但原來有謝霆鋒(凝視了電視很久也沒看見),之後還有成龍(我真不明白,找成龍去唱歌,與找陳百祥唱那首奧運歌有什麼分別),這實在令我沒有一點什麼激動的感覺,反不及開幕式那些太古遺音來得清雅,也不及那幅畫卷來得震撼。


但 當然最緊要的是,人家的開幕做得差,已經有不少英國人在批評,就連倫敦市長那「柒頭」般的樣子或插著褲袋出來也招惹批評,這正正是人家寶貴的地方,我們就 連造假在網上遭內地網友批評也迅速消聲匿跡,所以說,就算咱們辦得再成功,灑得再多的金錢,但受不了批評,還是只不過一場要維護國家利益的面子奧運而已, 我只能說這次奧運開幕是華麗奪目,但我除此之外,也找不到其他,僅此而已。


當然奧運唱歌那少得了咱們的城城,這首用了三四年創作的歌曲,我想給我幾分鐘也能亂哼個調子出來,加上那些歌詞根本就與那支舞曲不搭,還有的是,城城你這樣愛國,先練多幾年普通話才出來獻醜吧:


談好戲量事件

(網民出席好戲量西洋菜街街頭表演論壇,圖片來源:善因的相簿


引言


近日「好戲量事件」引起各方關注,短短數天已有逾萬八人加入Facebook「將好戲量踢出旺角」的群組。此舉引起好戲量「反擊」,於行人專用區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論壇。誰是誰非,於此時已經未必能說得清,但有些事件,仍然值得反思。

簡單複雜化的反指控


是次的事件其實甚為簡單,偏偏有人將之複雜化。如何簡單?事件的起因其實正正在於有部份人不滿好戲量佔用行人專人區的範圍太大,而且周不時騷擾路人(特別是女性),亦有部份人認為好戲量所演的並非藝術,故此希望好戲量改善情況,甚或將好戲量趕出旺角。然而,不少人將之改裝為政治事件,有人將網民打造成建制派打手,有人指控網民反對公共空間的存在,有人視網民為不識藝術之輩。

網民的真正意思


或許,網民真的有錯在先,Facebook群組的名字「將好戲量踢出旺角」,容易惹人非議,創立群組的網友已知問題存在,無奈難以改變名稱,故於宗旨中補充一二。無奈仍有部份有心人,毫不針對是次事件的起因、萬八網民不滿的地方,卻「死咬」「踢出」二字。有部份網民澄清指並非想要將好戲量踢出旺角,也許本人要稍作補充:網民的確想將現時的好戲量踢出旺角,卻不一定要將好戲量踢出旺角。當中差別可大了,若好戲量毫不改善,惹起更多爭議,反對聲音自然愈大,愈易引起網民一連串的運動,使好戲量難以在旺角順利演出,自然就是將好戲量踢出旺角。然而,絕大部份網民跟好戲量根本亦無深仇大恨,何必趕盡殺絕?假如好戲量能作改善,相信絕大部份網民並不會封殺街頭文化的生存空間,更不會逼使好戲量離開旺角。此乃「將好戲量踢出旺角」的意思─並非趕盡殺絕,實乃要求改善。然而,總有人只針對這點無限放大,打造網民無理兇狠、毫無理性的形象,以求「圍魏救趙」,解好戲量之危,更甚者有人於將此句類比作「處死李柱銘」,令人啼笑皆非。一來無端扯上無關之人,似乎對李柱銘不甚公平,二來更顯此人未明網民意思。假如網民真乃趕盡殺絕,何須出席論壇與好戲量討論?

阻街與違法


在此不去討論法律問題,即不去討論法律定義上好戲量是否阻街,但有一點想要提出:楊秉基於自己的網誌中指好戲量從未被起訴,所以沒有違法,這是何等可愛的想法。當然,起訴與違法之間,其實並無必然的關係,不是起訴就必定違了法,亦不是違了法就必定會被起訴。而且,法律乃為人最低的道德標準,沒有違法,不代表你做得對,更不代表你繼續永恆不變,就是有道理。再提部份好戲量成員對於阻街的反駁:「網民是否不能通過?要不要示範?」這比楊秉基的言論更可愛,依照他們的邏輯,一條闊十米的街,他們可以霸佔九米,留下一米給我們通過就行。也許他們也可以佔足十米,只要道具不那麼高就行─你無法通過?不懂跨過去嗎?要不要示範?如果這樣,我猜要告一個人/一個團體阻街,真的比登天更難。

劃分行人專用區的原意


撇開法律問題,談談好戲量與行人專用區的關係。旺角人多車多,人車爭路情況嚴重,行人路亦甚為擠迫。為避免意外發生,政府便於八年前將西洋菜南街劃為行人專用區。行人專用區的原意既為方便行人,理應以行人優先。當然,所有文化活動、商業活動等等亦可在此公共空間中進行,但一切應以行人的方便為首要考慮條件,若嚴重阻礙行人使用行人專用區,則違反當初劃分行人專用區的宗旨。然而,有部份有心人以非黑即白的形式,指網民反對好戲量於該處演出即反對文化活動於此公共空間進行,並謂「難道街道只可以供行人逛街購物?」,此乃邏輯謬誤,卻誤導了不少人。現時並無任何網民反對於公共空間進行非逛街的活動,網民所執著的,卻是好戲量違反了當初劃分行人專用區的宗旨,過份地影響行人使用行人專用區的權利。

自行霸佔公共空間


好戲量聲稱旺角行人專用區乃公共空間,他們有權隨意使用。對於此點,本人某程度上同意,公共空間乃予公眾隨意便用的空間,公眾可於不侵害他人權利與自由的框架下逛街、寫生、唱歌、演戲(當然行人仍有優先使用權)。然而,好戲量一眾,除忘記了行人專用區的意義外,亦忘記了他們只是部份的公眾,卻霸佔了其他公眾可以使用的空間,造成將旺角行人專用區的公共空間變成好戲量的「公共空間」。公共空間當中,各式各樣的人物團體均應和諧共存,但前提是要避免主動侵害他人自由,否則只會引來其他人不滿、引起其他人想要將你踢出去的言論行動,所謂「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

自由與濫用自由


收到眾多不滿聲音,楊秉基的回應是「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在這裡做任何的事,表達任何事,這是每個人的最基本權利及自由」。此話極對,但好戲量似乎未能明白自由的意義。每人都有行使其自由的權利,但必須建基於不會主動侵害他人自由以及明白事理此兩項條件之上。被濫用的自由並非真正的自由,而好戲量現在所作的、楊秉基的回應中所提及的,就是這種被濫用了的自由。每人均有其自由作任何事,但如果此種自由主動侵害到他人的自由,則會引來別人禁止他這種濫用的自由。舉例說,某君深信自己有殺害他人的自由,於是持刀亂斬,侵害別人的人身自由,其勢必引來警方追捕,最後身陷囹圄,被禁制人身自由。好戲量於旺角行人專用區佔用大範圍作演出,當然他們有其演出的自由,但同時他們也侵害了行人逛街的自由、順暢地通過行人專用區的自由。另外,要享用自由,亦須明白事理。人人皆有拍手大笑的自由,但如某君走入靈堂拍手大笑,眾人怒目相向,要將之「踢走」,某君答曰:「我有拍手大笑的自由,也沒有侵害你們悼念大哭的自由,你們憑甚麼踢走我?」,請問某君是否有理?萬事抬不過一個理字,好戲量縱沒違法,但在反對浪潮下毫不反省,只以「自由」(被濫用了的那種)去作擋箭牌,屬於理不合;同時亦不去理解網民意思,屬不明事理。請問如此,何以運用自己所擁有的自由?

與行人專用區共存亡的滑梯


以本人所見,支持好戲量者最奇怪的邏輯,就是將好戲量與旺角行人專用區的存在連成一線,指若好導量被趕出行人專用區,街頭文化將受打壓、公共空間勢必萎縮、必將引來政府收回行人專用區,使各類人士的利益均會受到損害。這又是另一種邏輯謬誤,我不相信有網民將好戲量等同全部的街頭文化,更未看到有任何網民反對公共空間,亦看不出如果好戲量不在行人專用區演出,公共空間就會萎縮、行人專用區就會被收回。六年前,好戲量未於西洋菜南街演出時,行人專用區似乎更似公共空間。何必自視過高,利用滑梯謬誤,將自己與行人專用區的存亡用超能膠黏起?相信若有政黨提出要政府收回行人專用區,亦必引起網民狠批,反對收回行人專用區的人士,必不少於反對好戲量的網民,社運人士大可不必擔心,亦不必將好戲量當成自由神像。

為何只反對好戲量


有好戲量成員指,若指好戲量阻街要趕走,那麼也應該要趕走問卷調查員、街邊推銷員、法輪功、其他表演者。那麼,本人於行人專用區逛街,也必佔用一平方米左右的空間,是否也要將我趕走?問題在於佔用地點、範圍、對路人的影響以及持續時間。問卷調查員、街邊推銷員、法輪功及其他表演者均於路邊享用他們的自由,但好戲量則於路中心發揮他們的「自由」,程度分別,一看即知。另外,問卷調查員、街邊推銷員、法輪功及其他表演者公佈零散,佔地不多,影響不大,亦多不會主動騷擾路人(推銷員也只一句起兩句止,問卷調查員亦曾被投訴引來警察調停糾紛),然而好戲量則集中於路中心,佔用甚大地方,令路人要繞道而行,亦常「誠徵女朋友」,與問卷調查員、街邊推銷員、法輪功及其他表演者的分別不可同日而語。佔用地點及範圍對路人影響甚大也未必一定令路人反感甚深,星期日於行人專用區舉行的論壇亦佔大範圍,何以未引起網民關注?這就是持續時間的問題。早前奧運於香港傳聖火,尖沙嘴等地需要封路,喊不滿的市民不多。但若日日傳聖火、天天封尖嘴,市民定必怒氣衝天。假如好戲量一星期只一天演出,根本不會引來網民如此大反應,現在的情況,正是日日擾民之果。好戲量眾人何不想想,為何網民只針對好戲量,不針對問卷調查員、街邊推銷員、法輪功、其他表演者?

逾萬不滿仍死撐又情何以堪


也許好戲量仍然堅持認為自己沒錯(因為沒違法?因為他們就是藝術?),但若得悉逾萬八人不睩,他們是否應該分析一下原因,也考慮一下網民提出的反對聲音?然而本人所見,無論於網上論壇、網誌,或是當日於行人專用區舉行的論壇,好戲量及其支持者均未見認真面對問題所在,只帶大家遊花園,不斷轉移視線。堅持二字,對藝術來說極其重要,但若認為他們「阻街」的人眾多,他們是否應從善如流,體諒一下大眾想輕鬆逛街的意願?他們如此反應,其實無法得到其他人認同,更有網民本身主中立意見,於旺角論壇後亦認為好戲量過於剛愎自用。是故「將好戲量踢出旺角」群組的人數於旺角論壇後仍顯著上升。

網民的失敗


不支持「將好戲量踢出旺角」行動的人,其實不一定都支持好戲量的演出,只是不滿網民的言論。的而且確,網民人數眾多,質素難以控制,難免良莠不齊,理性者有之,粗言滿口者亦有之。但好戲量支持者只針對後者回應,成功使網民等同不理性、多粗口、沒道理的榜樣,卻不回應網上理性者的意見,實令人痛心疾首。雖給了機會好戲量支持者打擊網民,但此確是部份網民不當行為,實難說項。網民失敗的地方,還有組織差,遲遲未有實際行動,部份人只流於表面,一味反對,但「講就兇狠」,要組織行動,卻難於登天。網民有如一盤散沙,難怪對著好戲量,並無法取得優勢,無法逼使其認真面對問題並作出改善。

結語


自由有如一把刀,能夠好好利用,可為人類帶來好處,令人人生活更方便舒適。然而,不當地使用這把刀,容易傷害了他人,卻仍認為自己有這樣的自由。本人藝術修為不足,不敢評論好戲量的演出是否藝術,並不必評論。無論其是否藝術,亦有演出的自由。但希望好戲量別再逃避問題,別再只活在自己的世界,多聆聽別人意見並從善如流,達到雙贏局面,於公共空間中和諧共存。

(本文並無版權,歡迎任意轉載。)

問答

標籤:



聖伯多祿魚

問題一: 為何這魚叫 "聖伯多祿魚"?

問題二: 若望福音二十一章中寫道耶穌死後復活第三次向門徒顯現:

"當西滿伯多祿,號稱狄狄摩的多默,加里肋亞加納的納塔乃耳,載伯德的兩個兒子,和其他兩個門徒在一起的時候,西滿伯多祿對他們說:「我去打魚。」他們回答說:「我們也同你一起去。」他們便出去,上了船;但那一夜什麼也沒捕到。已經到了早晨,耶穌站在岸上,門徒卻沒有認出他是耶穌來。於是耶穌對他們說:「孩子們,你們有些魚吃嗎?」他們回答說:「沒有。」耶穌向他們說:「向船右邊撒網,就會捕到。」他們便撒下網去,因為魚太多,竟不能拉上網來。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就對伯多祿說:「是主。」西滿伯多祿一聽說是主,他原是赤著身,就束上外衣,縱身跳入海裏;其他的門徒,因離岸不遠 ─ 約有二百肘 ─ 坐著小船,拖著一網魚而來。當他們上了岸,看見放著一堆炭火,上面放著魚和餅。耶穌對他們說:「把你們剛才所打得的魚拿一些來!」西滿伯多祿便上去,把網拉上岸來, 網裏滿了大魚,共一百五十三條;雖然這麼多,網卻沒有破。"

問題: 為何是153條?


加納婚宴堂內的mosaic


問題三: 若望福音二章中寫道耶穌行的第一個神蹟:

"第三天,在加里肋亞加納有婚宴,耶穌的母親在那裏;耶穌和衪的門徒也被請去赴婚宴。"

問題: 為何是第三天?

豆瓣的荒謬

我知道,豆瓣與新春秋是相連的:雖然BLOGSPOT被封泥,但國內讀者仍然可以透過豆瓣,閱讀到新春秋。為了跟國內讀者作文化交流,於是我才接受網友邀請加入新春秋。

可是我不知道,原來上豆瓣是不會看到新春秋提及的流行東西:例如沈旭暉先生早前的「《蝙蝠俠》博弈論」,還有我昨天才貼上的「福娃的下場」。

我沒撰文談及國內政治事變,那豆瓣跟國內網絡到底是根據什麼標準刪文的呢?我實在不明白為什麼連福娃都不許貼,難道是因為奧運已閉幕了嗎??

無題

標籤:



《鐵達尼號》這部電影風靡全球觀眾,從來沒有觀眾說這電影「造假」,說鐵達尼不是真的,說撞冰山不是真的,說阿積露絲不是真的。



但是,看《變變變生命力》,看到獅子老虎的野生生態,如果發現牠們原來是經過演練安排的話,是原來活在保護區內的動物來的,觀眾便一定會感到憤怒。



很多時對一個節目,採取甚麼的觀賞準則,沒有一定的標準。



奧運開幕儀式,當中「歌唱祖國」的部分,原來不是由台上的林妙可唱的,而是由楊沛宜主唱的,於是一眾人等,又再大大失望,指這是「造假」,「中國人欺騙世界」等等。



可是,這次「幕後代唱」風波根本是大會當局自行找回幕後代唱的小女孩才公諸於世的,而且只要看看當晚的場刊便知道,根本一開始這個節目便是由幾個小女孩通力合作達到最好效果的。

所以,其實這些香港人,與大會當局其實採取了不同的準則去看這個綜合表演,觀眾要求的是如紀錄片一樣的「真實性」,而大會當局要求的其實是綜合表演的「效果性」。這兩者之間原本不必有矛盾,要的只是過程透明,讓人知道發生甚麼事情之餘,互相明白這是兩套不同的準則。
可惜的是,只要事情發生在中國,不少人便失禁地採取一種幾近不合理的標準來看事物,只要不達「標」,便失禁似地將一大堆廉價的評論吐出來,諸如「這個民族沒有希望」、「造假成了中國國粹」、「甚麼也可以假」等等,一眾「評論家」彷彿都突然「憶苦思甜」起來。



場刊清楚列明,假在哪裡?大會當局這樣的安排是為了演出的效果,就像電影中出現的特效一樣。列明了表演的參與者有誰,事後也主動找那個幕後代唱的小孩子,「假」在哪裡?有些人要求的現場表演,但其實一直以來,開幕儀式的表演都是要求效果為要!重點只是在於有沒有交代罷了。



1992年的巴塞隆拿奧運會,最後由殘奧會射箭運動員雷波洛用弓箭將火把射出,點燃奧運聖火。而事實上,點燃聖火的弓箭是拋物線一樣越過聖火盆,飛到場外的。當時的直播播出來時效果卻像是弓箭點燃了聖火盆,部分地方轉播時有說明這種安排。那這又算不算「造假」了?



最多可以說,有關當局當時的交代不夠清楚,但這與「造假」有本質上的分別!究竟各位「評論家」心中的「造假」是甚麼定義?為了效果而採用較低風險的做法,向來都是如此,場刊也實在刊出了參與唱歌的孩子名字,究竟「假」在哪裡?



頂多能夠爭拗的地方,是兩方面對「表演」的不同詮釋,就像文首提及的電影效果式和紀錄片式一樣。大家要求的是一個紀錄片一樣程度的開幕儀式嗎?紀錄甚麼?



(92年巴塞隆拿奧運會點燃聖火片段:http://hk.youtube.com/watch?v=Fca-MbAKOV0



發展下去,甚至有人說用火箭射穿雲層打散雨雲製造好天氣也是「造假」。天!這樣下來,根本所有為大會所作的安排也可以叫作造假了!交通管制是造假,入場限制是造假,因為都不是原有的安排!那麼司儀用擴音器說話叫不叫造假?女士化妝叫不叫造假?這算是哪門子的標準?
根本事件就不能叫作「造假」!



問題的根本,反而是主辦當局以「影響國家形象、利益」為由不讓楊小妹亮相。楊小妹處於換牙時期,這年紀牙齒不整齊本是人之常情,原本不應該以這種理由不讓她上台。以貌取人這種準則本身固然不對,這樣對一個七歲的小妹妹說更加有損自尊,嚴重的更可能令她有錯誤的價值觀。
更何況,即使找了楊小妹,也不見得會到「影響國家利益」的層面吧!這種負擔對於楊小妹來說未免是太沉重了點!即使是參賽的運動員也一樣,很多時背負著「非勝不可」的壓力,在矚目的賽事更是如此。不過其實現在的中國跟李寧時代的中國已自有不同,社會也逐漸明白過度的期望與壓力對運動員只有負面影響,所以這一屆奧運會,運動員面對壓力已有更好的處理方法。但整體而言,雖然有進步,但運動員仍跳不出「要做民族英雄」的期許陰霾,一項運動的成敗竟變成彷彿牽涉整個民族尊嚴一樣的重枷。



而每當中國運動員跟日本、美國等隊伍對壘時,中國民眾的激情似乎有點太過了。體育競技的原意應該是競爭之餘惺惺相惜,而不應滲入太多的「國仇家恨」的。就像以前中學時的學界運動一樣,在賽場上大家可以爭個你死我活,打氣時也實在與其他學校半點不讓,可是其實私底下是對對手惺惺相惜的。現在中國國內似乎還未有這種社會氛圍,而只有一種你死我活的氣氛,「美帝」、「小日本」、「倭國」的輕蔑稱呼不難看見,這似乎不是應有的態度。


閉幕之後

標籤: ,

閉幕式之後,又是香港人表演吹毛求疵,雞蛋裡面挑骨頭的時候。

放心,香港人這方面很擅長的。

鳥盡弓藏:福娃們的下場

標籤:

《關於奧運開幕式的二三事》

標籤: , , , , , ,

無可否認,奧林匹克運動會已經由一場「運動會」變成一種「運動」。

由各種高遠的目標,到各種非勝不可,非美不成的勢態看出,中國政府十分十分重視這次奧運,開幕式的宏奇唯美確實叫人大開眼界。從一開始擊缶的表演,到岩壁畫,到活字印刷的萬人表演,以至到最後世界大同的地球儀,都實在叫人開了眼界,美得令人目眩,叫人心醉。

其實開幕式的「導演」雖然是張藝謀,但設計場景,提出「卷軸」、身體岩畫、地球儀等意念的,是一位日藉的女設計師。張藝謀是個執行者,決定如何運用鏡頭,表演者如何排列等等。

且慢批評「中國沒有人才,連開幕式也要靠人家」,我們不是常說要打破文化界限,打破國族界限,全人類共同追求真善美的嗎?如果是這樣,那麼意念是誰提出的,其實半點也不重要。張藝謀作為導演,將開幕式的表演發揮得極為美麗目眩固然不假,但是同樣地,令整個開幕式變得過分電影化,某程上與「舞台表演」的概念有一定衝突。

由擊缶者、活字印刷舞蹈員、到朗朗表演的伴舞者、地球上運行的人等等,都是中國的表演者,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似乎加入不同種族的人員參與演出會更突顯「世界大同」的主題,也更令人感到這是全人類的盛事,借中國的場地去發揮這一概念。

現在的表演的確是極為美麗不錯,原意想由「中國」的角度去擴展,伸延包攬以於全人類文明,這想法也十分不錯,但實際執行上未免太側重表達中國本位的文化了。

且慢責難中國「自高自大」,「未崛起先勃起」,「自居天朝大國」,其實二千年奧運時澳洲也有加入本土原素,加入自身的文化原素,這本來就不是第一次。

最後的地球儀,是一個非常具有「世界大同」象徵的喻象,如果可以讓不同種族的人作為表演者,在地球上行走的話,那表達的概念將會更加清晰,更加富意義。

對,儘管我們根本不可能看到地球儀上那些人是甚麼種族。因為重點,是在參與。讓不同種族的人參與表演,更有全人類大同的希冀和象徵意義,這些小節也許反映了當局的心態。

如果你喜歡,你大可以說這是「中國人的劣根性」,這是「中國人的自大心」,但細心想想,中國近百年來的積弱、磨難,到今天算有實力舉辦這場奧運會,國人的重視心態可想而知,從中有很強的民族自省以至有這種「擁奧運為己有」的心態也其實很難避免。問題是我們也許該有這種自省,不應讓民族情緒升溫到危險的水平。

奧運各國隊伍入場時,前面的牌子原本的設計是燈籠形的,一亮燈,裡面的字從三百六十度各個方向都能清楚看見,但由於當局怕有失靈的風險,故取消了這個設計,換上平實的白牌子。這種求全的心態,也有種「不能丟面了」的心態在內。

這次奧運,其實中國真的舉了傾國之力去舉辦,很多社會的軟硬件其實是難以配合的。鳥巢、水立方其實絕對是劃時代的建築,不管怎麼看也是精心傑作,未來一世紀的建築,實在是以這些建築物為標準,為起點。不過,在中國現時的社會狀況來看,這些建築未免讓人感到一種「朱門酒肉、路邊凍骨」的感覺。就像秦皇陵、長城一樣,現在經過千百年的風霜洗禮,仍然屹立不倒,絕對是超越時代以千百年計的藝術塊寶,人間珍品,但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來看,其實是對人民、對社會的一種超額透支。也正是由於這種資源上的透支,才能建造出這種超越時代的人類奇蹟。

要傾全國之力,以特權越過種種社會上的難題去建這些鬼斧神工的建築,不難,卻犧牲了社會的公義和公平,以特權和不顧一切的態度去建這豐功偉業。如果一個社會可以經由透明、公開、公義的方法去建設,也能應付這種國際第一等的盛會,那國家才是真正的強大起來。

中國近年為奧運而表現出種種友善、開放的態度,絕對是值得嘉許的。最怕的是,這種開放和友善,會隨著奧運結束而同告消失,換之以封閉,鎖國的政策。始終開放的社會,自由的風氣是專制政權的尅星。

原文:http://www.xanga.com/hystericireul/669657190/item.html

爱情是一种病

標籤:


“如果你不相信克制是通往幸福境界的門鑰匙,放縱肯定不是。”

“深刻的感情從來與滿足無關,滿足只能貶低情感,使情感墮入舒適、愜意和自我慶幸的泥潭。”

——《悲觀主義的花朵》廖一梅著

廖一梅的這部小說如果擱中年女讀者那裏,不知道會不會總結成一句話:別搞多角戀,尤其別和老男人搞多角戀、婚外戀。

一部小說濃縮成這麽一句話該多令人沮喪啊,就像如果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總結為“努力劈腿、使勁性交”該令眾多昆德拉迷多麽神傷啜泣啊,也把我們對美好生活的胃口全倒了。

假如不是廖一梅的筆法了得,並且將故事敘述得絲絲入扣,把你塞進了所謂美麗愛情的縱深切口中去,看到了赤裸外翻的皮肉,恐怕這個故事近乎只是一個中國版的類洛麗塔傳。小說並不血腥,我這個比喻不恰當,我只想說的是,作者細致又克制,激情又冷靜的筆觸讓我不得不去好好想想,所謂愛情究竟是個什麽東西,這也是作者試圖要讓讀者去做的事情。

愛情是一種病,作者借書中情聖陳天的口說出了。這種病會傳染,在男人和女人之間相互傳染。

陶然不得不愛上陳天,正如那些同樣年輕的、長著一副娃娃臉的、清純秀麗、柔弱蒼白的女性一樣,不是因為陳天有多壞,總是去勾引良家婦女。陳天贏得女子們的喜愛是他與生俱來的一種天賦,這種天賦就是點燃對方的激情,激發其對愛情的渴望。他們細膩,溫柔,總是從審美的角度來發現並且也讓對方發現這種美,讓美的對象本身像著魔一樣。上床並不是樂趣的唯一所在,倘若這樣,這跟低級的濫情胚子無二致。不過,我相信有人依然會認為陳天之流是濫情胚子,只不過在於沸點高低而已。

我十分樂意接受這種說法:愛是一種天賦,愛也是一種能力。擁有這種能力的人不多,陳天便是背負這種使命的凡身之一。他讓被愛上的女子從愛情這個魔幻強大的鏡像中觀照到自己,激發自己身上所有美好的一切品質。愛上陳天,不過是將原本應給予財寶的愛力錯交給了這個遞給你寶庫鑰匙的人。

書中的另一個人物徐晨,也具有這種天賦。於是他在不同的女孩子之間周旋,並且樂此不疲,他定義了他的人生。同樣是具有愛力的人,徐晨和陳天卻是不同的人生相貌。一個是快嘗,一個是慢酌。

不同於在愛情癥候中沈淪得迅速淪陷的女子,陶然的愛冷靜而克制,可是這同樣耗費了她的心力和神智。當她試圖沖破這種自我禁錮,想要酣暢淋漓地舉起愛情這杯酒大口灌下去的時候,對方逃離了,就像所有男子既要親近所愛的女子又怕被常春藤纏上一樣。陳天愛上的陶然是一個他自我設定的鏡像下的愛情化身,一旦發現這個鏡像中的虛幻人物要沖出來抓住你的時候,被驚嚇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陶然掙紮,痛楚,當她試圖要迎接他的愛的時候,卻發現他並不願意她的這種回應。

愛情是好愛情,可是不關你的事。

最後陳天死於心臟病突發,陶然噴薄欲出的愛情裂變就在這種情況下戛然而止。我想,如果作者沒有安排陳天的意外死亡,那麽結局是不是就跟通常的老少戀、婚外戀、多角戀一樣的路數呢?這無疑是肯定的。作者讓故事在這裏結尾,就是要我們不得不停下來、返回去好好想想,愛情這個壞東西。

會有人指責陳天這樣的男人,可是作者試圖從另一個角度來詮釋愛情。她說,她們是天才道路上必然的犧牲品,她們肯定要受到傷害,這是因為她們沒有相同的精神力量、頭腦智力與之匹配,而不是因為天才沒有更完善的道德。

這裏的“她們”指的是比安卡(薩特和波伏娃共同的情人)和喬伊斯(塞林格的情人),她們遇上了天才並愛情高手,唯一的結局只可能是淪陷。

愛情是種病,有的人身上有這種因子,只是其中部分人顯現了出來,而另一部分人仍在沈睡。有愛的能力的人固然是幸運的,但是卻註定其愛情命運的路程跌宕不平,激情和磨難共存。只能期待的是,這些尚在沈睡中的人,尤其是已婚已屬的人祈禱不要遇上那個激活你愛情因子的人,否則,想要學鳳凰涅磐,沒個非比尋常的耐火耐烤耐燒的功力,還別指望能從大火中得到新生。

愛情從來就不等於婚姻,可是世間多少青春男女尤其是清純少女總是一廂情願且執迷不悟地這麽認為,這種美好的單相思往往要在感情路上經歷了頗多周折和摔打方可有動搖的跡象。待到認清了真相,早已經是徐娘半老之際,於是這耗費大半生、極其不情願接受的真理只好留待傳授給女兒,可惜女兒正如當年自己一樣,在這個年紀怎麽會接受呢?

總之,這愛情就是個折騰人的事兒。

轉載: Adxonist
作者: 黎薇伊

生的勇气

標籤:


活著似乎就像是吃飯一樣,是本能。自殺對於正常人來說,就像是揪著頭發把自己提起來一樣,荒誕而可笑。可是這世界總是在發生荒誕的事情,於是總有人自殺。譬如那些為情所困的,那些被丈夫或者妻子或者家庭拋棄的,那些一夜之間從富翁變成窮人的破產者,那些欠下巨額外債的借款人,那些從小到大就被人歧視而產生強烈自卑感的,那些患有抑郁癥的,再如,那些對人生思索太過深刻勝過叔本華的,或者在某個特定歷史動蕩時期,外在環境已經掐滅了他生的希望,人生是灰暗一片的人,他們選擇死亡了結自己在塵世的痛苦。

對選擇死亡者,我只敬畏後兩者。對於生者,我敬畏像查克這樣的人。有人把這部《荒島余生》看作是現代版的魯濱遜,可是他不比魯濱遜幸運,因為除他之外連個活人都沒有,更別說仆人星期五或者星期六了。因為飛機失事,四年時間呆在荒無人煙的孤島上,除了一個排球(他取名為Wilson)陪伴他之外,沒有任何人,甚至連只動物都看不到。

以椰果和魚為食,漫長的四年,陪伴他的除了孤獨,恐怕還有像漂泊在大浪中的陋船一樣忽隱忽現的希望。這種隨時要熄滅的希望帶來的忽明忽暗的前景最折磨人心,倘若沒有希望了,徹底沒有了,那麽就可以爽快地結束自己的生命了。可是查克是個不服輸的人,他在FedEx工作的時候充滿了激情,他像一個演說家一樣激勵員工,他的生命就是時刻的忙碌。這樣的人在發現自己遠離了人間,回去的希望渺茫時,要麽就會選擇死亡,要麽就會像影片中所展現的那樣,艱難地挺過來。

我一邊看的一邊想,倘若是我,恐怕已經餓死在孤島上了,不要說四年,也許四天都很難撐過去。饑腸轆轆、渾身是傷,更要命的是被絕望覆頂,就像那高聳的大浪山墻一般砸下來。

現代人活得忙碌,每日為食為衣為車為房為家人疲於奔命。個個都是一副精神抖擻的樣子,一副以英勇姿態迎接現代生活挑戰的姿態。倘若被拋諸孤獨,像查克那樣徹底的孤獨——沒有人,沒有活物,沒有現代的一切,要火也只能回到原始狀態下鉆木取火,最堅硬的武器也只是石頭。當所有一切都只能靠自己去造時,還會剩下幾個像查克那樣屹立不倒。

查克在海面上去救排球Wilson的那一段不煽情,但不一定每個觀者都會感受至深。只有體味過那種在黑暗中孤獨一點點吞噬你的人,對信念有著未曾放棄的癡迷的人,才能感受到他撲騰在水中大聲嘶喊的陣陣揪心。海水不斷推走的不只是一個排球,是查克四年來支撐自己活下去的希望的外化具物。

幸運的是,查克回到了人間,一切噩夢都結束了。但是沒有結束的,是我們對人生和生活的思考。

轉載: Adxonist
作者: 黎薇伊

啟示錄的妖獸

標籤:

一個猜想。“大道廢,有仁義”,大道所指是為己的生活形態。為己一方面專注培養自己,另一方面就是不對他人“說三道四”,即不去比較,避免形成一種精神枷鎖。在道家看來,仁義就是精神枷鎖。我估計老子這句說話,有不少人做政治性質的演繹。孔孟在國際烽煙四起的時代向人君提出仁義的學說,這種學說自然就與其他政治學說產生較量。仁義的含義由此帶有政治性。如是,後人解讀老子這句,往往從政治角度理解。當然一種生活形態成為主流,也會產生相應的政治形態;大道未廢之前,應該也有一種配合大道的政治形態。所以從政治角度考慮老子這句,多少也能帶出對政治生活的反思。然而,這句說話最深刻的意義,還在於精神的層面,即人比人比死人也。仁義禮教後來越演越烈,就出現了禮教吃人的大偽。今日的大偽,就是傳媒。可比啟示錄的妖獸。

天譴

標籤: , , ,

1.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80729/8/7f15.html
奧運前一週香港出現日全蝕 星相學家籲別慌(法新社)7月29日 星期二 12:35

(法新社香港二十九日電) 香港的占星人士和風水大師今天表示,北京奧運開始的前一週,香港出現日全蝕現象,雖然觸犯迷信禁忌,但中國政府沒有理由害怕它會影響到奧運比賽。
這種日全蝕現象曾被古代中國皇帝視為是災難的前兆。占星人士認為這次也會有一些騷動,可能發生在股票市場裡或甚至在戶外。

但他們都認為,任何苦惱都不會強大到足以破壞全世界最大型的國際運動會,或讓中國的領導者過分憂慮。

香港知名的風水師和占星師,曾經出過好幾本書的麥玲玲表示,日全蝕現象可能會在奧運期間帶來小幅度的政治不穩,或是北京的交通和通訊網路問題。

她說,很可能會有人在大馬路上舉行示威抗議活動,但對中國當局不會有長期的傷害。
中國政府可能會對任何把日全蝕和奧運連在一起的說法輕輕帶過,避免被嘲笑迷信,但麥玲玲表示,中國長久以來在挑選運動員時,就已求助風水專家的幫忙。

她表示:「國家代表隊把所有運動員的生日給我,要求我算算哪些運動員有強烈的企圖心,並有機會可在國際比賽中獲勝。」

她說:「沒有一支奧運項目代表隊來問我有關日全蝕的事,但我相信如果有關當局真的很擔心,他們會尋求外界幫助,並很慎重的採取行動,不會讓外界知道。」

2. 早前新界區在炎夏出現落雹現象。

會不會有哪個自命得窺天機之士,用先知的口吻告訴我們那是天譴,是天災示警,表達對政局混亂的憤怒?

這年頭,甚麼人也有。

昆明小丑.曾特首與《蝙蝠俠》博弈論

標籤: ,

原載: 明報

奧運前夕昆明巴士連環爆炸,手法似仿效前期蓋達,卻又不像國際組織所為。真正專業的,要麼在遙遠的省份輪番襲擊,要麼在同一地方真正real-time放炸彈,似不會產生1小時真空。假如策劃者不具備規模,卻希望製造恐慌來誘惑國內同道中人仿效,也就是在設計一場博弈。這教人想起上映中的《蝙蝠俠黑夜之神》的天才罪犯「小丑」。


這電影好評如潮,但不少觀眾忽視了劇本的社會科學理論,簡化了最終一幕的含義,也不留神居安思危的關連。電影講述小丑在兩艘載滿疏散乘客的渡輪埋下炸藥,其中一艘載著囚犯,另一艘載著社會賢達。小丑把引爆炸藥的遙控器交予雙方,聲稱這是引爆對船的機器,警告必須有一船炸毀,又說假如半小時後兩船都不按鈕,他就自行按,希望證明人性醜惡。這是博弈論「囚徒博弈」(Prisoner's Dilemma)的變種﹕雙方都不知對方行動,也就是在信息不公開下博弈。假如他們以1為生存或有利,0為死亡或無利,兩船乘客的選擇,理應都是在對方按鈕前先按(見局1)。


到最後,雙方都沒有按,不少觀眾認為這代表「人性光輝」。但其實賢達船以民主法則(投票)為機制,已以2/3多數通過按鈕;囚犯船以叢林法則為機制,也出現了惡囚徒將自行搶去遙控的局面。換言之小丑對人性的計算,原來並沒有錯。問題是,為何乘客相信手中的遙控真的炸掉對船而非自己的船?

民主法則Vs.叢林法則

小丑的「權威」建立在對原制度的顛覆;兩批乘客上船,就是因為小丑警告炸掉大橋,政府才安排市民坐船逃走。加上劇情交代,小丑之前逼蝙蝠俠拯救好友與前女友其一,最終死去的卻還是要救的人。兩船乘客身在危機,正是源自小丑破壞規則,因此必然有人相信,按鈕其實是炸掉自己的船,因那樣更能達到反諷人性的效果(見局2)。


可是此一陰謀推論,在民主機制難以迅速有共識,因此賢達船以民主方式決定不按鈕的機會甚少。囚犯船領袖則較懂犯罪心理,說同船的人不懂怎樣求生,相信自己不按鈕、對方按鈕,才有生存希望,於是通過叢林法則搶去遙控器拋下海;假如他的計算精準,賢達船就會爆炸。但問題又出現了,因為另一船的民主法則有定論後,卻無人執行按鈕決定。重視虛名的社會賢達希望既能生存、又不染血,多了一重考慮。於是在局3,我們回到賢達船內個人層面的博弈,假定每一個「我」都同樣追求生命(1)與名聲(1)(即共2分),他們都想在通牒屆滿時,有另一人搶出來按鈕,自己毋須行動。結果是通牒屆滿卻沒人出來按。


上述計算可出現大量其他方程再加修補,但無論如何,小丑計算錯誤,基本在於(1)他的信息公信力被叢林法則勝利者質疑;(2)民主法則的執行力並非完美,個人博弈計算影響了集體決定;(3)世上有改變棋局的蝙蝠俠,否則小丑依然可引爆一船。關於引用博弈論解釋《蝙蝠俠》,英國學術博客Michael A. Allen有詳細文章,立論和本文頗不同,認為不少乘客重視道德高於生命,也沒有分辨叢林和民主法則,但論證過程嚴謹,值得討論。

昆明爆炸 策動者設博弈局

說回昆明爆炸,策劃者明顯也要設局,但並非直接和政府博弈,不止希望中國烽煙四起,更要鼓舞各地對政權不滿的人行動,從而為中國在國際組織外,增加新的本土博弈對手,包括在香港;這些新對手不但要和中央博弈,也要和地方領袖博弈。試想在正常氣氛,要是香港發生銀行炸彈劫案,社會不會驚訝;但在奧運馬術舉行期間,任何異樣,包括疆 獨示威和詐彈恐嚇,都會被算作政府保護奧運不力。9/11後曾出現自稱「香港拉登」的人聲稱在超市下毒,全沒效果;但在未來1月,對民望一瀉千里的政府,一切都可以顯得有違「辦好馬術」的重託,哪怕只是在人山人海但保安兒戲的書展,發現在《國際政治夢工場II》旁,出現疑似恐怖分子。好了,假如小丑襲港,特首會怎樣?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

那一束价值观的玫瑰

標籤: , , ,

沉默近一个月之后,2008年7月24日,兰迪·波许(Randy Pausch)在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简称CMU)个人主页上的病况网志再有了更新,执笔者却不复教授本人——活检显示“癌症在恶化”。没有奇迹。旋至次日清晨,最后的更新,已是讣告。

这是早被预言的诀别,却不是伤逝。除却在芭芭拉·华特斯(Barbara Walters)第二次访谈时流露的少许憔悴,最后11个月的悲哀夜空,兰迪着意缀满了幽默与关爱的繁星。“启悟千百万人”,母校的悼词如此嘉许。

计算机科学系教授兰迪的声名从学界漫溢至公众,始于去年9月18日他在CMU所作的“最后之演讲”。最后演讲这一例规的本意,是校方向即将退休的教授致敬。对兰迪而言,却不免更残酷的况味:一个月前,医生正式知照,手术未能遏制恶性肿瘤细胞扩散,晚期胰腺癌将在三到六个月内,夺去他的生命。这场演讲,不仅是教学生涯的最后一课,更是兰迪46载仓促人生的遗言。

400 余听众前,出人意料地,兰迪以理工学者的利落,数句即了结病情的公布。而后的70分钟,他以“真正实现你的童年梦想”为题,历数往昔那东海岸小男孩的白日 梦,包括体验零重力、参加全美橄榄球联盟、为世图百科全书撰稿、成为《星际迷航》里的柯克船长、赢取游乐场的大毛公仔和当上迪士尼的幻想工程师。这是满目 希望与机遇的婴儿潮一代的标准梦想,如火花溅落科学、活力、知识、娱乐与想象力各层面。一个个包袱清脆抖出,全不觉大限将至,而人生轨迹这么一划清,自获 得首个计算机学位之后的这26年间,他搭建的赫然成一道艺术与科学的虹桥。

兰迪是美国数位艺术界的先驱,在人机交互领域卓有建树。为了排名 不分先后的最末一项童年梦想,他刚毕业就向迪斯尼发了求职信,遭冷拒而心不死,直到1990年代初自荐加入“阿拉丁计划”,才一偿夙愿。梦想的迂回与实现,恰恰演示了计算机虚拟实境技术诞生、成熟,并与商业兴趣融和的发展史。人机交互的切入点,不是象牙塔里砌堆的单向概念模型,而要以用户的感受与响应为 重,通过反复执行与评估,终让使用者的心智模型与设计者的概念模型彼此契合。换言之,人机交互,有如计算机科学里的人本学派,关注的是人的感受,并旨向感受的圆满。

于是不难理解,“最后之演讲”洋溢的人文关怀,何以温馨并深远至此。

韦伯(Max Weber)曾反复辨析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与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后者以对相关支出与收益的估价为前提,功利地考虑、利用各种影响因素,无情并系统化地向目标推进;前者则建基于对价值理念的坚信,这种理念须是无条件且 内在固有的,例如道德上的责任感、美的渴求以及宗教信仰等。现代社会中, 两种理性激烈争持。工具理性常将价值理性视作非理性而不屑一顾,以免“拖慢”技术进阶的步伐;另一方面,无论价值理念有如何改变人心的伟力并可变现,“‘ 柏林今天的猪肉卖几文钱’这种问题,也难导入终极价值的追问”(1911年夏,韦伯致李凯尔特 )。 对此两难,韦伯设想的解决之途,惟将价值理性厘定为工具理性的基础。有了应许之地的召唤,摩西将踏过红海。

工具理性至上,是今天理工学者常陷的窠臼。兰迪能跳脱此无间道,显然与原生家庭慷慨提供的宽容与自由,以及成熟技术的自信,有莫大关系。迪斯尼的阿拉丁计划之后,兰迪在CMU一课开了十年,鼓励学生乘想象的翅膀,建立虚拟世界。1998年,他与艺术家马瑞奈里(Don Marinelli)共同创办娱乐技术中心(Entertainment Technology Center), 探求艺术家与计算机学者——右脑与左脑——的合作之途。CMU以巨资建造连通校园内艺术中心与计算机科学中心的天桥,并命名为“兰迪·波许桥”,这固然是 大学对兰迪的衷心致敬与最美丽的纪念,宽而言之,更可视作现代学术的里程碑,象征着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桥接——韦伯当年梦想过的和解。

另一基于左右脑功能差异的成见,指女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天生较弱,因而不适合计算机科学研究。兰迪主导的“爱丽丝计划”(The Alice Project) ,将编程借叙事手段可视化,着意引导学童尤其是女学童踏入计算机技术的奇境,是寓教于乐(edutainment)的典范尝试。

“最后之演讲”通过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 迅速传播全球,唤醒无数人的童年梦想。兰迪始终未向公众彼露他临终的信仰皈依,而仅他遗赠这束丰美的玫瑰——白的是工具理性,红的是价值理性,世人手有余香。

Also on 语言的边界

天籟好嘈,知音難求

標籤:








天籟是有聲還是無聲呢?今天讀到程水金先生的“天籟觀”,是我比較認同的看法。他這樣說: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天籁”。然而,自郭象、成玄英以至当代的解《庄》注《庄》者,对庄子“天籁”的比喻意涵及其相关的哲学问题,其理解与阐释,往往似是而非,不得要领。本文认为,庄子“天籁”所喻,就是指“人”――这个具有“百骸九窍”而异于“牛马四足”的形体,并且无时不刻都在发出各种是非不同的言论的活物。(詳見:“天籁”解--生命的自然本质与庄子的生存焦虑




大風一吹,有多少人持有聲論的立場嗎?天曉得,只知道不會多了。




“我與若不能相知也。則人固受其黮闇,吾誰使正之?”莊子真係幾好玩。




延伸閱讀:

覆讀者,兼簡釋天籟

马前炮

標籤:

前次,在微軟問題上跌掉的眼鏡,沒想到這麽快就找了回來,碰巧還是微軟。

日前有一則新聞漫天飛舞:比爾·蓋茨在北京“水立方”附近的某樓盤裏花一億人民幣租了一層樓。

看到這則消息時,我的第一反映當然是奇怪:蓋茨才剛剛宣布將財產全數捐做慈善事業,成為了全球頭號慈善明星,又怎麽會做這類與其個人品牌截然相反的事呢?即便做了,又怎會讓此新聞滿天飛呢?

偌大的辦公室裏無人響應我對這條被無數知名網站、報刊轉載的新聞的質疑。看來,經濟學普及之路艱辛而漫長。

現在,此事有了初步結果

轉載: Adxonist
作者: Jo

马后炮

標籤:

昨日,有同事問到:微軟是不是奧運會的贊助商啊?我脫口而出:當然不是。其實我並不知道微軟是否是本次奧運會的贊助商,只是憑借邏輯瞬間推演的自然反應而 已:微軟在其細分領域(PC操作系統)裏占據絕對的壟斷地位,有什麽理由要借用奧運營銷平臺?另外,印象裏微軟似乎的確沒有成為過奧運會的贊助商(後查實,微軟確實沒有贊助上兩屆的悉尼和雅典奧運會)。

不過,回頭一查,有眼鏡就跌了:這是去年的一則新聞。不服輸的我,又查了谷歌和百度,還好他倆都不是。

經濟學人常常犯錯,但經濟學不犯錯。

經濟學人常犯錯的原因是:這幫自恃邏輯推演能力強大的家夥也總會有暫時看不見的角落,這些角落裏也似乎總會有一些重要、不應被忽略的要素。這些要素的影響可 能是即時性的,也可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會顯露。最近的一些著名例子似乎都與美國有關:格林斯潘(Greenspan)老爺子長達 20年的貨幣寬松政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釀成了目前可能到來的全球性滯漲(stagflation)的局面;而盲人分析師們(他們往往是數學甜菜)因為沒有發現躲在角落裏的那些基本償還能力有問題的借貸者,他們的對債權證券化的金融衍生創新的延伸應用直接導致了次貸危機。

經濟學不犯錯的原因是:經濟學人犯錯通常是因為沒有發現全部重要要素的問題,而不是經濟學分析框架的問題。這也是經濟學 家常被人詬病,戲稱為“馬後炮”的原因。我也來“馬後炮”一回:微軟成為奧運贊助商的原因可能與其希望向新的競爭領域拓展有關;另外,幫助其維持良好中國 政府關系的公關公司的建議可能也有一定因素;最後,最不可能(但可能性仍大於0)的情況是,微軟希望為Vista系統做營銷。最後一種可能,至少從表面上 看,與去年我發現一份連理論價值都不存在的權證(一種期權合約)居然在中國股市裏被熱炒,價格一路彪升時的感覺接近。

這是從另一則新聞中摘錄的內容:

微軟中國將為北京奧運會提供關鍵的軟件解決方案和服務,包括操作系統平臺,辦公軟件系統,數據庫軟件,項目管理和系統管理軟件及相關的顧問咨詢與技術支持服 務。同時,微軟將分別為北京奧組委的4個賽事管理系統和3個管理信息系統提供解決方案。微軟還將為北京奧組委配備專門的客服技術團隊,提供7×24小時的 咨詢服務和支持。

這些內容似乎表明:微軟希望在企業級的IT解決方案市場中,取得更大的市場分額。

在經濟學強大的分析框架幫助下,經濟學人實在是善於“馬後炮”。不過,切勿以為“馬後炮”是無用的,它至少可以幫助我們在下一次避免在同樣的地方犯錯。

轉載: Adxonist
作者: Jo

Stonehenge (巨石群)

標籤:

據說:

天上的太陽父神與大地之母神,原是和諧地跳著舞,並衍生了萬物。那個和諧彰顯在祂們的舞步上:每當太陽在天空的舞池上轉上三十個圈,月亮便盈缺一次;而每當月亮盈缺十二次,日出的位置亦循環一次。祂們以這個完美的規律維持了大自然的秩序,讓世人幸福地生活著。那時,人間並沒有痛苦、死亡、與冬天。

怎料人類無知,竟漸漸忘了父神太陽,並只向月亮女神朝拜,並誤以為亡靈都飛向月神,終於招致太陽逐漸遠離,太陽和月亮的舞步出現誤差:月亮未等足三十天便盈缺一次,而每年冬至夏至亦總是遲上數天,因而為人間帶來了冬天和所有的痛苦。

唯今之計便是建一座能吸引太陽神重新靠近,並讓人敬畏的龐大廟宇。


這個故事,便是 Bernard Cornwell 為建於五千年前的史前巨石陣 (Stonehenge) 所設想的原因。既謂「史前」,就是未有歷史、未有文字的時候,亦因而沒有資料解釋我們新石器時代的祖先為什麼要大費周章,從西南威爾斯 (Wales) 運送巨石到 Salisbury 平原上,興建一座天文台一樣的龐然大物。有多大?其中有些石頭足四個人高、七隻象重!

每次我跟學生談到宗教,我總會提到宗教的三大元素:Cosmogony (一個創世的神話)、Theodicy (一個世間所有苦與邪惡的解釋)、以及 Ethics (一條救贖自己與全人類的路或道德規範)。三大元素,缺一不可。Bernard Cornwell 上面那個簡單的故事正好有齊這些元素,亦符合原始日月崇拜的紀錄;至於這是否巨石群興建的原因,實在誰也不能回答,皆因我們現在依靠的,只是考古的發現。


來源:BBC News
Bernard Cornwell 說得好:如果我們的文明有天崩塌了,一萬年後的考古學家亦會感歎於我們現在教堂的華麗,加上由於大部分教堂都向東,他們亦會以為我們拜太陽,並會從十字架上的耶穌像推斷我們有活人祭祀。事實上,我們的確將拜日教在冬至歡慶太陽出生的節日與耶穌的聖誕節合併來慶祝,並不斷在彌撒或聖餐裏重覆提到要吃耶穌的肉、喝祂的血!

會看 Bernard Cornwell 的小說《Stonehenge: A Novel》,是因為我早前到了巨石群,本想先研究一下它的歷史,至少瞭解一下它出名或神秘的地方。坊間的論著多不勝數,包括說是巫師梅林叫巨人建的,並以此為亞瑟王父親之墓、是古人記下冬至夏至的地方,並以此推算下次日蝕的時間、甚至是古代德魯伊 (Druid) 教徒的寺廟,雖然巨石群在未有德魯伊教前便早已存在。總之都沒有肯定的答案,大家亦相信除非時光倒流,否則永遠都不會有人知道真相。

橫豎沒有答案,我便找本小說看看,好能在幾塊平平無奇的大石頭中看出點趣味。

以一本五、六百頁的小說而言,《Stonehenge: A Novel》算是頗有娛樂性,節奏明快而不沉悶,且很快讓你掌握了興建巨石群的三個階段與技術,並解釋了為什麼要老遠從威爾斯搬石頭過來;雖然在小說裏,那三個階段都在一代人之間完成,但考古學家則估計實際上經過了五百年的時間。無論如何,作者生動地將石器時代的生活與習俗立體地呈現了出來,人物之間的愛恨情仇亦甚有說服力。


來源:James Schombert, University of Oregon

看罷,不期然地想,雖然我們經過了這幾千年長足的發展,但文明包裝底下的人性與對宗教的非理性需要還是一樣的。

現在我唯一還有興趣的,是如何用巨石群算出日蝕。後來看過 Bill Kramer 的解釋,原來是假設了日蝕有個簡單的週期,能用 56 塊大石作共因數記下。至於真正的日蝕計算,牽涉一個很複雜的系統:地球自轉與公轉的時間與月球軌跡的週期和角度,再加上太陽的引力對月球軌跡的影響,一點都不簡單。文明古國如中國印度便早有計算方法的記載。如果你還要知道準確的地點與太陽被遮蔽了多少,則只好到太空總署去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