佇立澳門新葡京下的唏噓

標籤: ,

回澳門拜祭先人之際,短短一年葡京一帶已經大改觀,左永利右新葡京,兩幢高高的如左青龍右白虎似的守著舊葡京,這個我們從小看到大的賭場,那時常想自己快點長大能進去一睹其秘的地方,昔時誰家女兒長得高大渾過守門的進入,回來便是街坊話題之一趣。

新葡京仍未完全完工,遠遠看是上闊下略窄的巨大高樓,什具霸氣。不知怎的,看著看著就像早前日本卡通《七武士》中那只漂浮在半空,到處去搜掠農民白米的主力艦“京城”,卡通中“京城”畫成似一座面目猙獰的多層城堡,剛好其外型竟有點似新葡京。

從下往上看著此座壓壓巨物,因其上大下細視覺,令人有點感到她高高漂浮在半空中俯瞰著澳門南灣和新口岸,直鎮著大橋,就是活脫脫的“京城”模樣,他實際也在掠奪人類的金錢(白米),中飽睹場主人的荷包滿足其淫樂揮霍。

我佇立看著突然想起《七武士》終結篇是死剩的武士們以一柄刀型的斬艦刀飛行船,極速撞向主力艦“京城”,相當悲壯。“京城”倒下時,農民百姓歡呼!

我這幻想相當共產主義吧,告訴大家一個少少澳門歷史回憶,新葡京的位置前身是澳門工人球場,是昔日澳門火紅年代,各行業工會派出一腔熱血的工人們,義務在假期工餘身水身汗擔沙填地,直有當年火紅中國的理想影子,在荒地南灣上弄出來的工人球場。先父年青時亦曾參與義工興建,一直引以為榮。這裡也是我年幼時上體育課和開運動會的地方,年青漂亮的女先生(老師)曾跟我們一班孩子說:「這球場是澳門人的驕傲團結歷史和偉大祖國社會主義精神……」。

七武士精神最終都只淪為一憑弔石碑,”京城”最後都會轉世重生俯瞰大地,因為農民心中個個都想如 右京 坐上”京城”。

園主心中亦只好以虛幻的一柄拙劍插在這片新葡京的土地上,致父親和所有澳門依在世或已往生的世叔伯工人們。忽然我回神現實,似乎微風中隱隱聽到女先生婉婉的說話聲音,隨風而逝!


《奧運聖火路線安排的爭議──是矮化還是找碴?》

標籤: ,

原圖:http://images.beijing-2008.org/20070426/Img214042228.jpg

中國奧委會公佈了奧運聖火的運送路線,在希臘完成了點火儀式並運到北京之後,便會沿著以下的路線運送:

北京市-阿拉木圖-伊斯坦布爾-聖彼德堡-倫敦-巴黎-三藩市-布宜諾賽勒斯-達累斯薩拉姆-馬斯喀特-伊斯蘭堡-孟買-曼谷-吉隆玻-雅加達-坎培拉-長野-首爾-平壤-胡志明市-臺北-香港-澳門 -海南省(三亞、五指山、萬寧、海口)-廣東省(廣州、深圳、惠州、汕頭)-福建省(福州、泉州、廈門、龍岩)-江西省(瑞金、井岡山、南昌)-浙江省(溫州、寧波、杭州、紹興、嘉興)-上海市-江蘇省(蘇州、南通、泰州、揚州、南京)-安徽省(合肥、淮南、蕪湖、績溪、黃山)-湖北省(武漢、宜昌、荊州)-湖南省(岳陽、長沙、韶山)-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南寧、百色)-雲南省(昆明、麗江、香格里拉)-貴州省(貴陽、凱裏、遵義)-重慶市-四川省(廣安、綿陽、廣漢、樂山、自貢、宜賓、成都)-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拉薩)-青海省(格爾木、青海湖、西寧)-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喀什、石河子、昌吉)-甘肅省(敦煌、嘉峪關、酒泉、天水、蘭州)-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吳忠、銀川)-陝西省(延安、楊淩、咸陽、西安)-山西省(運城、平遙、太原、大同)-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鄂爾多斯、包頭、赤峰)-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大慶、哈爾濱)-吉林省(松原、長春、吉林、延吉)-遼寧省(瀋陽、本溪、遼陽、鞍山、大連)-山東省(煙臺、威海、青島、日照、臨沂、曲阜、泰安、濟南)-河南省(商丘、開封、鄭州、洛陽、安陽)-河北省(石家莊、秦皇島、唐山)-天津市-北京市。

在國外繞了近一圈後,經北韓、越南再到臺灣,然後進入中國境內。

臺北當局看到這個安排後跳了起來,指這是矮化臺灣,漠視臺灣為一主權獨立地區的事實,堅持要由第三國入第三國出。北京當局隨後出示了當年的會議紀錄,並指臺灣當局當初並無反對,暗示現在才搞這種小動作是臺灣故意刁難。

有人會認為這是中國的洗腦手段,讓人在潛意識中不知不覺的認同了臺灣是現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然而中國奧委會在擬定奧運聖火傳遞路線時是以城市為單位,本身就不存在甚麼國不國的問題。

另外,有人認為奧運聖火先經北韓,再到胡志明市才到臺灣是明放著的繞圈子,因此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方的陰謀云云。但只要細心看看路線圖,便不難發現布宜諾斯艾諾斯(Buenos Aires)到達累斯薩拉姆(Dar Es Salaam)中間隔了個坎培拉,那坎培拉當局是否又要出來抗議了?而且曼谷到吉隆坡的一程中間也隔了個胡志明市,那如果說由北韓飛到胡志明市再到臺灣是不合理的話,那最合理的做法不應是曼谷-胡志明市-吉隆坡-雅加達-坎培拉-長野-首爾-平壤-臺灣嗎?

更重要的是,如何解讀路線問題,本身就有很大的空間。你可以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局安排臺灣在港澳之前是要潛意識將臺灣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版圖內,但也可以說臺灣是境外傳送的最後一站,香港才是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站。臺灣現時提出的解釋,只會令人覺得是沒事找事。難道北韓又要走出來說先首爾後平壤是矮化了?

兩岸問題因為這種炒作變得越來越複雜。現時兩岸不比當年的東西德,甚至不及現時的南北韓,雙方都沒有一種共識,在「中國」的大前提下承認兩者是獨立的主權地區,同時兩者有在「一個中國」之下的共識。現時的臺灣拼命的想往外走,本土意識抬頭、深綠政客的炒作,反而使臺灣逐漸失去了在「中國」底下的意識認同。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正是深怕這一點,所以一再強調「一個中國」的重要性。但是在西方力量的介入之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又偏要擺出一副「唯我是中國」的姿態,也造成一種漠視對等現實的壓迫性政治氣氛。

奧運路線如何解讀,端的看讀的人是甚麼心態。看著路線,你喜歡說自己給矮化可以,說自己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也可以,故意說自己給矮化,只會令人覺得是故意將政治滲入運動之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原本有沒有這種企圖,現在沒有證據證明,但臺灣將這事政治化、敵對化卻是明顯得很。

文化資本與文化震蕩

標籤: ,

記得中二的時候,有同學問我:「你知道Issey Miyake(按:三宅一生,日本時裝設計師)是誰?New Kids on the Block(按:當時美國一隊樂隊)又是什麼?」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結果後來亞視國際台一次播映New Kids on the Block的特輯,我錄了「迫著」自己看,沒興趣就是沒興趣。

最近在看一些朋友的blog,朋友們都講著有關日本、埃及、美國電視節目如飛黃騰達(The Apprentice)粉雄救兵(Queer Eye for the Straight Guy)等的內容。我想,這些東西為什麼我都不怎麼懂,為什麼我跟他們那麼格格不入?

或許,你可以說我不感興趣,不過想想或許也不是我的問題。倉海君「大家在五月不妨再以『文化』為主題,各寫一文」,現在還四月,急不及待就要寫。或許上面的問題就牽涉到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說的「文化資本」,簡言之,文化資本就是人們對上階層文化所能掌握的程度。此上階層文化包括物質消費、鑑賞能力,以及文化品味等,而「文化品味」就是文化資本概念中的重要之要素。上面說的東西雖說不上全都是「上階層文化」,可是我是基層出身的,生活上或許根本就不用接觸那些事物。當然有人說我可以看英文台,可是語言和文化隔閡我總不能像看中文的來得暢快和有共鳴。還有,為什麼我一定要知道Issey Miyake、非看粉雄救兵不可?

或許,這也是一種文化震蕩(culture shock),那是指一個人或者一個組織身處不同國家的文化或不一樣的環境中而經受的一種困惑、焦慮的狀況。或許對我來說問題不太大,大不了設法認識,再不就暫時不看那些內容日後想認識再看吧。可是對貧困社區的兒童,對「文化資本」的掌握就意味著他們的社會向上流動(social mobility)和能否「脫貧」。我很欣賞台灣作家李家同的文章,有著那種悲天憫人的人文關懷。他曾經希望每間鄉郊小學都要有圖書館,每個小學生都借到《主教謀殺案》。他曾經為大學生欠缺人文素養,對很多常識都不知道很痛心。他認為鄉郊的小學生欠缺文化衝擊,希望城鄉之間能縮短文化差距。可是誰又能決定每個國民都要懂得些什麼才算有「文化」?讓我們看看李家同的「清單」吧:

狄更斯、白先勇、京都條約、日內瓦公約、紐倫堡大審、雙城記、柴可夫斯基、白鯨記、高爾基、基度山恩仇記、阿拉法特、安隆案、王文興、彌賽亞、黃春明、戴高樂、但丁、舊約、田園交響曲、張愛玲、維瓦第、德蘭修女、米開朗基羅、戰爭與和平、遠藤周作、伯利恆、科索沃戰爭、盧旺達、楊振寧、蒼蠅王

當然這只是他的「一家之言」,他是台灣人,「王文興」(台灣小說家)在香港大概要換成金庸了。蒼蠅王(一本英國小說)我看過,可是它就跟To Kill a Mockingbird(一本跟蒼蠅王一樣在國際學校常用作教材的美國小說),跟香港和台灣的文化背景距離很大,不了解背景很難明白,要是我不曾在一家書店工作搞不好我一輩子也沒聽過這兩部小說。

或許我無須為不懂這個那個感到很懊惱,也無須為有沒有「品味」有沒有「文化」感到抓狂。我無暇讀完新春秋一眾文友對「中國文化」的「論戰」,我也才疏學淺,大感「震蕩」(不竟葉利欽兄的『震蕩療法』未必管用)。99年陳雲等人曾於一份報章掀起過「中國文化論戰」,還結集成書《天書Impossible》。雖然我不怎麼贊同陳雲(不是那位提出「鳥籠經濟」的中共領袖)的見解,謹以他曾說的「若有洋人問,『中國文化是什麼?』用『博大精深』、『極高明而道中庸』(Broad and deep, sophistication in simplicity)應之則可。犯不著為洋人的一句戲話,而去委曲自己,翻箱倒櫃,自報家門」自勉共勉。

另,感謝倉海君為我正名「mf」(是小楷的,雖然「Patrick」的P一定是大楷)。我也明白「mf@966050」實在太長,難以記憶。日後在本blog就使用mf,當然你叫我Patrick也很高興。另,版面「新春秋」三字是誰題的呢?

延伸閱讀:
Standbyp:究竟有什麼東西人人必須知道?(及其他)
Standbyp:超級女聲與「忽悠」

2096

標籤: ,












有些時候
小說很早已經結束了
但後記仍在不斷地寫
甚至比故事本身寫得更長
作者渾然不覺

然而始終有一刻
我們必須承認那是一個故事

並且結束了

* * *

在不下雪的地方
雪下得更加漂亮
因為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座孤島
所有太美好的事情
都會在島上全部發生

而且只要你不願意心死
它將永不陸沉

* * *

(珍...)

* * *

「然後他擱下了筆, 一聲不響地離開了.」

神亡怪夢

標籤: ,

在胡思亂想的夜晚﹐越打越長﹐心想﹐任由自己放縱一下﹐寫篇滔滔不絕的爛文(真長進)﹔再想﹐做下間隔﹐寫篇牆紙﹐也是種樂趣。這幾天﹐在了無邊際地在尋找﹐想為個沒答案的問題劃個總括。回憶自己以為懂得一切的十來歲時光真的幸福﹐不像現在成了這個摸不著知識邊界的可憐蟲﹐為了無關痛癢的問題去苦惱。哈﹐可能連問題的本身是什麼還未能搞得清清楚楚﹐又怎會找到答案。找到一個答案﹐也只怕會牽起更多的問題。最初原始有人﹐我想﹐解決三餐一宿已佔了大半時間﹐到物質稍為富庶﹐閒下來的人才有時間去胡思亂想。食物過盈﹐產了肥婆。時間過盈﹐成了哲學家﹔閒適的靈知已深入說過這點。

Alice sighed wearily. "I think you might do something better with the time," she said, "than wasting it in asking riddles that have no answers."
"If you knew Time as well as I do," said the Hatter, "you wouldn't talk about wasting it. It's a him."
"I don't know what you mean," said Alice.
"Of course you don't!" the Hatter said tossing his head contemptuously. "I dare say you never even spoke to Time!"
"Perhaps not," Alice cautiously replied; "but I know I have to beat time when I learn music."
"Ah! That accounts for it," said the Hatter. "He won't stand beating. Now, if you only kept on good terms with him, he'd do almost anything you liked with the clock. For instance, suppose it were nine o'clock in the morning, just time to begin lessons: you'd only have to whisper a hint to Time, and round goes the clock in a twinkling! Half-past one, time for dinner!' " (Alice in Wonderland)

Sir Ernest Gombrich (art historian)寫過﹐實在的世界﹐是由不重複的旋動印像構成的混亂。"is a chaos of swirling impressions that never repeat themselves" (Gombrich 1959:45)。我們每刻﹐在千千萬萬接收的聲和光影中﹐選擇了怎樣去看世界。就算兩個人在經歷著同一件事﹐接收到的訊息﹐中間經過腦袋的運作﹐和反射出來的結果也必有不同。當然﹐同樣地﹐兩人遇了不同的經歷﹐反而產生接近的思想訊號﹐又何嘗不可? 人﹐靠著這類外在因素去界定事物﹐單單想起"蛋"﹐我們便要知硬殼﹐蛋白/黃等因素...但又如在女性母體內的卵﹐明明也是蛋﹐性質和形象就相差很遠﹐孕育下代的細胞。想起了令Descarte 認為不能以經驗來判斷物質的"蠟"。人類用著語言和文字﹐去成為溝通這些不同經歷的渠道。互相去為複雜的現實找尋結構和解釋﹐去為這些經歷訂立程式﹐把新事物分析﹑歸類。人要界定較複雜的事物﹐和表明更深刻的道理﹐中間便要訂立很多指針﹐去把一切事物連結起來。有些事物﹐如石﹑水﹐我們只要向實物指指﹐別人就會明白。你去到任何地方﹐譬如說要買支水﹐只要指一指﹐對方也用手指比劃一下價錢﹐有很多指針已可表達到事情發展的方向。但對於思想概念﹐一句"自由民主社會"就死得啦﹐你試想想﹐點解釋比個五歲知這個概念是什麼? 中間要多少指針方可完滿解釋連結這道理? 我想其實很多成年人也只以為知道這概念﹐可是隨便找兩個人﹐再問問二人"自由民主社會"是什麼﹐就不會得到一樣的答案。如果兩人要深入討論任何話題﹐大前題就是對那話題的基礎思想大家也要有接近的指針﹐方有一個有效的思想溝通。

"Just look along the road, and tell me if you can see either of them."
"I see nobody on the road," says Alice.
"I only wish I had such eyes," the king remarked in a fretful tone. "To be able to see Nobody! And at that distance too! Why it's as much as I can do to see real people, by this light!..."

... "Who did you pass on the road?" the king went on, holding out his hand to the Messenger for some hay.
"Nobody," said the messenger.
"Quite right," said the king: "this young lady saw him too. So of course Nobody walks slower than you."
"I do my best," the messenger said in a sullen tone. "I'm sure nobody walks much faster than I do!"
"He can't do that," said the king, "or else he'd have been here first."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因此社會就是從這些溝通之間訂立起來﹐由指向一草一木﹐至所有思想系統的運作﹐也要靠著新的界定和導向。如果世界只得二人存在﹐既可能大家同意世間一切的稱呼和系統﹐也可大家各自各把物件命名自己喜歡的名字。我懷疑也因此﹐神要在三個人之中才能存在﹐因為任何事物﹐有一人動議﹐必定也要一人附和﹐佔了多數(最少2/3)﹐就成為大家所能認證之事﹐是任何社會係統的最基本的單位。三人完全同意的事便變了真理﹐而三人不能有任何同意者則成未可知之事。神﹐就是這個系統的延續﹐因此神也會老﹐也會死﹐也會隨著時間去改變(*1)﹐亦隨著時間以另一個形態重生。

*1: MAN has created gods in his own likeness and being himself mortal he has naturally supposed his creatures to be in the same sad predicament. Thus the Greenlanders believed that a wind could kill their most powerful god, and that he would certainly die if he touched a dog. When they heard of the Christian God, they kept asking if he never died, and being informed that he did not, they were much surprised, and said that he must be a very great god indeed. In answer to the enquiries of Colonel Dodge, a North American Indian stated that the world was made by the Great Spirit. Being asked which Great Spirit he meant, the good one or the bad one, “Oh, neither of them,” replied he, “the Great Spirit that made the world is dead long ago. He could not possibly have lived as long as this.” A tribe in the Philippine Islands told the Spanish conquerors that the grave of the Creator was upon the top of Mount Cabunian. Heitsi-eibib, a god or divine hero of the Hottentots, died several times and came to life again. His graves are generally to be met with in narrow defiles between mountains. When the Hottentots pass one of them, they throw a stone on it for good luck, sometimes muttering, “Give us plenty of cattle.” The grave of Zeus, the great god of Greece, was shown to visitors in Crete as late as about the beginning of our era. The body of Dionysus was buried at Delphi beside the golden statue of Apollo, and his tomb bore the inscription, “Here lies Dionysus dead, the son of Semele.” According to one account, Apollo himself was buried at Delphi; for Pythagoras is said to have carved an inscription on his tomb, setting forth how the god had been killed by the python and buried under the tripod.
The great gods of Egypt themselves were not exempt from the common lot. They too grew old and died. But when at a later time the discovery of the art of embalming gave a new lease of life to the souls of the dead by preserving their bodies for an indefinite time from corruption, the deities were permitted to share the benefit of an invention which held out to gods as well as to men a reasonable hope of immortality. Every province then had the tomb and mummy of its dead god. The mummy of Osiris was to be seen at Mendes; Thinis boasted of the mummy of Anhouri; and Heliopolis rejoiced in the possession of that of Toumou. The high gods of Babylon also, though they appeared to their worshippers only in dreams and visions, were conceived to be human in their bodily shape, human in their passions, and human in their fate; for like men they were born into the world, and like men they loved and fought and died.
"Sir James George Frazer (1854–1941). The Golden Bough. 1922. XXIV. The Killing of the Divine King § 1. The Mortality of the Gods "

在上次探訪倉兄時﹐我粗略聽了他的一套理論﹐那翻大道理﹐分開來說﹐我很多也能認同﹐可是﹐合在一起﹐我想﹐我還未能完全聽得明白﹐甚至對之抱著極其懷疑的態度。不單對我想的事構不了幫助﹐結果反而越想越遠﹐越想越亂。我想﹐如果我沒理解錯誤﹐這便是我相對的看法:「智慧和肉體也是有著自己的界限的。思想和精神雖活於過去﹐亦可自由透過語言文字而穿梭時空﹔不過肉體的存在卻是這一刻﹐沒有這刻的存在﹐所有思想將不可構成﹐理念和實質始終有別﹐而離身軀之說則不可知。 空間要做成能量轉換需要由外界注入大量能源﹐可分化而不可回聚﹐故有宇宙擴張論﹐要改變也是能量的交換而非精神的操控﹐我相信不是種可逆轉操控的能量。當然﹐也許﹐亦是我俗身未能參破天外玄機。」

"That is not quite right," said the Caterpillar. "Not quite right, I'm afraid," said Alice, timidly: "some of the words have got altered."
"It is wrong from beginning to end," said the caterpillar; and there was silence for some minutes. (AW)

說起什麼聚會﹐什麼煮酒﹐嘻﹐其實到不到也不成問題﹐橫豎也只是瘋子的聚會。我也想著﹐對客人無禮﹐到底是主人的問題﹐還是客人的問題? 甚麼的客人﹐才該用窟頭掃把打走? 自己呢? 自己如果發謬論﹐又是否該伸自己一腳?

The table was a large one, but the three were all crowded together at one corner of it: "No room! No room!" they cried out when they saw Alice coming. "There's plenty of room!" said Alice indignantly, and she sat down in a large arm-chair at one end of the table.
"Have some wine," the March Hare said in an encouraging tone.
Alice looked all round the table, but there was nothing on it but tea. "I don't see any wine," she remarked.
"There isn't any," said the March Hare.
"Then it wasn't very civil of you to offer it," said Alice angrily.
"It wasn't very civil of you to sit down without being invited," said the March Hare.
"I didn't know it was your table," said Alice; "it's laid for a great many more than three."

寫到這裡﹐無錯﹐連一開始的問題還未說到﹐結果﹐還是不寫了﹐也厭倦了。人由生下的一刻便要開始放棄﹐要不斷在世上放棄沒能力捉緊的事物﹐要放棄自己天資不足的範籌。不斷做出選擇﹐在眾多道路中也只許行一條﹐像如果選擇出了freeway exit﹐便很大機會難以走回頭。如Heraclitus 說﹐你不可能兩次踏入同樣的河﹐所有經驗﹐也是全新的經驗。"Ποταμοῖς τοῖς αὐτοῖς ἐμβαίνομέν τε καὶ οὐκ ἐμβαίνομεν, εἶμέν τε καὶ οὐκ εἶμεν. We both step and do not step in the same rivers. We are and are not." 在這寬闊的河﹐能遇也緣﹐能愛也緣﹐能恨也緣﹐所以對著布甸的廢話也可成對話。

It spoke in a thick, suety sort of voice, and Alice hadn't a word to say in reply: she could only sit and look at it and gasp.
"Make a remark," said the Red Queen: "it's ridiculous to leave all the conversation to the pudding!"

看得到這裡的人﹐送多你幾句:

"But I don't want to go among mad people," Alice remarked.
"Oh, you can't help that," said the Cat: "We're all mad here. I'm mad. You're mad."
"How do you know I'm mad?" said Alice.
"You must be," said the Cat, "or you wouldn't have come here." (AW)

金閣寺、潮騷、蜘蛛俠、夜隨筆

標籤: ,

今夜一口氣讀畢 三島由紀夫 的名著《金閣寺》,掩卷後實令人心緒不安,在閱此書後部時已經聯想到近期連環殺手抑或魔警的心路,那些什麼說不了解犯罪者心理心路的人物,最宜推他們讀一讀《金閣寺》。

《金閣寺》中男主角是有口吃拙於交際的人,愛孤獨地思考,一直不原諒母親對生病父親的背叛,抑壓的同性傾慕,青春期眼見被他出賣的心儀女生跟逃兵情人雙雙死於槍下,面對寺院主持老師的偽善,一起在寺中渡青春期的美少年回鄉自盡,曾在寺中茶房見到最動人心魄的美麗少婦掏乳擠奶混茶給一去不能回曾令她懷孕的準備出征軍人一幕,日後少年男角重遇少婦,她的沈溺令這幕曾目睹的淒美亦告幻滅。男主角將一切歸究他傾情之神聖美麗金閣,他沈淪至最後便計劃把金閣一把火燒掉……。

金閣就是他心中的美麗,他的夢,是支持他生命追延的圖騰,當一切幻滅便是美不再是其心中的美時候,便是毀滅,一切將重生,便是精神上的沈淪後的救贖,替天行道抑或挑戰正義化身的執法者,都是其心中臻美金閣之驅使,火燒金閣寺便是起來行動的終極解脫。

三島有幸是文學家,在其抑壓同性傾慕上演化成掀開偽善者的面紗,而自己在以文字告白,最終唯美的精神亦難逃走火入魔,以代表唯美之劍自伐終其如火燒金閣的一生。不幸的凡人則是以槍代火來消滅心中的金閣,那便是成魔之路。

新上映的蜘蛛俠第三集,是描述蜘蛛俠走火入魔,就算如何有能力,最難敵就是自己的心魔。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相對能力越大心魔越大,電影似乎實有所示,美國亦是面對極大的心魔吧!

剛電視明珠台播放蜘蛛俠第一、二集宣傳短片,神奇地使用上昔日歌手 五輪真弓 的名歌〈潮騷〉,何以用,實摸不明,但很有一種奇妙異幻之感(什有電影" kill bill" feel),很想知道誰個選者神來之作。上網即找來 〈潮騷〉 一聽,廿年沒聽了,一面聽想起昔日曾遊京都的金閣寺,是曾經如此的淒美和冷艷,雪中金閣更是絕色。但今日社會一切都在敗壞,正如潮騷,一浪一浪拍向人心,亦滅不了人類心中火燒金閣的慾魔。

夜色已深涼如水,黑暗中我幻見出火燒金閣寺的壯烈,世人的驚惶,有必要如此嗎?包容美的衰敗可以嗎?唯美不敗是痴人說的夢話,只會現魔。




五輪真弓 的名歌 潮騷 http://www.youmaker.com/video/sa?id=031edfda780b4359bbcb4b8db764d8fd001

辦公室的白日夢

標籤:

話說某甲在某公司內長期不受重用, 又感到工作刻板, 苦悶, 沉重, 而且才能沒有得到舒展, 自覺龍游淺水, 最不幸是上司是一個不近人情,吹毛求疪,尖酸刻薄的殺人王. 某甲想, 再憋下去, 下一個徐步高會是自己的. 但皇天總算不負有心人, 某甲終於得到另一家大機構聘請, 得意忘形之際, 在交辭職信當日,他對老板拋下這句話.

"#$%^&*(! 你繼續留在這間鼻屎公司做你的大王吧!我現在不幹了!"

老板聽後, 不慍不火, 回了一句
"人望高處,水向低流, 這本是人之常情, 你走我不留, 你留我亦不趕, 希望閣下能在大公司做一粒出色的鼻屎吧."

教員室演義現形記.第八回

標籤: ,


教員室演義現形記.第八回 
嘴皮上中層大顯威靈 眉宇間亂黨互通款曲
  
  上回已述,我向仙黨示好不果,與hae黨阿姐則矛盾日深。正是前無去路,後有追兵。因此,我不時留意是否有仙黨和hae黨以外的第三勢力,可以依為靠山也。

  隨即憶起入職之時,負責interview的中層人士通利sir,心想他既有interview之權,誠是高層信賴之表現。而要和通利sir混熟,可謂易如反掌,因他生性多言,酷愛吹水。和他閒談,多則兩小時,少則半句鐘,期間能收不少有用訊息,例如老闆們的性格喜惡——大老闆愛出鋒頭、善忘、要面、要威;小老闆對各科都有認識、理性、有謀略;會計老闊笑如四萬,但錙銖必較等等。這些資料,在日後與各老闆交手、討價還價時,有其大用矣。

  言歸正傳,通利sir雖是親hae黨之人,但hae黨成員卻對他不甚熱情,原來他們忍受不了他的長氣,與其談天雖可收風,但虛耗悠閒光陰的oppourtunity cost也甚高,hae黨人愛hae大過天,當然不願付此成本。不過hae黨也很識時務,由於通利sir負責編排各教師的時間表(包括平日上課的節數、要走那個centre、監考多少堂等),各人是閒是忙皆由他所擺佈,每當要到編時間表之際,通利sir就成了一膏蜜糖,享受一眾蜜蜂的殷勤獻媚、噓寒問暖。

  不過,耗費時間並非我考慮的問題,我遲遲未依付通利sir,是因為他在吹水之時,無意中暴露其破綻——他經常強調和某某補習天王有多熟;昨天才與老闆談過什麼什麼;什麼事項雖然規定了,但他說一說就很容易話為。看官如果不慎,可能以為通利sir權傾朝野,但我對他的show off漸生疑竇,因為根據倪匡定律:

  「人們愈是常常掛在嘴邊的,就愈是他最欠缺的東西。」

  故此,我懷疑通利sir其實只是虛有其表,其後的一次教師大會,證實了我的推測。所有通利sir提出的意見,都會被主持會議的管理層女經理或否決、或忽略、或反唇相譏,而在座的高層老闆均視若無睹,可見高層早已暗裡授意女經理打壓之。可笑的是,會上hae黨中人仍然與通利sir狀甚親暱。此舉實在愚昧之極,何以哉?經云:

  「上所用者,奸亦為忠;上所棄者,忠亦為奸。」

  在老闆面前與其棄將互通款曲者,會令老闆將之打成一黨;而通利sir顯示自己與hae黨親密,更顯其挾下自重,不安於份,致使老闆們終於要將之剪除。詩云:

  「葫蘆識破佔機先,看似權傾實不然。
   上所棄人宜割蓆,他年伏罪免牽連。」

  欲知通利sir的下場如何,請看下回分解。請請。

(傳惑道人 著。
本章回小說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刊於網誌「新春秋」,版權所有請勿轉載)

大細

標籤: , ,



  話說某個地方有一個賭場,政府規定所有年輕人如要飛黃騰達,得先進去賭一把,於是當地不少青年均把青春押注在鑽研賭術之中。如是者,幾代以後,當地居民也會叫自己的兒女努力學賭。

  賭場中的其中一位曉得各種賭術的荷官姓高,所有希望前途一片光明的年輕人最終必須挑戰他。

  挑戰的方法是,跟他賭四至五種不同類型的遊戲,其中必須要有大細以及輪盤,全勝者方算成功。

  他每年只會跟年輕人賭一個月,往往是贏者少輸家多。

  有一次在賭大細時,高先生連開十幾次大,賭場決定換骰。

  再開,又一次大。


  於是,翌年再賭大細時,不少人均押注買「大」。

  結果,開細。



  欲知後事如何,請留意新聞

  另附送補習名師 Jeffrey Hui 所撰之聯署反對聲明

文化五月

標籤: ,

照我看,這幾日的爭論是不會有結果的,但開放式結局不是更好嗎?我反而有一個建議,大家在五月不妨再以「文化」為主題,各寫一文,如何?最好不要把文章強分理論型、感性型了,你貼出來,便該料到必定受人質疑和挑戰,任何人都可從他覺得恰當的角度批評,不管那是針對你的內容還是邏輯。

另外,我希望參與者有一合理期望:這裡向來都不講禮貌(你看我們連西口西面都包容就該知道),只要說得有理,冷嘲熱諷我也感激不盡,所以請勿要求「溫柔敦厚」。

你可以寫中國文化、希伯萊文化、古印度文化......可以選一特定範圍(如政治、哲學、文學等)來討論,也可以綜合討論。我自己則打算從儒家最基本的《論語》中選些章節來闡釋,嘗試談談我對孔子的看法。

P.S.如果一定要訂規則,我會建議大家罵人時(如有需要)多花點心思,普通標籤太悶了,污言穢語也聽到麻木,我對人身攻擊的水平也有些要求的。如果你覺得變態,請立即離開,多謝合作!

文化界挑戰何文匯粵語正音 (轉貼)

標籤: ,

呢樣野好似好好玩:

文化界挑戰何文匯粵語正音 (星島) 04月 24日 星期二 03:30AM

《綠洲》

標籤: ,

然後是尋找一片綠洲
海市蜃樓太真實而夢想太虛假
喝光壺中的水身體也會變得透明
打開駱駝的心臟會找到水份
潛入沙丘行行重行行
荊棘中沒有神的聲音
那阿伯拉罕也茫然如吉卜賽人
有水有食物還能要求甚麼?
所謂的綠洲大概也不過如此
看得到摸不著的海市蜃樓也不過是食物和水
黃沙中沒有方向
東南西北上下左右不過流於概念
黃沙流動
視覺像浸入發黃的回憶
向哪兒出發
向何處出走
到了海市蜃樓
下一站又是哪裡。

蘇麗珍

標籤: ,






所有的漫遊都應該結束
所有的路途也應該間斷
收起我們掙扎的翅膀
否則會墮進永恆的深淵

若你願承受飛揚的絞痛
那就去展翅不必再回頭
當黑夜來臨把一切力氣都吞噬
那麼就停在她的心靈裡安睡

當黑夜來臨把一切熱愛都吞噬
至少你還在她的思念裡長眠






中國文化欠了甚麼?

標籤: ,

這幾天新春秋沸沸揚揚的在爭拗中國文化的優點與缺點,需知道在爭拗前我們要首先釐清幾個問題。

第一個便是究竟有沒有中國文化這回事?若是中國文化根本沒存在過,則之前的爭拗似乎都是多餘的。
如果如Lestsariel所言,中國文化只有「不過短短六十年。由唐牟徐諸新儒家的先生們發表那份《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開始,這個「中國文化」的標籤和它的內涵才確切的存在。」,然而在另一段卻云因為沒有「親身到田野之間看看當時中國九成多人民到底是如何生活的,穿的是甚麼衣服,吃的是甚麼東西,日常生活是做些甚麼的。中國文化是由中國大多數人民的生活去定義,然而中國大多數人民的聲音卻是在歷史中被淹沒,只有小部份流傳到現代的習慣還見一二。如此說中國之文化到底如何如何,當然是不可能的了。」,這便有一個問題出來,便是如果是用這種人類學的方法去做田野調查的話,那末所謂的中國文化連六十年都沒有,就算昨日我們也沒有所謂的全面的田野考察,則昨日或者今日的文化我們也不得而知,因此到頭來,則所謂的文化研究又者人類學只是一個虛設的學科,因為本身就沒有客觀的預設,而變成極端相對主義。其實這種歷史的客觀性問題,勞思光先生在《虛境與希望-論當代哲學與文化》中的《哲學史的主觀性與客觀性》已有提及,我在此不多贅。

其次進一步問,如果有所謂的中國文化是指甚麼樣的文化,或者說文化是甚麼呢?如英國人類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到,文化是一種複雜的整體,包含知識、信仰、藝術、道德、律法、習俗及一個人做為社會的一分子,所應獲得的一切之能力和習慣。這使文化研究類似於一門「文化人類學」。另外美國文化人類學家米德,深入非洲原始部落去探討他者文化。文化是一個社會或團體所學習得來的一切行為,群體的社會行為。如果依中國文化傳統,文化不外乎是「人文化成」之事,一切人所為的有關典章制度、事物器皿、服飾冠冕,以及精神層次的創造等,均屬於文化的範疇。透過動態的文化教養過程,使人在原始的狀態,轉化為有教養的人,這個過程就叫人文化成。

如此則文化涉及的幅蓋面極廣,不過你盡可以不認同我對文化的定義,然則文化不一定就是指政體,外顯化的行為如此狹隘。

接著下來的一個問題是,如何研究中國文化,這個我想福特的神學一書中引述福萊:《基督教神學的類型》(Hans Frei, Types of Christian Theology)所提出的五種神學研究類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框架給我們。其中第一型與第五型的框架稱之為極端的類型,簡單點來說,第一型便是有一既定的不同的預設框架,完全否認神學的價值(例如用唯科學論、其他倫理學等),第五型簡單點來說便是基要主義,因此這種分類似乎用在我們研究中國文化上亦適用。

所以我並非提倡要把中國傳統文化吹捧得天上有地下無,死守經典字句不放的原教旨主義。但同樣地一味地貶低中國文化而認為中國文化一文不值,也同樣地不值得提倡。

林忌君指出中國文化的缺憾不外乎幾方面,首先是指中國的帝制,幾千年來的政治制度,第二是中國的科學技術技不如人,第三是中國到現在還沒有民主,第四便是中國人的外在行為問題。

要指出第一個問題,其實可以很簡單地回應,中國的而且確經歷了幾千年的君主文化,然而我們要知道是否在這幾千年的帝制統治下人們都過得十分痛苦?這個問題不難回答,中國處于統一的狀態,比分裂的時候為多,這點可引金觀濤及劉青峰兩夫婦所寫的《興盛與危機-論中國超穩定結構》的例子,便是中國文化傳統本身有一奇異的修復系統,每一次都比上一次修復完後更為保守。不過我們或者可以舉一例,就以明史為例,想信林忌君應該也有看過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吧?內裏便提到,就算萬曆不上朝,下面那幾萬個文官一樣可以撐起整個龐大王朝幾十年。就算以明朝為例,如果稍加研究便知明朝根本就已經是一個高度資本化的社會,你又怎知當時人民的生活一定痛苦?其次對于黃仁宇先生在「數字管理」及「大歷史」觀的限制方面已有不少學者撰文批評,有興趣的可以參考張永理《黃仁宇大歷史觀析論》及邱澎生《「數目字管理」是洞見或限制?黃仁宇大歷史觀下的明清市場與政府》,我在此也不多引用了。

其次,中國科技是否技不如人,又或者中國是否開不出科學?後者是爭議了幾十年的李約瑟難題,例如彭慕蘭的《大分流-中國、歐洲與現代世界經濟的形成》中便提到煤是決定性的作用,如英國因煤的發現,因此發展出之後蒸汽機的使用,及以後一連串的科學發展及隨之而來的資本主義及民主發展,中國則不然,不過在這個問題上我大致傾向李約瑟的官僚體制,及專制政權阻礙了中國科學的發展,而前一點,林忌君曾提到:「日本戰國時代就已經有了洋槍,明軍可以打敗日軍,靠的亦只是人海戰術,論武器精良,遠比不上;人口舉世第一沒有人否認,但社會有否進步的空間?」,我相信稍研中國古代兵器史的人都知道,中國在晚明與日本打的並非人海戰術般簡單,明軍雖喪師十多萬(當然如果翻看《李朝實錄》,明軍喪師的人數遠較這數目為低),但日本總派兵也在幾十萬上下,日本當時雖有火槍,但明朝方面也有大炮(這是明仿造佛朗機的大炮),更有所謂定時連射及點火的免裝彈連射的火槍及火炮,如五雷神機等,這方面明軍一點也不比當時的日本遜色,只不過由于明朝錯估地理及形勢,在加上輕敵的情況下才會慘勝。還有另一樣便是你要知道當時日本派出的兵力遠遠比明朝派的為多,那存在甚麼樣又或者究竟是誰用人海戰術呢?

第三個問題便是中國為何到現在還沒有民主?當然我要承認,就算連擁護中國文化的新儒家大師們也不得不承認,中國要走向民主,當然我不會愚蠢到像大陸學者辜正坤般提出「皇帝承包論」(可參看辜正坤《互構語言文化學原理》-《皇帝承包論答疑》),也質疑牟宗三的「良知坎陷」的黑格爾模型能否開出所謂的民主,但或許,中國文化是否就和現在的科學、民主一定相違背呢?這個不必然。或者就以日本為例,日本雖然有民主選舉及科學技術如此發達,是否日本就要完全揚棄她們自身的文化呢?其實這個問題已經很清楚,日本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自身的文化。至于我也可以說,中國在民治、民享、民有方面,古代已有典籍有論及,如民享:《禮記‧大學》所說:「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民有:《呂氐春秋‧貴公》所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民治:《孟子‧梁惠王章下》:「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至于選舉方面:《禮記‧禮運》篇:「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舉)能……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已」,當然傳統文化有此思想是一回事,但歷史事實沒有衍生民主政治又是一回事,所以這說明傳統文化本身並不妨礙科學與民主的發展。兼且如尚代社會學家巴林頓‧摩爾的《民主與獨裁的起源一書》中提到,根據大量的歷史事實揭示出,西方民主只是特定歷史環境中結出的果實,通向現代社會的歷史道路和與之相適應的政形態是形形式式的。就算縱觀法國、日本及德國,你可以舉出的真正民主享有的時間又有幾多年?

第四便是用中國人一些外顯化的行為就當作是中國文化本身而歸咎為劣根性,這個柏楊的書及言論中用不少這種論證的手法。這個回答,或許,勞思光先生《遠境與希望-論當代哲學與文化中《試論當代反儒學思潮》已有詳盡的答覆,然我可以簡單引用幾句:「我並不否認,傳統文化所留下來的某些封閉觀念系統,確實在一般中國人的想法和生活態度方面構成許多不利現代化的負面因素;可是,今天指摘中國社會病庇方面構成人們所常說的貪婪、懶惰、假公濟私、仗勢欺人……等等惡劣現象,似乎都可以回溯到原始動物性,不見得有甚麼文化傳統方面的根源。」(有興趣者可以自行參看,在下不便多引)

所以我希望大家講甚麼中國文化的時候,請不要一棍便把所謂的中國文化打到落花流水,既然中國這麼龐大的帝國,能夠有五千年的歷史,絕非一句專制,又或者黑暗所能概括的,羅馬帝國同樣有所謂的議會制度(類似民主選舉),希臘的雅典也曾經有所謂的城邦選舉,何以現在卻通通不見了?這個問題值得我們三思。

最後用徐復觀先生在《中國思想史論集》-《中國歷史命運的挫折》中的幾句話作結:「近百十年來的知識份子,却多是想不費半分氣力而即可以得到一切的大聰明人。最聰明的做法,便是由駡倒一切,以反映出自己是知道一切。口口聲聲駡中國文化是毫無價值,這便會使人覺得他該有多大的西方學問。其實,「這山望那山高」的人,只是捧場、看熱鬧,對什麼學問也不肯費吹灰之力的人。這是近代中國知識份子的性格。這種知識份子,萬事不生根,如何能在文化上擔得起民主主義的啓蒙責任。」

Ps.林忌兄常將馬列及中共的思想的缺失扯上為中國文化本身的缺失,這點不可不察。另林忌兄常提到「疾病的發病率,和遺傳學有關,和衛生條件有關」,因此所謂的「文化的「病毒」,問題亦是一樣,和文化的遺傳學--文化傳統有關,和文化的衛生環境--經濟有關。」這裏似乎看不到有甚麼邏輯上的必然聯系。再者,高度的經濟或資本主義又或者泛科學主義、工具理性,是否就是現今世界的唯一靈丹妙藥呢?這個我想後現代的哲學家或社會學家如詹明信、布希亞又或者紀登斯等都批判了不少。這個我們只要望望現今人類的異化,環保生態的問題,一些社評家常批評貧富不均(如我們常批評某些富豪沒商業道德等),全球化等問題,都是我們現今社會所面對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自卡夫卡,到班雅明,在本世紀始已經有深刻的洞見。

回應「感性式 x 你」

標籤: ,




「就好似話中國人真自私﹐我想在世上的所有民族也有自私這"劣根性"吧!(自私是很自然的求生本能。)」

不知道士兄是真的看不見,還是選擇性定看不見,還是心中早有定期,由一開始我已經說得很清楚,對這點也解釋得很明白。

乙型肝炎可不是中國人的專利,其他人種也有,但為何有些疾病,中國人比較容易有,發病率會比較高?

疾病的發病率,和遺傳學有關,和衛生條件有關;文化的「病毒」,問題亦是一樣,和文化的遺傳學--文化傳統有關,和文化的衛生環境--經濟水平有關。

至於中國以一個堂堂大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為何都無法建立一套「政治制度」,去令國民擁有更高的教育水平,生活在一個合適的環境,令黎民百姓可以擁有一個較佳的「物理層」環境,去追求「真」、「善」、「美」?這就是我認為需要面對的課題。

我亦提出了,「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的問題--現實生活的中國人,即使到了今天,是否特別容易「幫親不幫理」?是否和西洋的法治精神,特別格格不入?中國人忽視法治的精神,是否特別多?請回應!

還有,小弟雖然不才,卻提了不少歷史人物;反之,這多位「國學大師」,卻提不出一個政治的歷史人物出來--道士兄,你又是不是「有意」或「無意」看漏了?

當然,有些人就是帶了有色眼鏡,看不過眼人家的「感性」,卻拿不出「理性」,回應不了任何「理性」的問題,於是唯有從「感性」著手--沒法子,隨便你吧,道士兄!

老屈

標籤: ,

(眼見道士又屌埋一份,大家不如屌第二個啦好無?)

  是日蘋果日報的一篇鴻文:環保無罪 但消費更有理!

  這位自稱是mediabuster的黃牛,在蘋果日報寫了好一陣子,各位有留意的話想必對其言論有些印象,就算沒有,也可到其blog見識一下。在下無意把其謬誤歪理一一道出,相信大家能自行判斷。(所以,這篇文章不是所謂的「理性文章」,而根據不少年青人的理解,「非理性」就等如「感性」,故此這是一篇「感性文章」。)

  我對他的思維模式比較有興趣。

  首先,他像明光社一樣,先替自己定下「政治不正確」的形象(明光社在反對同性戀時亦指自己政治不正確)。毫無疑問,我們不應只講求「政治正確」,應以理性的態度研究問題。包容「政治不正確」之言論,亦極其重要。然而,替自己加上「政治不正確」此一受壓迫者的光環,跟講求政治正確又有何分別?兩者同以立場先決,講求政治正確者明知有錯亦噤若寒蟬;講政治不正確者則是容易得多,只需任何時候也堅稱自己「政治不正確」,裝作冒天下之大不諱般就行。

  只要自己有理,又何需口口聲聲別人是霸權、霸道,擺出一款受欺壓的模樣?而且,這個黃牛常認為環保份子霸道,他自己反倒是野蠻,甚至是一味靠老屈。他曾指環保份子是「環保紅衛兵」,依我看,他倒是個上綱上線的能手,當環保份子提出「減少使用」,他總能幻想到「禁止使用」。

  更甚者,在今次《環保無罪 但消費更有理!》一文中,他提出「他們真正的目的,其實是要鼓吹透過政府『有形之手』,例如開徵膠袋稅、二氧化碳排放稅等,人為地將物價推高」、「對於別人的勸導,筆者時常都無任歡迎,但如果『勸導』的邏輯含混不清,最終目的卻可能是把我們手上的錢拿走,看見這樣的一個『陷阱』,又怎能袖手旁觀、不去踢爆呢?」等論調,這如果不是老屈,也該算是陰謀論吧?

  誠然,他所引用的外國文獻,或者是值得研究、討論的,然而其態度極不足取。

  的確,我懷疑他妄想受逼害,妄想環保份子「要求禁這禁那」,妄想自己因「政治不正確」而受逼害。實際上,那些政治不正確者,正正因為其理性不足,才需要祭出「政治不正確」這一面旗吧。

感性式屌你

標籤: ,

其實我本來覺得林生原來文章的要把一切社會的責任過錯推落一句"民族性"﹐也不是文章重點﹐想話大家又何必苦苦啄磨這點? 星期六夜趕住要出街食飯﹐草草潦了兩行字﹐本來還想覆一覆那篇文﹐點知昨夜吃過晚飯後回來﹐就見到咁大餅水蛇春咁長文章和留言...本來我只想覆多兩句﹐但講真﹐林生唔解釋猶自可﹐一解就看到我把鬼火。你地拉扯事太多﹐我也感性式屌屌...

1.你班友仔平時就唔見寫文﹐一有人鬧交就個個都走埋去伸腳﹐嘻﹐真係無乜人性嘅﹐衰格! (包括我)

2.林生要提出的是"中國人的一些壞文化特質"﹐老實說﹐我不想覺得任何一個民族比其他優秀。如果他要數臭五千年中國人出現問題﹐我覺得無乜問題﹐我甚至佩服他可博古通今的去屌盡五千年﹔要數臭中國人醜惡嘅又點止咁少? 哇! 他媽的﹐現在有些中國的變態事﹐如果要我數起來我重火滾。 但「死不認錯」﹐我想﹐不是中國人的專利吧? 就如貪心﹑迷信﹑無知﹐很多也是人性的本質﹐不屬於某某種人種。就好似話中國人真自私﹐我想在世上的所有民族也有自私這"劣根性"吧!(自私是很自然的求生本能。)

3.他的寫法有如話﹐屎臭是因為是中國人拉出來的﹐卻不知從什麼來源他會認為外國人拉的屎就比中國人的香。

4.突然又話自己「感性式」(*1)﹐即係話﹐不講事實﹐單講感覺。講感覺﹐就是不容議論。林生自暴其短﹐不厭其煩﹐以為說得多就是道理。文法:不交代了﹐歷史:數不清不數了﹐羅輯:"中國人"便不是什麼好東西。無羅輯﹐無歷史證據(或說選擇式歷史)﹐單憑感覺﹐真行! 不好聽的說話﹐我必能容下﹐好似西口西面。容不下的﹐是極權式白痴仔(喂!我都係感性式講下嗟﹐無問題丫嘛?)

5.的確﹐中國人有很多問題﹐不過也不是因為他們是中國人而有"死口不認"這人性吧? 很抱歉﹐這裡無乜陶傑fans﹐起碼我不是﹐我不喜歡吹捧外國人怎麼高尚。當然﹐外國有值得學習的情操這點﹐中國人還要進步﹐這我一點也不反對。再說﹐如過把"死口唔認"話係人的劣根性之一﹐我就第一個附和。「死不認錯」﹐去否定自己的責任﹐有心理學報告寫過﹐其實自約4-5歲的孩童(不論種族)﹐便開始有這種行為﹐因為說謊﹐是兒童唯一可逃避責任的工具。(要說謊和不認賬﹐就是這種逃避壞後果的自然本能。) 我也不是想幫中國人﹐因為他們不見得會比外國人好﹐不過又是否真的比外國人差?

6.飽暖方知榮辱﹐中國積弱百年﹐中國人也是在這五十年慢慢復蘇﹑繁榮﹐普遍民生比外國較差也是事實﹐自我保護意識較強也是事實。但是否這就代表我們可燒下"民族性"這烙印呢? 亞當不是第一件事否認吃了禁果﹐跟著又把責任卸膊落女人度? 西方的人格是否隔籬飯香? 在西方﹐神的寬恕也是犯罪的根源﹐面對罪行這行為也不見得值得如何鼓舞﹔由宗教直接引起的﹐和間接認為做什麼也可獲赦而做十惡不赦事的例子難道還少?

7.最後﹐林生所述的問題也並非原全不存在的﹐最起碼他自己就貫徹始終去演譯了所說的劣根性﹐至於原因是否因為他是中國人﹐就不可為知﹐可能佢又當自己是印尼華僑。

8.一個荒謬絕倫嘅黃世澤﹐一個灼古爍今嘅林忌﹐兩個也無問題大聲屌人﹐但自己隨了犯盡自己所批評的壞事之外﹐還要搭多兩成無知兼死牛一面頸。香港還有什麼問題就真係要靠你地講講﹐否則我相信公眾會少了很多娛樂。(我都係感性式講下嗟﹐無問題丫嘛?)

*1:「感性式」的文章,著重把分散的碎片「綜合」,好處是短小精悍,只需要寥寥數語,卻啟發了讀者的想像,把一些問題的精神,透過誇張或感性的手法,傳達給讀者。壞處是偏之一隅不夠全面,往往引人誤入歧途。

「中國文化」的存在

標籤: ,

不來則矣,一來突然看見對於中國文化的問題又有爭論,真令人嘆為觀止。其實「中國文化」這個東西的歷史還是一個問題,這麼快就奢談其內涵,思維實在是很跳躍。

要說「中國文化」這個標籤不存在,當然就沒有可能。然而它到底有多久?五千年?三千年?還是短短六十年?我會說,不過短短六十年。由唐牟徐諸新儒家的先生們發表那份《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開始,這個「中國文化」的標籤和它的內涵才確切的存在。然而,「中國文化」的內涵從來就沒有在中國完完全全的實現過,諸先生的抱負是遠大的,理想是高的,於是他們眼中的中國文化就是完美的,實現在中國的話當然是美好的。然而,這個理想中的中國仍然不過是理想中的中國。翻開中國歷史找尋美好的榜樣而綜合其為中國文化,並以此為理想,不代表實際上被稱為中國的這個地方的文化是如此的理想。

然而隨意地翻開歷史書綜合點惡行,就見得「中國文化」是多醜惡甚麼的,這種功夫卻又是跟隨上述唐牟諸先生的步伐走來的。我看見以這種手法混得最好的人是柏楊,歷史不用深讀,只要翻開點歷史書,然後找點和現實頗有相合之處的事大書特書,則成「中國文化」之罪證。雖然和唐牟諸先生的理想目的背道而馳,然而手法還是一樣的。

於是我只得出一個結論︰凡說「中國文化」怎樣怎樣的,大多是採歷史或儒道佛哲學之一二,加以渲染推論,建構一從沒有存在過的中國,然後說它值得仿傚或者值得批評。說這個中國值得仿傚的還可原諒,畢竟這算是在找尋一個可行的救國方案。說這個中國值得批評的,我就真的不怎曉得他們是在做甚麼的了。

然則,中國之文化到底是甚麼呢?嚴格來說,我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因為我們不可能回到漢唐宋明清那些日子,親身到田野之間看看當時中國九成多人民到底是如何生活的,穿的是甚麼衣服,吃的是甚麼東西,日常生活是做些甚麼的。中國文化是由中國大多數人民的生活去定義,然而中國大多數人民的聲音卻是在歷史中被淹沒,只有小部份流傳到現代的習慣還見一二。如此說中國之文化到底如何如何,當然是不可能的了。

所以我實在不明白對於中國文化之好壞的爭論究是有何意思。真正的客觀的中國文化自然不可能知道,而各自各透過一堆文本建構一系列對於中國文化的論述,然後拋書包扔書櫃的自說自話,除了浪費網路資源之外,我想不到有甚麼好處。

回應倉海君的「評價」

標籤: ,

倉海君閣下,我很高興你嘗試回應小弟的文章;然而很可惜,閣下的回應針對的,似是小弟的能力,小弟的風格,小弟的文筆,卻不是回應小弟的主題:中國文化的本身。

小弟的「文學修為」及不上閣下,這方面我是非常清楚,亦對爾這方面的能力「五體投地」;然而文章寫得好不好,文筆鏗鏘與否,卻和道理對不對沒有直接的關係;我對侮辱、人身攻擊、貶低對手這些「典型中國文人行為」(當然,閣下見到此句必定大搖其頭)興趣不大,可是我對閣下幾個論點,卻感到非常有興趣,特此回應一下。

「至於把西方宣揚的民主自由資本主義不加批判地視為「進步」,對自己的文化卻甘心無知而忍心自侮,我認為才是今日中國爾虞我詐和道喪禮壞的原因。」

真的嗎?倉海君借問一句,中國何時、何地、如何去「宣揚的民主自由資本主義不加批判地視為進步」呢?

今天中國仍然沒有民主自由;勉強用鄧小平的開放改革計算,那麼中國爾虞我詐和道喪禮壞,必定始自 80 年代了;80年代之前的中國,必定是一個禮儀之邦,道德高尚的國家了!在中國歷史上,見得太多是對自己文化過度的推崇,把外族都視為蠻夷;有清一代,我們看不見到中國文人「對自己的文化卻甘心無知而忍心自侮」,卻只有「對自己的文化熱愛卻任人屈辱而無能為力」。

「死不認錯又真是中國文化的特色嗎?還是當代制度缺陷所產生的惡果呢?」

當代制度很有缺陷,那麼就列舉儒家所稱頌千秋萬世的皇帝制度好了--如果閣下對西史有多少認識的話,應該明白中華帝國的千秋萬世改朝換代制度,絕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偉大得很!這樣的制度,和中國文化有沒有關呢?還是好的就有關,壞的就無關,都是旁人的錯?

「4.中國古人為文,章法嚴謹,運思精妙,不論邏輯推理,還是靈悟直觀,似乎都勝現代人(不論中西)百倍,惜乎夏蟲不可語冰」 

夏蟲確然不可語冰,不妨就以最有名氣的兩位「古人」來說吧--孔子與孟子!

孔孟「章法嚴謹,運思精妙,不論邏輯推理,還是靈悟直觀,似乎都勝現代人(不論中西)百倍」,可是就是偏偏只懂推崇古制,新朝有位「腐儒」叫王莽,就是真的恢復古制,強復井田制,結果如何倉海君應該比我更清楚吧?

為何這些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比起西方文明發達早了兩千年的聖人,二千多年來也出不了一個「興絕世」的「聖人」,卻任由其子孫予蠻夷欺凌?於是儒家學派臉上不好看,就唯有想一個方法來自圓其說:「真正統治中國的,不是儒家,卻是法家」。

不知法家可是中國文化的一部份?而歷代文人代代讀四書,可是讀四書的結果卻變成了李斯,真的奇哉怪也!

閣下所提到的,都是那些紙上談兵,人人頌聲震天的「聖人文化」,我所指出的,卻是實際情況,個個悲慘世界的「歷史現實」;論四書,閣下比小弟精通;談歷史,小弟比閣下忠於現實。

回應林忌《中國文化的理性與感性》

標籤: ,

林忌,恕我直言吧,如果你珍惜光陰,你的鴻文《中國文化的理性與感性》寫一百幾十字已可收工,且效果相若。中國文化我所知不多,實在不敢像你那樣藝高人膽大地縱橫五千年,我只想分四點評論一下你的寫法:

1.由「這是一個很沉重的題目」到「時而『感性』」這1018字,你大可省去。

你說:「由於這些短評只是林某人一家之言,以有限的文字表達意見,理據方面自然會比較缺乏,意見自然傾向主觀多於客觀」--都老早講明是傾向「主觀」的「一家之言」了,之後又何必再選擇性地堆砌一些對己方有利的事實進行不值一哂的偽論證呢?相反,如果你一心要以理服人,根本就不必事先戰戰兢兢地拿什麼「理論式」、「感性式」作盾牌,單刀直入就夠了。你的短評是否發人深省,讀者自能判斷,難道要家長指引?你這種寫法,就好比一個喜劇演員在笑位前預告觀眾:「各位,現在這個是笑位了,請趕快張開你的嘴吧。」

「感性式」文章固能舉重若輕,但要量力而為。首先,作者要有高超修辭技巧,文字精煉,而非喋喋不休;第二,對相關題目要有真知灼見,不是反芻一兩個學者的二手見解。我估計你應該連《四書》也很生疏,「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而修辭亦不見精密,先天不足,也就無謂「感性地」「綜合」什麼中國文化了。對嗎?

2.由「扯得遠了」開始到「也不可能做得到」,你花了1177字解釋「千年」以來中國文化「空白」、「積弱」的原因--真了不起--就是「文化」本身。依此邏輯,你如果問:「我為什麼這樣笨呢?」原來就是因為「我笨,我笨,我的愚笨」。我非常欣賞以下一段,簡直是「感性式文章」的頂峰:

深入研究中國文化各朝代的盛衰,很難相信中國文化最近一千年的「空白」、「積弱」,純屬「運氣差」的結果。而從西方短短五百年「掘起」與急促發展,亦很難純粹以「運氣特別好」作為解釋。如果認為除了運氣之外還有其他,既不是血統遺傳的問題,那麼出了問題的,除了歸類為「文化」,還可以說是什麼?


「中國文化」導致中國文化的空白和積弱,很明顯是你的第一原理了,還用證明嗎?你還有一句:「文化本身就是一樣虛無縹緲的東西」,即文化可以是X,可以是Y,當然更可以是 Z了。塵世間還有它解釋不了的事物嗎?

3.之後的1315字,你的論點反來覆去也只有一個:中國「死不認錯」的文化反映了中國人「沒有求真與求知的精神」,這直接阻礙了「社會的發展程度、言論自由、政體的民主」,因而導致中國多年積弱。社會改革的進度固然跟其文化有關,但這是唯一或最重要的原因嗎?「死不認錯」又真是中國文化的特色嗎?還是當代制度缺陷所產生的惡果呢?至於把西方宣揚的民主自由資本主義不加批判地視為「進步」,對自己的文化卻甘心無知而忍心自侮,我認為才是今日中國爾虞我詐和道喪禮壞的原因。

4.中國古人為文,章法嚴謹,運思精妙,不論邏輯推理,還是靈悟直觀,似乎都勝現代人(不論中西)百倍,惜乎夏蟲不可語冰--我只是說真話,你大概會欣賞我吧?另外,如果你嫌我對你區區的三千五百字也概括有誤的話,那麼你也得承認,自己很大可能已因為概括而扭曲了比三千五百字更複雜無數倍的五千年中華文化,否則就是「名人的無恥與雙重標準」了。

我和我的高考

標籤: , , ,

會考與高考都在進行,在此轉貼Lestsariel幾年前舊作一篇,以餐享在會考及高考的讀者

作者:Lestsariel

無疑,高考是屬於我的><

如果說,開學前,那個腳蹬學生皮鞋,肩揹單肩式大書包,身穿新學校的白色校服,整日奔波在那堆苦了學生的書本中的十七歲年輕人,還沒有意識到,命運已經把一個可悲可憐的考試交給了他,那麼,今天,當我真的面對高考,並第一次挑戰它的時候,我才意識到,我和我的高考已經無法逃避了。

不久之前,我和朋友們在某家大學看見了一本《高考學生們的備忘》。出於甚麼呢?我立刻把它取下書架,幾乎是下意識地,隨手翻到了那一頁。

是的,那是一個注定要用黑色筆填寫的日子—

三月二十八日……

二零零三年高級程度會考第一份卷開考

我又看到了我的高考。我的災難深重的高考。我的傷痕纍纍的高考。我的那大毀滅的九死無生的高考。高考,它理所當然要和世界歷史,人類發展史上一切重大事件一同被人類所銘記。

高考生永遠也不會忘記這個忌日。這些日子,每當想到三月二十八日到來的時候,考生的房就有一些書本在晃動著。悄寂無聲中,亮起的是一小簇一小簇暗紅的火苗。火光裏映出的是一雙雙愴然的眼圈—文科生的,理科生的;也映出了他們手中一張張死背著的notes—

文學—進學解

中化—人生的意義

中史班超的貢獻

晨曦中,一整夜的水氣化作的煙,由絮絮縷縷漸漸融合成一片,是白色的霧,浮動在新建的高層試場間。煙霧在空氣中飄浮著,它們是孩子眼中一片片神奇的下降白雲,降得很低,又不能觸摸。飄到路旁的草叢中,飄到飲過雞精的考生的密麻notes上。他們沒有理會它,他們的眼晴在癡癡地望著notes,不,是在背notes中的那個世界,考生的嘴唇顫動著,在喃喃的訴說著甚麼。

我曾不止一次走過那些死背的考生的房間。我理解,在高考,「三.二八」考試的死難者們是沒有墳場的;那些有低分的各張Paper,那些有U的試卷,那些在覆檢後重新評F的考卷,甚至即將派發的成績表,都是他們無碑的墓地。考試前,他們就是為這些考卷,被睡魔折磨,被灌下奶茶,被書堆和Notes活活窒息的。考試後,notes已不復存在。然而我認為出一切。我走著,從路邊丟著書本厚的文學的歷史的notes,走向雜亂堆起的中史的書本。是一個無月的夜晚,我獨自乾啃著一堆高考時要用上的notes,忽然發現,咖啡旁那一本本高大的西史書,通本英文,閃著奇異的光。這些在高考中,要像櫃中漫畫一樣頻密翻動的厚書,這些曾目睹過高考一幕幕慘狀的書本,它們考完還在默默地、忠實地守護著甚麼呢?那一頁頁形狀彎曲的英文,使人想到它清楚的記載。兩年來,書本的字體一點一點地記在高考生死背著的腦袋深處,是在為A grade和E grade,大學和失業選擇著甚麼前程呢﹗

高考,是迄今為止四百多年世界考試史上最悲慘的一頁。香港考試局出版的年報一堆,向全人類公佈了這一慘絕人寰的事實︰

U二十四萬二千七百六十九份

F十六萬四千八百五十一份

每當我看到這些數字的時候,我的心便會一陣陣發緊。

上一年中六畢業試的試題是極為可怖的,貼錯題引起的次生災害—錯答幾乎覆沒了全份試卷,U左計十萬份。

今年二月中七畢業預試,引起了橫掃全中七的錯答,題目直殺考生,將大交叉畫上考生的試卷。這次考試的U卷,總數近七千份。

還有今年三月小測,冷題,僻題,難題,怪題,總共使一百七十八份卷U。

這些數字意味著甚麼?它們意味著︰高考的U卷數,是舉班震驚的中六畢業試的二點四倍,中七預試的三十五倍,三月小測的一千三百多倍﹗

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數字背後人的悲慘命運。政府盡可以用數十億美元,數百億美元來救濟失業的考生,可是又能用甚麼來計算升學機會的損失呢?失去的機會是無價的。

太難了,要想忘掉那一切是太難了。

不久前我訪問過一位考生,在她家,她給我端出咖啡和糖,出於禮貌,我請她也喝。她卻連連搖手︰「不,不﹗」她說,「高考之後,我就沒喝過一點咖啡……」,她告訴我,她是在書堆中溫了整整一月之後才考過來的,考試時喝的唯一飲料,是滿滿一壺咖啡。從此,一切咖啡有關的東西都會使她產生強烈的厭惡感。咖啡糖、咖啡巧克力、甚至鴛鴦……這一切都會使她喚起高考時在書堆裏讀得幾乎要發瘋的感覺。「我不能喝咖啡,我受不了」,高考後,苦澀的滋味一直沒有離開過她,一直沒有……

「經過高考的人,都像害過了一場病。」另一位考生對我說。「我一到書架,一到自修室,人就說不出的難受。腦子堵得慌,讀不進書來,只想睡,只想伏在桌上……」她不止一次這樣睡在自修室內,哪怕管理員吵醒了她,趕她離開,任他們怎樣鬧也鬧不醒她。她會睡﹗她是壓在書堆中睡了三天後才溫書的,她至今還牢牢地記著那催眠了她三天的悶蛋的書堆是甚麼樣子。平時只要字體變細,當時那昏昏欲睡的感覺又會回來,令她睏睡。考完了,是甚麼無形的東西還在殘忍地催眠著這無奈的考生呢?

你,一位中年考生,語調十分平靜,平靜之中又透著說不盡的酸楚,「那些傷心的事多少年不去想它了,忘了,都忘了。」真的忘了嗎?當年,為了救起你的文學,你曾在notes堆中扒了整整一周,是一張沙紙最終將你的希望斷送。你告訴我,文學是單單肥了在那張讀本中的,你當場哭了出來。怎能夠忘記啊﹗那是一張可怕的卷。採訪中,曾有人揚著沙紙,指著表上的F對我說,偏激肥了中文的口試,這是考官的偏見烙下的……

還有你,老考生羊祜,我在你冷清清的家裏坐著,看著你竭力作出輕鬆的笑,我真想哭。「考試前的那天晚上,我溫過了鄭和。夜裏十點鐘還跟同學通了電話,是女朋友聽的,她問︰『喂喂,我要溫張騫你陪我溫沒?』,我說︰『不好啦。』她又問︰『為甚麼不?』我說︰『今年不出的﹗』她問我肯定不肯定,還要我一定陪她溫……」你說不下去,老淚順著滿臉的皺紋往下渦。考完了,你至今還藏著那份出了鄭和不出張騫的中史卷,像是珍藏著和女朋友一同入大學的心……

二十四萬個U彷彿就是這樣一份一份累積的。

一千二百人中有四百人肥了的二五五試場,是我這次去考試的主場。試場有一塊小白板,保存著部份肥了的成績表。當我走到那塊點著昏黃小燈的白板時,我的胸腔立刻被塞緊了。所有成績表上的照片,那一個個U都是慘痛的,慘痛的。

一個結了小辮子的女同學,穿著洗得發白的校服,戴著一個髮夾,成績還有兩個C。一切都帶著學生的烙印。只有她那無情的U是超越時間的,以至於考完試的今天,當我看到這張成績單,我產生了一個奇怪的想法,如果說她曾把甚麼照片交上自己的學校,那一定就是這一張。(廢話,交上學校的不是用學生照用甚麼照?﹗)

有一個戴鴨舌帽的極可愛的大眼睛男孩,我簡直不忍心正視他的U。他的成績表上,寫有一個小小的備注,備注寫著︰

表現差劣,你的中文口試考官

旁邊還有一個小備注,上面是同樣的字跡

表現太差,你的英文口試考官

他的兩科語文,兩科重要也不可肥的科目。肥了這樣兩科重要的語文科,我很難想像他是在用甚麼來在考試制度中求出路。

U了的是太多了。在小白板上,我不僅看到了一個個努力換來的U,而且清清楚楚聽到了他們在收到成績時憤慨又無奈的叫喊。

在一個女考生的成績表旁,有一張她校內的成績單,成績都有數個A。可憐的考生﹗也許考試時她的確有盡力的寫這許多科的卷,但現在都已不能再查卷。這就是高考強加給人間的悲劇﹗

白板上還有一張特別的成績單,由一A三U四科成績組成。這真是一張特殊的成績,它出自一位高材生的手,它象徵著考生得到一個高分和三個不合格。我無法想象,考生在親手接過這張成績單時,會是怎麼樣的心情。法學院的理想都拋走了,獨獨扔下了荒謬的成績。究竟是制度的荒謬,還是真的沒有盡力考好?

考場外是一片草地,那是畢業生離開學校時,用他們的心去打理而成的。草上有石階,有涼亭,有嬉戲的同學—是那些未經過高考的初中的孩子。石縫間,偶爾伸出了一張張小小的紙條,那是考試前考生、學生的心聲、感情;看著他們的字,我彷彿置身於一片死寂的黑色洋面上,傾聽著極遠極遠的考生留下的種種悲哀的微弱信號。常常地,於寂靜之中,我會突然聽到考生的手又重新翻閱昔日notes的聲音,聽到那些貼在白板上的二十四萬慘然的U,他們的詛咒、叫喊、哀求和拉扯;他們在入U希望被撕裂的那一刻,尚未來得及去思、去思、去躲、去避,就被活活地剝離開了那個學生的時代,成了這社會之中垃圾政府的終生份子。我又想起了白板那些無辜的天真的考生,也許因為他們的存在,致使這社會的每一個良心都在齊聲地譴責。

這就是我的高考

開學前,當我—一個未諳高考的少年,從惡毒的會考中一步跨到了堆滿了U的高考上時,我只是感受了甚麼叫做「壓力」。儘管浸在課程的參考書裏,聽老師說課程急,課程難,讀整整兩年才一個E;儘管看遍了大概數百頁參考資料……我只是感覺到自己像在一夜間長大了,卻還沒有理解高考的底蘊。而這次面對高考,我忽然覺得,自己懂得些甚麼了……

是的,與那二十四萬U相比,與高考目前居然有A的人相比,我的確是來自另一世界的人。我彷彿第一次從考試的角度觀察我的朋友、我的同學、我的國家。這是殘酷的,也是嶄新的。如此驚人的高考,如此慘重的浩劫,如此巨大的壓力和悲傷,我已經不能用正常的規範來進行思維。那些曲折得令人傷心的題目,那些熟悉得令人腸斷的答案,那些高深得令人發抖的課程,那些強橫得令人渴望挺身而出的制度,一切屬於人的品質都俱全了。

這就是我的高考。

二零零三年的春節,我是在高考壓力中度過的。除夕那天一早,我就聽見嘰嘰呱呱的背書聲,過午,那聲音更響,及至薄暮,滿室的背書聲已密得分不出點兒來,整個天空都映出一片通紅﹗我看見桌子上,書堆中,那些高考生正一課接一課地背誦文學和中史︰進學解、三省制、「班超張騫」、「淡黃柳」……聽不見輕鬆的笑聲,只是不停地背、背。我覺得那震耳欲聾的背書聲中,飽含著一種極為複雜的情緒。

高考前訪問過的那位在書堆中咪了十三天的學姊,邀我去她家看notes。在高考中失去了大學希望的孤獨學姊,似乎把我當成了唯一的希望,她一口一個「努力」,喊得叫人心痛。我要走了。拿起提包,忽然感到那麼沉。原來學姊在裏面塞了一套參考書﹗

我提著沉甸甸的包,在考生的居處上走著。滿地是高考的notes,空氣中飄著咖啡的甜香。我的心沉甸甸的。

除夕的自修室,光明和黑暗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考生區燈火輝煌,而那些尚未關門的「小孩區」中,只有暗暗的燈光。但那裏有著真正的人的氣息,不如我這沉甸甸的包裏裝著的學姊的那堆notes。在書店門口,我停住了腳步,我又看到考試前看見過的那一本本西史書。當時,書中是一part高考的課程。西史書書頁仍然不動,彷彿在此起彼落的背書聲中封印起歷史。我的眼睛發睏。考生對這些西史書的理解,也許遠不如它們對人的理解呵。

二十四萬U無疑是一個悲哀的整體,它們在考試後帶走了入U的希望,夢想,使得考生至今在外貌和精神上仍有殘缺感。一切似乎都逝去了,一切似乎又都遺留下來了。彷彿是不再痛苦的痛苦,彷彿是不再悲哀的悲哀。

正是這一切,促使我用筆寫出我的高考。我要給今天和明天的人類學家、社會學家、教育學家、考試學家、心理學家……不,不光是他們,還有人—整個地球上的人們,留下關於一個大劫難的制度的真實記錄,留下關於讀書中的人的真實記錄,留下尚未有定評的制度歷史事實,也留下我的思考和疑問。

這就是我的心願。

備注︰高考是香港中七生要考的一個公開試,一個十分艱苦的公開試

網址:http://boom.u2home.com/big5/article_view.php?Board=322&Art=1881

Blog務報告(一)

標籤: ,

作者之所以死,主因是轉行做了admin--先要管理自己的書房,之後再馬不停蹄管理這個被逼升級且日益發福的blog。新的版面設計由我負責(logo含意可自行揣摩,勿問),特此鳴謝道士兄的題字及更新工作,並感謝舒爾賽幫忙標籤了幾十個作者,免除我不少痛苦。

把三百四十篇文章按主題分類,一聽已知是苦難,所以大家方便而又願意的話,不妨為文章自訂分類項目,我是非常樂意按各位意願把labels加上sidebar的。構思主題時,本想弄些懶別出心裁的名稱,但管理員太創新隨時會淪為破壞王,用「明日黃花」代替「時事」相信已是極限,再前衛一點就倒不如索性用「xyz」了事吧。唯一苦盡甘來的一刻,是驚覺「詩詞歌賦」這類別居然是西口西面的天下,霎眼風流,忽然儒雅,只能說句「失敬失敬」。

驀然回首,本blog原來已運作了八個月,儘管題材廣泛,但我覺得還是有點美中不足:太少書評。當然,我不是要限制大家的創作自由,我只想說說自己的計劃。我期望自己在以下四個範疇可以多寫一點:書評、讀書筆記、秘學心得和幻想文學。事先張揚,希望可以兌現吧。

最後請這裡的作者留意:每次發佈新作前,請大家幫忙在右下方「此文章的標籤」一欄,加上自己的筆名,亦可選擇添上其他標籤項目(如未有合心水的標籤,歡迎自創),謝謝合作!

補充:

新增「網上漫遊」,即網摘,任何成員或讀者都可推薦文章,在此留言即可。由於我不常上網,單靠我一人連結,恐怕一篇文要推薦一個月才行。

《風水,歪風吹來枉科水》

標籤: ,

應科院找人來「睇風水」睇了十八萬,全港嘩然。

我 認為,問題其實不在「睇風水」上,而在「用公帑睇風水」上。風水這回事,說它有,沒證據,說它子虛烏有,卻又未必。科學方法代表的是一種思維模式,一種理 解環境的思考方法,優勝的地方在於它建基在不能懷疑的數學之上(美麗的數學!)。但是除卻這種方法以外,是否可以另外有一種方法去理解世界,讓人可以從中 適應、調和?科學於此便不能據著絕對的地位了。

可是話說回來,始終風水這事是人言人殊,也不是系統化,廣泛應同的一件玩意。就像警察拜關帝一樣,有某些時候似乎是心理原因多於實際需要,要名正言順地說「睇風水」似乎亦很難面不紅耳不熱。

這 便是整件事奇妙的地方。一面倒地否定風水的作用似乎只是科學狂熱的宗教式體現,存而不論,或者保持中立的態度似乎更加適合。而正是這種介乎真假之間、介乎 黑白之間的特性,令「睇風水」這回事變得尷尬起來。因此問題與其是「不應看風水」,不如說是「不應以公帑看風水」。因為公帑斷不能花在不明不白,尚存疑問 的灰色地帶之上。正如警察拜關帝,費用也是各人自費,與公帑無尤。

而更應該注意,更加黑白分明的事,其實是這個應科院的行政效益,和那媲美醫管局的混亂行政,更令人咋舌,也心痛為甚麼公帑要養這些"doing a good job" 的人頭豬。

老奉

標籤: ,

  距離下一科高考尚有一些時間,近日天氣也實在好得不想溫習,作為新春秋小魔之一,且出來搶佔版面博出位。(順帶一問:西口西面,你究竟算係西魔抑或係魔西?)

  眼見反位談中國文化,作為應屆高考生,自然就聯想到 UE (Use of English)。因為中化 UE 兩科,正是高考生進大學的關鍵之一。(嚴格而言,高考生所應考的,只是中化,而非中國文化,可惜有不少人讀完中化科以後,就以為所學者就是中國文化的全部。)

  我得承認自己英文水平奇差,考 UE 也只求一隻 D,故本文並非要討論 UE 這一科,僅是想寫寫近日令高考生分化為兩大陣營的新聞。據網上消息所得,早前 UE section E (Practical skill) task 1 五百字以後並不會計分之傳言,已經作實。

  此消息一出,當日並只寫五百字以內的考生自然認為考評局英明,而抱有「最多咪 word limit 度扣兩分,有 point 唔寫就笨」之心態者,亦自然大肆抨擊考評局不公。更有人打算申請法援告考評局。(雖然,只係得啖笑。)反正高考拉 curve,大家一起低分也就罷了。

   本人無意斷定抨擊者之動機,但就我所見,有一些人只不過是心有不甘而大呼不公。勢利一點看,能夠寫五百字以內的,要麼就是真正的高手,要麼就是像在下般 只求合格的考生;前者你威脅不了他,後者他威脅不了你,又有甚麼好怕?況且考試本身就充滿著未知之數,就此判定自己有損失,未免過早。

  此外,部份人的心理,就像是中了六合彩頭獎後發覺有兩注中,便認為自己「失去」了一半獎金的想法。歸根究底,只是一種「老奉」心態:覺得自己中獎,獎金就「應該」屬於自己;覺得寫了 points,所有中 point 的分都應該屬於自己。

   其實不只是 UE 科,就算是其他科出卷爆冷門,總有考生認為考評局犯錯/靠害。(無疑考評局犯過不少錯。)不少人經常覺得卷「應該」是這樣,「不應」是那樣,也只不過是長 久以來大家相信卻未經證實的神話。久而久之,大家就視為「當然如此」的預設。就如 practical skill,自上年開始方有字數限制,但一直以來不少人認為寫得越多越好,才會有「唔寫埋o的 point 就笨」的想法。可是指引寫明要寫五百字以內,五百字以外的內容並不計分,又有何不合理之處?(且格式、語文的分數不受影響。)

  就算退一步而論,我發覺有不少年青人搞不清楚一件事情,就是:合理與否是一回事,有權與否是另一回事。我並非要宣揚「權力就是真理」,可就算再不合理,只要你一旦參與這個遊戲,制度下如此也是無可奈何之事。你可以去批評、批判其問題,但別人並非奉旨遵循。就好比在學校內挑戰一些不合理的校規,受罰該是意料之內的事。

  "Don't hate the player, hate the game."

  祝各位高考生好運。

中國文化的理性與感性

標籤: ,

這是一個很沉重的題目,本不打算在這兒談;可是有些讀者對我常把各問題算到「中國文化」的頭上來,很不以為然,令我感到不得不作出某些澄清與解說。

文化本身就是一樣虛無縹緲的東西,既不能如黃仁宇教授所指的「數字上計算」,亦不能好像物理學等以科學的實際去驗證,要深入研究其問題,本身就有先天的困難。

黃仁宇在有關「大歷史」的著作之中,提出了微觀與宏觀研究的問題;其實兩者之間的分別,綜合前人的看法,再加上愚見認為,前者著重分析,即今日大多數「學科」所需求的知識,主要倚靠是左腦的功能;後者則著重綜合,即需求創造力、幻想力的範疇,主要倚靠右腦的功能。

寫文章亦如是觀,報紙可見的文章,多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左腦分析性的文章,著重邏輯推理、分析研究,以慎密的理論,一步步的推論,把理論的過程與結果,傳授予讀者;第二種是右腦創造性的文章,著重感性的抒發,情感的宣洩,以至創造一種感覺,把作者內心的意境,傳送給讀者;簡單而言,就是「意在言外」。

「理論式」的文章,著重把問題拆散分析,好處是條理分明,邏輯緊湊,是科學研究的不二法門;但壞處是篇幅要求較高,因道理往往非三言兩語說得清,而冗長篇幅變成沉悶,往往會令人卻步。

「感性式」的文章,著重把分散的碎片「綜合」,好處是短小精悍,只需要寥寥數語,卻啟發了讀者的想像,把一些問題的精神,透過誇張或感性的手法,傳達給讀者。壞處是偏之一隅不夠全面,往往引人誤入歧途。

前者的文章,需要最少過千字的篇幅,配合資料的搜集、引證、對課題再加以研究,以林忌目前每天的工作量而言,再加上休息與陪家人的時間,如要以這種文風去「每日一膠」,「非不為也,實不能矣」。

但讀者表達了希望保持每日更新的要求,所以林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就把理論分析的部份抽起,對一些突發的時事,純以感性的角度評論,小弟名之「林忌短評」,目的就是和其他篇幅比較長,理論性比較慎密的文章以茲識別;由於這些短評只是林某人一家之言,以有限的文字表達意見,理據方面自然會比較缺乏,意見自然傾向主觀多於客觀;有讀者感到這些文章「理據不足」,亦實屬自然;林忌本身對「純感性」、或「較感性」的文章,一向都有些保留;然而部份讀者,卻來函對這些短評大加讚好大力支持,認為林忌這些「短文」,往往比起經左腦過濾與分析的文章,更為明快與過癮;我明白不同讀者有不同需求,而小弟恰好是一個比較「多變」的人,因此亦盡量從中取捨,因循心理與生理的自然之道,時而「理性」,時而「感性」。

扯得遠了,讓我們回到中國文化的正題上。中國文化是重邏輯,抑或重感性,相信只要細心一想,答案已經非常清楚;中國歷代的傳統文化,大多數時候都是「重文輕武」、「重農抑商」;用左腦與邏輯的時候,實在非常有限;中國文化有太多感性的抒發,美好的想像,卻沒有求真與求知的精神;然而沒有邏輯推理,一切美好的想像,只會是「白髮三千丈」的亭台樓閣,虛幻而不真實。儒家的宋明理學吵了幾百年,由朱子二程的「知易行難」、「知難行易」到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只是在哲學的牛角尖鑽了又鑽,鑽來鑽去也鑽不出什麼來;中國文化與文明,盛極於唐宋,明清已是長期的停滯或「龜速前進」。

西方文明呢?西方自十字軍東征,以及地中海的貿易,從洗劫君士坦丁堡的圖書館,以及伊斯蘭教商人手上,由翻譯重新認識了古希臘的邏輯學與數學,終於由大航海時代慢慢發展出科學精神;逐漸西風壓過了東風,乾隆死的那年 (1799年),中國歷史文化就步入了直下黃泉的急速跌墜,終於之後的一個世紀內,由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甲午戰爭以至「義和拳之亂」中一沉不起,粉身碎骨。

為何中國會這樣,國內外、幾代人都一直尋求答案,在1850-1950年代,種族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盛行,於是人們把問題歸咎於「民族性」,血統的問題。當希特拉的人種優秀論徹底破產,經過更科學的資訊與研究,證明了所謂種族遺傳的優劣說,純屬子虛烏有之後,中國的問題,不外乎兩種可能性:第一種,是隨機的,是我們的運氣不好;第二種,是後天的,就是我們的社會環境文化教育出了問題。

深入研究中國文化各朝代的盛衰,很難相信中國文化最近一千年的「空白」、「積弱」,純屬「運氣差」的結果。而從西方短短五百年「掘起」與急促發展,亦很難純粹以「運氣特別好」作為解釋。如果認為除了運氣之外還有其他,既不是血統遺傳的問題,那麼出了問題的,除了歸類為「文化」,還可以說是什麼?

影響人類由嬰孩變成人的各種力量,不外乎先天的生物學──遺傳的因素,或者後天的教育與熏陶,而教育除了學校的知識傳授之外,最大影響力的,莫過於父母以及孩童身處環境所造成的影響。這種成長的環境,當代的科學研究顯示,這甚至比起先天的因素與條件還要大!這些後天環境因素,是由該社會的文化支配的;每個社會的文化,都各有異同;但文化之間的差異,仍然是很明顯的,如美國社會的耶教文化,就和伊斯蘭社會的很不同;而不同的文化,自然對人的成長,以至成人之後的一切行為,產生了深遠而不同的影響;由於文化本身就是複雜的,要把文化的各種複雜的的行為一一分析,以有限的文字來說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唯一可能的方法,就是把相關的問題綜合,以分類的方式去處理:舉例來說,把十三億人口的文化,以及海外數億的華僑,統統稱之為中國文化--這十幾億的可能性,自然其間有巨大的差異,分類的結果必然是粗糙的;可是沒有這種粗糙的分類與綜合,連最基本的比較與分析,也不可能做得到。

然而粗糙歸粗糙,中國文化的同質性,比起其他文化之間的差異而言,中國文化整體仍算很一致的;試舉一例以說明之,就是柏楊所說的,中國人「死不認錯」的問題。

一談到這個問題,很多熱愛中國文化的人,就感到很不自在,或者很不以為然:外國也有很多人死不認錯呀!對,外國一樣有人死不認錯,可是看得到更多的,卻是真誠的道歉與認錯;英美攻打伊拉克,貝理雅以「大殺傷力武器」為由,後被「踢爆」消息不真確,英國政府是否唯有面對而道歉了?同樣的問題在中國文化之中,例如國共內戰的背後動機與故事,歷史到今天仍然無法回歸真實層面。

當然,社會的發展程度、言論自由、政體的民主與否,影響到文化的發展程度;可是反過來說,「有怎樣的人民,才有怎樣的政府」,人民的選擇──選擇抗爭還是團結,選擇沉默還是「窩裏反」,這又是回歸了其文化的根源問題。

一種文化「疾病」,當然可能同樣在其他文化發生;可是發生的頻率高與低,發生的問題有幾嚴重,則自然和其文化本體有直接的影響;以醫學的例子來說明,乙型肝炎也是全世界的疾病,可是醫學研究顯示,中國人的感染率真的比較高;文化遺傳,就和生物學的遺傳一樣,對某些疾病,特別容易有反應,特別容易出問題。再一次以「死不認錯」為例,觀乎中國人的感染案例,上至權貴下至平民百姓,大家加以細心觀察,中國人出問題的,又是否真的比較多?

文化的病毒可不比生物學的病毒,後者可以用科學的方式去研究,前者只有透過有限的資訊,去推算病因與病源;談到中國文化的「死不認錯」,最基本的問題就是為什麼中國人羞於認錯,恥於道歉,以至「死不認錯」。

中國文化重感性多於理性,孔子曰:「父為子隱,子為父隱」,本質就是「幫親不幫理」──家族的榮辱,比起真理的大是大非更為重要。在西方,信奉耶教的傳統,凡面對神就要直認自己的罪行,所以天主教保留了向神父告解,基督教有向主耶穌禱告;而中國人,連親友凡了錯,也要為其隱瞞,才為之「合乎天理人情之至,是人倫中自然流露出來的感情」。犯了錯沒有人直斥其非,旁人還要替之隱瞞說謊掩飾,這樣的中國文化,今日常不常見?大家互為隱瞞,於是一個個都自我感覺良好,自我感覺完美,既不知錯,又如何會認錯?這樣的文化,大家認為會否培養了「死不認錯」的行為呢?

另一方面,中國文化追求表面的和諧,凡事以和為貴,完全缺乏批評的文化;舉例說,當大家談到中國人的勤勞與好學時,從來不見有人提出挑戰:「你有什麼證據,證明中國人特別勤勞與好學?德國人不勤勞嗎?美國人不好學嗎?」可是當柏楊、陶傑、以至拍馬也追不上的小弟提出中國人的一些壞文化特質,如「死不認錯」時,一眾網友就質疑:「美國也有小布殊」,「這是人類共同的醜陋特質」等等,可是我卻有點懷疑,為什麼從來未聽過人稱讚:「地球人很勤勞!」或者「地球人很好學!」等等;就如韓國人的例子一樣,談到偉人,孔子也變成了韓國人;談到屠夫,生於韓國純淨血統也被當成是外人,是人類全體的問題。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好聽的說話,沒有人會介意;不好聽的說話,我們文化卻特別介意;一大堆中國人擁有同樣的美德,頌之為大中華之美,沒有人會反對;可是一大堆中國人犯了同樣的錯,稱之為大中華之疾,反對者勢如潮湧,就正如那長江滔滔江水,連綿不絕。

後記:
1. 只是闡述一個簡單的「死不認錯」概念,前後約三千五百字,所引例子還不到預定的一半;所以在 blog 上寫這些問題,如林忌短評式的短文,只可能「感性」,實難以「理性」,還請讀者原諒則箇。欲想看一些更深入的探討,如果小弟有空可趕在書展前完成,或者大家可以找一本來看看。

2. 某網友說我「林忌短評林忌短評...topic次次寫自己筆名, 以為自己係咩貨色?基本類比都未識就當自己係大評論家?」,回應如下:短評的原因已列在上;另一方面,閣下只要逢見「林忌短評」四個字,就可以立是跳過不看,不用浪費你的寶貴青春與光陰,比起其他以標題欺騙你感情的「掛羊頭賣狗肉」,是不是要好一些?

林忌 - 每日一膠.荒謬的香港 http://plastichk.blogspot.com

林忌短評:名人的無恥與雙重標準

標籤: ,

星期一李蘊濕身案官司審結,某些連小弟林忌也不予置評的報章,大字標題大肆抨擊,再一次讓香港人見識到這些奇妙的雙重標準。

最近有網友發現,歌星李彩華 (Rain) 在自己的 Blog 上,貼了張新購的任天堂 NDSL 遊戲機照片;可是細心的網友發現,在該遊戲機上,居然有專門用作「玩老翻」的 「R4 卡」,網友報料之後,該 Blog 上的照被很快就被刪除了。

近日,另一位藝員宣萱,亦被網友發現,於某雜誌的訪問照片中,手持一部「專玩老翻」用的「R4 卡」,於是再一次成為各討論區的「熱話」。

再早些時,藝人谷德昭被影到買翻版四級小電影的照片,身為公開響應反盜版光碟活動的谷德昭,在被追訪初期一直拒絕承認錯誤,再繼而以「拍戲研究」作藉口,被踢爆「研究」也冇需要買時,才死死氣認錯說:「我明白,做了不正確行為,影響了同業是不對的。」

這樣的戲碼,屢見不鮮而日日上演,由台灣的總統至駙馬一家,到香港政府「應科院」被踢爆用十八萬公帑睇風水,每次這些藉口都「天真可愛無邪」得可以,每次都令你我他聽完,不是哄堂大笑,就是熱血上衝,很想破口大罵。

就是這些謊話說慣了,所以當警方發言人說到「美津龍換鞋計劃」只有十二參加時,仍然敢說這個計劃「很成功」,因為平常這些發言,是不會有人踢爆與揭穿的;這個想不到引來全場笑聲的警察,就如同這些被踢爆的院長、明星一樣,很迷茫:「為何我的說話不起作用?」;當被揭穿了,被踢爆了,他們的反應是:「難道我做錯了?」,然後呢:「雖然我是有少許....但... 如果不是你們如此踢爆、攻擊、挑釁我,哪又怎會....」過了一會,很快就會遷怒於敢說真話的人:「是你們抹黑!別有用心!陰毒!這是陰謀!把我妖魔化!卑鄙下流無恥賤格!」這也就是一般中國人,在五千年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之下,立即有的「三部曲」自然反應,由柏楊、陶傑說了幾十年,仍然屢見不鮮的遺毒,依然深深烙印在我們的文化 DNA 上。

於是所謂的「檢討錯誤」,永遠都只是在檢討他人的錯誤(柏楊語)!錯的永不是我,就算錯的是我,也一定是因為別人如此如此錯,才連累我變成了這樣!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另一個特徵,就是「雙重標準」,用君子的標準衡量人,用小人的標準衡量自己,甚至推而廣之,永遠不會衡量或檢討自己;我敢保證,這些藝人明星很快會出來澄清,這些「老翻遊戲機」,一定是朋友借的、閒人借的,其他人提供的之類;很簡單,完美如他們,又怎會用老翻呢?無論是老翻或者壞事,亦只有你我他這些小民,才會被抓的。

你真的相信,例如「老翻刑事化」之後,會有明星被拉嗎?萬一不幸有哪一位「誤中副車」,城中名人的反應,必然會和谷德昭事件一樣,「佢唔小心咋,下次唔會!」,更甚者,或似當年的「胡仙案」一樣,律政司梁愛詩以「公眾理益」為理由,「會令好多人失業」而對當事人不再追究。

也難怪討論區「群情洶湧」,甚至如高登討論區的網友「憤而改相」;有關人等一定不明白:「點解佢地係都要針對我!」;而普羅大眾亦同時唔明白:「點解佢地永遠都甩身冇事!」

鬼叫你唔係四大天王,而係古惑天皇!!!

林忌 - 每日一膠.荒謬的香港 http://plastichk.blogspot.com
伸延閱讀:
林忌短評:香港男童真可憐
林忌短評:美津龍膠傻的嗎?
趙駙馬的附屬卡
國際 A 貨都會
誠實的人最好騙

戎兵之旅?傭兵之旅?庸兵之旅!

標籤: ,

「這是最好的時刻,這是最壞的時刻」(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這兩句就是狄更斯的小說《雙城記》中卷首的那兩句,我想信大家都耳熟能詳。碰巧不久前溫家寶往日本乃被喻為融冰之旅,而同樣不久前英國海軍在有爭議的伊朗水域被捕後獲釋,我也姑且稱這次英國海軍之旅為戎兵之旅。

猶記得那幾位英國海軍在伊朗電視台中綻放出絲絲的微笑,那位女兵更第一時間便向伊朗道歉,陪個不是後更掉轉槍頭反詰英國,譴責英國的出兵云云。他們在伊朗聽聞好食好住,有乒乓打,實不亦樂乎,樂不思蜀也。而內賈德最後亦大方地在記者面前說放這班英國海軍回家渡他們的復活節吧,又乘機譴責你們這班英國人竟容許一個有孩子的母親來這危險的地方當兵,這回伊朗不將掉英國的軍,也算乘機抽了一下車。

這次內賈德的寬宏令我想起一件歷史事件,「1099年,十字軍攻陷了耶路撒冷,燒殺掠奪,血洗全城,“刀劍不染血的人要受詛咒”」反而「1187年,阿拉伯人的戰神、埃及蘇丹薩拉丁率領伊斯蘭聯軍,在經過傷亡慘重的激戰後,奪回了被基督徒蹂躪了近90年的耶路撒冷……出乎意料的是,薩拉丁下令士兵不准屠殺、掠奪城中的平民,保証所有基督徒的人身和財產安全。」(請參考方舟子的說法),這不就等如今英美的做法嗎?英美打伊拉克打阿富汗,亂轟濫炸,真像當年的十字軍屠城,然今內賈德活捉英軍卻無條件釋放,歷史真的非常湊巧。

不過倒是奇怪的是,那幚英國海軍,回到英國,竟然立即宣稱從來無道過歉,在那些阿拉伯電視台面前的笑容,輕鬆,談話,一切一切都是強裝出來,oh! my god,這班英國水兵真的可以提名下屆奧斯卡,扮得如此神似,連金像影帝劉青雲也不得不寫個服字。難道那些笑容影像是如Noam Chomsky所批評的媒體控制?還是如尚布希亞所言的英軍笑容從來不曾發生過?然後又若無其事般出書接受追訪,好像一齣即時的舞台劇一樣,變化起落可以如此的大。

Lawrence James的《The rise & fall of the British Empire》中,最後一Part《The Setting Sun》便把日不落帝國由殖民地數目的急跌到未竟的事業一一娓娓道來,而另一邊廂齊世榮主編的《英國:從稱霸世界到回歸歐洲》,卻認為英國並非衰落而是其他國家的超前。

《雙城記》中的Sydney Carton最後走上斷頭台時回憶說:「我現在已做的遠比我所做過的一切都美好;我將獲得的休息遠比我所知道的一切都甜蜜。」(It is a far, far better thing that I do, than I have ever done; it is a far, far better rest that I go to than I have ever known),為愛人甘願送死的勇氣,那種英國人自恃的傲氣,這在高度資本化的英國來說,已經如風般消逝,連香江第一才子都不得不感嘆。讓我們為日不落帝國(el imperio en el que nunca se pone el sol)奏起輓歌,讓她伴隨著清風,逐漸隱沒在英吉利海峽夕陽的餘暉中。

邀劍客促膝詳談

標籤: ,

首先多謝各位劍客的抬舉,小弟資歷淺,學識有限,實稱不上什麼「高手」,充其量只是名好事之徒,我跟艾勤賢相比,相去甚遠,對各位連番褒揚我委實汗顏之極。鑑於你們的問題複雜,當中不少事情還有待考究,故很難在這裏三言兩語講清楚,若諸君有興趣的詁,咱們大可相約倉海君等人一起把酒詳談。

不過我亦想在此回覆你們的疑問。倘若覆核成功法院會頒下以下幾種判令﹕(1)Certiorari(移審令)﹕取消或廢除原先決策當局的決令,勅令它重新處理;(2)Mandamus(履行責任令)﹕強迫有關單位做某些事或決定;(3)Declaration:宣佈先前的決定無效;(4)Injunction(禁制令)﹕可分暫時性及永久性兩種;(5)Damages(賠償):一般情況下,法院是不會判申請人獲得賠償。而由於(1)及(2)是所謂prerogative order(特權),只適用於公共機構行使法定權力(statutory power)的情況,即該機構是按照法例(如九廣鐵路條例、平等機會條例等)賦予的權力行事。若體育總會是不受任何條例約束或其權力不源自某條法例(如地鐵從地下鐵路條例獲得權力一樣),那法院只能以Declaration宣佈有關禁止參賽決定無效。

由於司法覆核這話題沉悶非常,故我只能盡量簡短說明,敬請見諒,其他細節還待大家圍爐煮酒時再論。

出砒霜/價錢可/贏得撥灰兼弄火/暢殺我

標籤: ,

「消委會測試市面出售的65個樣本後發現,有8款魷魚絲含超標重金屬砷,即俗稱的砒霜,短時間大量進食會引致急性中毒,損害消化及神經系統。」-節錄自《都市日報》

看見這段新聞,再看看其他免費報章的新聞,似乎都將砷就當成是砒霜,蓋砒霜其實乃砷的氧化物,並非砒霜就是砷。不過當然砒霜與砷都含有毒性。

其中某款牌子的魷魚絲含有三十多毫克per公斤的砷含量,而另一份免費報紙《頭條日報》更引述中文大學醫學院食物及藥品安全中心主任陳恩強指有機砷毒性較低,而無機砷毒性較高,長期大量食用含有無機砷的食物會致癌。而FAO/WHO 於1988 年建議每週最大可耐受量以無機砷表示為15μg‧kg - 1 BW。另外世界衞生組織屬下國際癌症研究組織亦已把砷列為會令人患癌症的物質。

好了,我們看到這裏似乎吃過魷魚絲的朋友想必是必死無疑了。但若果我告訴大家,食得多未必死,又有幾位讀者會相信呢?

其實首先動物源性水產品中總砷含量主要包括無機砷(三價砷和五價砷,而尤以三價砷(Trivalent arsenic)的毒性為最高)以及有機砷(通常為一甲基胂、二甲基胂) ,其中多數為低毒的有機砷,毒性大的無機砷含量較低。通常我們的錯覺是有機的東西應該會比無機好(如有機種植之類),不過稍有化學常識的人都應該知道有機與無機是以主要成份為碳元素來劃分。有機與無機的化合物其實都會存在不同的毒性,不過毒物學常說劑量決定毒素,所以究竟這三十多毫克的砷會否食死人也是未知之數(也難怪另一邊廂,食物安全中心說化驗結果無超標)。

不過令我好奇的是,原來上年便有單新聞報導,港大醫學院想用砒霜醫癌申請專利引發中醫群起反對,哈,我想砒霜一邊可以致癌,另一邊可以醫癌,果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雖然有中醫大聲疾呼甲骨文年代就有用砒霜治病,這其實是無根據的,否則甲骨四堂也要拜這個老中醫為師了。

以我所知,砒霜在中國被正式運用于醫藥行業應在唐代時,如唐初問世之《太青丹經要訣》中有一「造砒丹法」,所煉產物即為砒霜,此時已經用于治療瘧疾以及心痛牙疼之病。稍晚的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記載太一神精丹曰:「太一神精丹,治客忤、霍亂,腹痛脹滿,尸疰惡風,癲狂鬼語,蠱毒妖魅,溫瘧,但是一切惡毒無所不治方。」,另外,咱們中國道教外丹黃白法中的丹陽術中亦有用砒霜做主要材料來練丹(詳見《庚道集》卷六《丹陽術》及《制砒粉丹陽法》,而又例如《庚道集》卷六《煆信法》載砒霜產于信州,故亦稱信),其實用雄黃(即砷)來煉外丹的亦有不少(詳亦可見陳國符《中國外丹黃白法考》),至于聽聞港大用砒霜來治肝癌,原來砷劑治療醫治肝癌(肝癌在中國古代醫書中應歸入「痞氣」、「肥氣」、「臌脹」、「症瘕積聚」等範疇之列),在中國古代醫籍亦有記載,如《集玄方》用雄黃、白礬外用治療「腹脇痞塊」;《黃帝素問宣明論方》用青金膏(信礬、巴豆、硼沙等)治療「症瘕積聚、痃癖堅積」;《外治秘要》用雄黃丸(雄黃、巴豆、蜈蚣等)治療「腹大加水狀者」;《王氏集驗方》用十種丸(雄黃、葶藶子、桑白皮等)治療,「一切症瘕積聚、兩脇疼痛」;《千金翼方》用太一神明丸(雄黃、附子、杏仁等)治療「腹中症瘕積聚支滿,久病咳逆吐血等」。亦例如《本草綱目》金石部中砒石一條云:「亦名信石、人言。生者名砒黃,煉者名砒霜。」,除了常用來主治的瘧疾以外,還有亦可醫項上瘰癧(不過當然瘰癧是否等同腫瘤又或者癌亦有待研究)。

所以我覺得那三十毫克其實也不太緊要,蓋有些中藥偏方教人用三百至六百毫克的砒霜加上其他配料製成紫金丹入丸散內服,又甚至有學者認為「某種口紅中摻有砒霜,能延長青春」(參見廖育群《醫者意也 認識中醫》的序),不過當然有另一些學者如王奎克的《五石散新考》中亦推測五石散中含有礜石(即砷礦物)而會使人中毒。不過怎樣也好,我覺得太家不必恐慌,因為就算天然又好人工製造的食物都好,或多或少總會有不少我們所謂的毒素或化學物質在內(前一排好像鏗鏘集引述一教授所講,飲牛奶過量也會致癌呢),不過我們現在身處在一個要求無菌,絕對乾淨,健康的環境下生活,被異化而不自知,這亦令我想起近來看的一套片──超完美地獄(The Bothersome Man),希望有時間或心機的話寫下片言隻語的影評也好。

回 左冷禪先生和倉海君之邀意

標籤:

實在已經幫忙很大,左先生令我輩完全看清全局,其實總會失當下產生之如我等或其他各項運動中運動員亦已經存在廿多年或更什,深究乃香港政府沒有在這方面跟上時代,依舊以60年代之手法來處理這種體育總會社團。(90年代多化身有限公司)

而這堆所謂特殊受政府資助社團(有限公司)之大佬乃香港業餘體育協會塈奧委會,即是沙皇死後傳位故霍老先生之大公子,亦即功能組別議員,但此不官不民的協會從來不執行法治精神來監督和體育總會,任何永遠無止之糾紛便是源頭於這一點,政府亦在行政上一個肓點。

我必會找機會一聚先生眾,可叫另類性質bloggers網聚吧。

我們已經受害了十多年,再糾纏便要一切重新步曙,但我們明白這真是有必須和勝了又如何之道理,所以心路已經化為盡一分力去揭開這個【公義】不存之肓點,令香港政府合法去有依據法治,否則永遠無日無之在人為針對之惡道中互相墮無間地獄中......沒有人會有裨益的司法論英雄。

希望這段撰文能使左先生和各路關注這個之新春秋劍仙奇俠們,能更清晰我等庶民劍客心路,遇上你們亦是天意吧,深深把我覺得法律界人心冷的絕望抹去,但【公義】真是一場長命之人格遊戲,不好玩,江湖遇上了拔劍了不能回頭......唉!

林忌短評:香港男童真可憐

標籤: ,

壹本便利係一本非常 bad taste 的雜誌,這點我非常認同。對泛道德主義者,認為坊間的雜誌品味奇 cheap 無比,因而感到極度看不順眼,這點我也非常認同。

可是某些娛樂界人士、親中親共的婦女團體,一直為了政治上的原因,針對壹傳媒集團,而對其他同類同質的事情視而不見,這點我感到非常作嘔。

阿嬌偷拍案引來全港哄動,這些團體一致大規模口誅筆伐,示威抗議甚至要求便利停刊有之。

到肥姐在醫院被偷拍,那些抗議「阿嬌偷拍」事件的婦女團體,都離奇消失了!不感令很多網友和我都感到很好奇,難道今天的婦女團體骨幹,難道大部份都由十多廿歲的少女 fans 組成嗎?為何對看了幾十年的肥肥沈殿霞的關愛,竟及不上廿幾歲的「o靚妹」阿嬌?後者拍不到 Bra 邊,前者卻人命關天喎!

於是又發生了「李蘊濕身事件」,四張所謂泳裝濕身的照片,居然被當成「兒童色情」由政府刑事檢控,而又有一大堆人士附和,非要把便利告到倒閉,壹集團執笠,那麼大家就可以和李嘉誠一起慶祝了。

對!所謂李蘊濕身照絕對 bad taste,可是 bad taste 還 bad taste,幾張少女著有打底著白衫嬉水的照片,就算兒童色情物品嗎?

姑且當是好了,那麼政府為何選擇性檢控,一方面檢控便利,卻對其他同類型的東西視而不見呢?

舉例說,周星馳電影中(如喜劇之王),有不少「賣弄」及「玩弄」男童下體性器官的鏡頭,據我所知道,部份女性對這類鏡頭異常「有興趣」;政府為何不控告星爺?

九十年代有部電影叫做「記得香蕉成熟時」,電影海報下半部展示一個男嬰赤裸的照片,記憶中連「何 B 仔」也展露了出來(找到的 DVD 版封面,則加了綠葉,幾時加上的就不得而知,也可能是我記錯);街邊擺賣的嬰兒相,不少都把男童的性器官來一個大特寫,拍得清清楚楚,這樣又算不算兒童色情?

十四歲女孩三點不露、戴了胸圍再穿白衣嬉水的相片屬於兒童色情,那麼赤裸裸的男童,下體也露了出來,為何不屬兒童色情呢?

噢,有人說:「男童的性器官未成熟,仍沒有性功能,所以不屬兒童色情嘛!」真的嗎?外國戀童癖侵犯男童、男嬰的案例堆積如山,難道只有女孩才會被侵犯嗎?

我想反問一句,這條法例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兒童免受戀童癖侵害,還是為了保護某些成人那假道德的脆弱心靈?

戀童癖最可怕的,是對兒童有性興趣,所以戀童癖是對那「未發育」的身體有興趣,所以我們才要立法規管。

可是對於那些已經十四歲,扮成熟著成人衫,在街邊隨機抽樣調查問問,有誰認得出這張照片的女孩,原來還是「兒童」?兩者比較起來,如果規管後者,為何前者卻視而不見?對男嬰、男童不去保護?明明條例可沒有歧視男童,為什麼律政司選擇性檢控呢?

「初熟」的標題,比起用「香蕉成熟時」比喻男性性器官的「形狀」與「狀態」,何者和性有更直接的關聯呢?

噢,幾乎忘記了,香港法例 579 章《防止兒童色情物品條例》第 4 條(1)(a)還列明了,「藝術」可以是免責辯護的理由呢。

什麼才叫藝術?星爺揮動男童的性器官,「玩小雞雞」屬於藝術嗎?「香蕉成熟時」的「男童性器官成熟時」,又屬於藝術嗎?比起用「唯美」沙龍相拍出來的少女「出水芙容」照片,哪一種東西比較有美感,哪一種比較低俗而下品?

再說遠一點,暴力色情天地不容,可是天天顛倒是非黑白,為權貴粉飾太平者,那些泛道德主義者偏偏視而不見。

慶幸,香港仍有多少法治...然而這個社會的雙重道德標準,真的很嚇人!!!

林忌:每日一膠--荒謬的香港

劍の道

標籤:

日前與劍友一席話,友提出一個發人深醒的論點,他說古代的劍術皆重生死,技術上之前進後退身法都細膩講究,懷必死之心則只是在論生死對決時拋開死亡恐懼之精神層面控制。所以所有劍術都不會教你茂然向前,只管向前,因有違武術範疇內含義。

劍道則完全不同,劍道中含軍事訓練元素,所謂劍道精神便是勇往直前,正是軍人需要的心態,一聲令下,死也要向前衝鋒陷陣。友人看出劍道就是以這個和守紀律、服從等元素,令劍術中沒有的提注的東西,在劍術沒落後借劍道再生令劍道成為國家需要的軍事劍道。這點亦是何以美軍管轄日本時將劍道和其他武道一併以超軍事思想訓練前題下禁絕

歷史矣矣,今日劍道越來越朝運動化方向走,但令人津津樂道的那個”劍道精神”,往往令外行人神往,令內行人當精神修維引以為榮。但人們忘記了和不了解劍道中的精神原來是訓練軍人的絕佳東西,所以必須明瞭其雙刃劍精神特性,正面是提升個人勇氣和果敢精神,負面便是戰爭性個人攻略性精神之萌芽。但今天真正有劍道指導者能了解這柄雙刃劍有多少!那些比日本人更日本人的非日本人,他們就是在這個劍道精神中出岔,性格大變,墮入我執自慢之中,但這正正是殺戮戰場上軍人能被國家利用做工具的心路提昇至極,軍人是必須勇猛異常忠心效命,我執自慢便是催化劑,型成一頭少人性猛虎。故紀律部隊接受劍道訓練絕對是一流選擇,今日社會的軟弱孩子接受訓練亦是富教化意思,雙刃劍不執於一面便是渡,故劍道亦可渡。

真正的日本劍術家或今天的劍道家,他們一早知道所謂社會普羅大眾認知的劍道精神只是表面層面東西,真正的還是個人精神修行上的 “悟し”。就算不是劍者但有識之士亦在還原劍の道真諦,電影導演 山田洋次,北野武等都在近年武士作品中提出這種全世界對武士道之誤解,對劍の道的過度浪漫化,真相便在銀幕上展現給大家觀看定斷。

真正的劍道是個人化的悟生死修煉,不是使用來服從上級和藩主的強執精神,只不過有統治者階級的人拿出一段儒家中忠君思想來將個人修行混為一談,就是那今天令人津津樂道的『武士道』。

真正的武士之正道是武者經劍術參悟生死,知天命,越來越內歛,接近宗教藝術層面的精神修行。那種動輒叫人切腹的武士道,就是那種自以為替天行道的武士集團自行創立之御法度,即後來日人寫出來讓美國人看的那套異色武士道。

假若終生不“悟し”,則多少段都是徒然的東西,仍舊在天天我拿竹劍打打你,你拿竹劍打打我的運動,更拜託不要大吹大推那套”御法度精神”。






參考文章: 劍道發源史--湯野正憲

江湖遊俠聯袂申請司法覆核

標籤: , ,

想不到我那些沉悶的法律文章也有人欣賞。承蒙K兄這類劍客看得起,浪跡天涯的劍客的確是頗浪漫,小時候我便非常仰慕古龍筆下那部《陸小鳯》中的天下第一劍,萬梅山莊的西門吹雪,一襲白衣,襯上那高傲中略帶孤獨的神色,劍人合一,猶如神話人物般。

說回正題,我不太明白你「外人」的定義,我猜是有運動專門資格的普羅大眾。在這裏我要提醒各位劍客們,在申請司法覆核前,你們必需要是錯誤決策的受害人,簡單點就是你們或覆核的申請人早已向體總提出參賽申請而遭拒絕(跟不符合資格不一樣)。另外,倘若體總內有上訴機制的話,你們必需先循有關機制上訴後不果,方能向法院提出覆核申請。

按高院條例(High Court Ordinance)及民事程序(Rule of the High Court),只有高等法院原訟庭(Court of First Instance)才可審理司法覆核申請,而只有訟務律師(即大狀)才可代客人出庭申請。整個申請覆核程序是依照Rule of the High Court Order 53/RHCO.53來進行,大可分為兩個主要步驟﹕(一)是先向法院申請覆核許可(application for leave to review),法院於這階段只會看看申請人是否有足夠理據(ground to review),而不會審閱申請人及答辯人的證據,而是次申請一般只需申請人出席(ex-parte application);(二)獲法院許可後法庭才另擇日子審理覆核。換句話就是,獲覆核許可不代表最終會獲判勝訴,等於去飲茶要攞籌一樣,有籌唔代表即刻有位,不過若連籌都無,就肯定無位。另外,所有覆核申請必須要在有關決定(體總否決參賽權)作出後的三個月內提出(Practice Direction 26/8/98),否則法庭大多會以逾期申請為由判申請人敗訴。粗略估計,你們申請覆核的理據是「不合理」(irrationality),即指體總的決定/裁決不合理──Wednesbury unreasonableness。

不過依我而言,什麼法律程序都是虛的,「磅水」才是實的,因為沒有錢,律師如投幣機動遊戲般,是不會郁的,好像去戲院看電影要先購票一樣,律師跟神仙不同,要食飯,要供樓。很難確實所需費用,不過走不出六至七萬,若五行欠水的話,可去申請法律援助。順帶一提,司法覆核是門高深學問,有別於買樓或立遺囑,不是一般律師都懂,「唔懂」不等於無料,只是平素不涉及此等工作而已。

至於勝算有多高,則無從稽考,正如兩夫妻房事完畢,亦不代表妻子一定有喜。

小人物日記限量別注版

標籤: ,

4月12日 晴

一天早晨,舒爾賽從煩燥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躺在又黑又凍的密室裏。

「後生仔,衰咩入來呀?」陳伯如是說

「衰舒爾賽囉。」我如是說

接著問了陳伯一句:「o依?乜陳伯你都入咗來呀?」

「係呀,你叫咩名呀o靚仔?」陳伯問道

「我叫舒爾賽呀陳伯。」我這樣回答說

「嘩,乜舒(輸)舒(輸)咁難聽呀?做乜好人好姐改個咁gei名呀?真係唔怪之得你咁霉要入來咯。」陳伯怪異地問。

「唏,陳伯,如果叫舒爾賽就話輸輸聲唔好聽,咁舒蕪咪仲慘?輸(舒)到成副身家都無(蕪)喎。」我答他

「唓,都唔知你講乜野,成個書呆子咁,我成日教個仔呀,讀咁多書做乜,獨(讀)贏點都好過讀(獨)書(輸)。」陳伯如是地回應

「哈,陳伯,非也非也,書字晌潮州話同輸係唔同音架。」我回應陳伯說

「都唔知你up乜q。」陳伯不屑地回應。

「咁陳伯你又衰咩入來呀?」我隨口問道

「唉,衰衝動囉」陳伯很無奈地道

「點衰衝動先?」

「我諗住學曾特首講做好呢份工,點知原來d老闆係諗住叫你死而後已,做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果然,我就係衰衝動請纓就咁打柴,幾十歲,都無得你揀,有得揀我一早做左老闆啦,點知無得揀,而家臨老仆冚家剷。」陳伯無奈地又再說道

「嗯嗯,不過講開就講,陳伯你好似支砲頂住我後欄喎!」

「喂,舒仔,我幾十歲人都太監騎馬,無撚得頂啦,邊有可能頂住你呀,地方屈窄,將就下好喎。」

「哦?咁我又諗到一個喎,如果太監打飛機咪即係無撚用?」

「哈,後生仔果然好創意」

櫃門打開,又多一個人入冊

「哦?張師奶,你又衰咩入來呀?」

「你又知我叫張師奶?」張師奶問道

「你手帶有寫嘛」

「唉,衰被人呃囉,上個月去百佳買左兩條鱈魚,點知屙左成晚油,已經個身體唔係幾好,今個月,我晌將軍澳兩個街市都有檔,一邊燒左我幾十萬貨,一浸左我十幾萬貨,兩邊無晒,兩大皆空,受唔住打擊,爆血管囉,你話,領匯係咪仆街來架?」張師奶講後不停詭異地飲泣

「嗯嗯,真係慘」

「係呀,真係屍骨都未寒呀。」

「唔怪得你d皮膚仲咁有彈性啦,係喎,但係陳伯你好似攤左晌度好耐架啦喎」

「唉,你而家訓緊個位,之前係張伯訓gei,原本今日到我出冊,點知我個死婆幾十歲人,老公都認唔到,領左張伯去,留返我一個晌度,如果唔係有你陪,我諗我要死多幾次都唔掂。」

唉..........................

故事純粹虛構
如有雷同
請勿對號入座

《惡女花魁》

標籤: ,

前言:最古老的行業
有人說性工作是最古老的行業,《惡女花魁》也是以古老的藝伎行業作題材。無可否認,「妓」之為業基本上是男權下的一種壓迫性的產物,將女性的身體像貨物一般擺弄放賣,以滿足男性之欲望為要。而當中的女性在這個大氛圍之下,在這碩大無朋的男權屋簷下自有求生之道,在壓迫之中體現自由,在有限程度下自我發展。正如片中的「金魚」比喻一樣,藝伎就像活在水缸中的金魚一樣,在這個特定條件下才更顯妖嬈。

想起朱自清在《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中所言:「妓是一種不健全的職業,我們對於她們,應有哀矜勿喜之心」,從定義層面看固然如此,但《惡女花魁》中所表現的是,在這個「不健全」的背景下,如何克服種種挑戰和困難。也正是這種矛盾,使藝伎題材本身便蘊含極大的發揮空間。
三位花魁
清葉給賣到青樓之後,曾幾次試過逃走,最終卻踏上了花魁之路,最後卻讓一切歸於平淡,跟清次開展自己的、真正的生活。古代的妓之行業各種儀式、包裝也很考究,儼然成為一種文化,包裝當中赤裸裸的權力和肉欲。土屋安娜一舉手一投足都散發攝人的魅力,更是飾演主角的不二人選。片中幾位女角都有很震攝的演出,菅野美穗和木村佳乃都代表不同形象和性格的女人,菅野美穗片首說的金魚論也為藝伎行業下了一個註腳,兩尾跳出魚缸的金魚一生一死,也似象徵了生命的自由和毀滅。

片中三個花魁都有相當程度的裸露演出,導演尤其表現了菅野和土屋兩代花魁的對比。記憶所及三位花魁都有性愛鏡頭,菅野和土屋的那一幕都是以女上男下的方式來表現(木村佳乃則是後進式),都安排了侍女在門後偷看,她們兩人的眼神,彷彿意味著即使整個藝伎行業是男權的副產物,但在床上,任何男人始終仍要俯首稱臣。那回眸一瞥的似笑非笑,帶著一點輕蔑和不屑,不知是嘲弄命運還是嘲弄壓迫的環境。

菅野雖然與幼年的清葉(土屋)交惡,但有意無意間菅野仍影響土屋極深,不比木村,她飾演的花魁全然依附在男人身上,當她的地位受挑戰時她只會更加失去自我,更加像溺水的人一樣想要抓緊自己的恩客,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引來悲劇,失去了自我也就失去了生命。

土屋幾次想要逃,但輾轉還是回到玉菊屋。每次的逃走她都成長了不少。少女時的逃走她沒有經歷過甚麼,到她經歷過失戀的痛苦,以至最終「修成正果」,可以全身而退時她反而選擇放棄一切。對她來說,從「藝伎」中得到的所有東西都是為了令她逃離「藝伎」的工具,也正是這種矛盾,才促使她得到每個藝伎都欽羡之後毅然放下一切,因為她沒有留戀。

男人們──清次:永遠從一樓抑望二樓
清次每次在清葉遇上困難時都會無條件提供協助,他的心意在觀眾眼中看來明明白白,但他從來沒有沒有奢望,導演也不知有意無意地令清葉從沒對他表現甚麼情感。清次本身該是妓院中的「龜奴」(抱歉,不知日本藝伎院中此職名何。順帶一提,明‧劉辰的《國初事跡》提到,朱元璋規定妓院裡的男人要頭帶綠巾,這也許是典故「戴綠帽」的由來),母親也曾是藝伎,他專作些雜役的人物,近距離看著清葉的成長、成名,美麗、哀愁。幾個場景都見他怔怔的看著清葉,但卻總是隱身在後,或者身處下欄,當中也見他的自卑和不求奢想。然而也正是他的「櫻花諾言」,貫穿了清葉的一生,以致最後,那唯一獨綻的櫻花,竟勝似滿庭芳訊的櫻林。那獨一無二的櫻花,就像心一樣,只得一個,不假外求。

男人們──其他的男人
除了清次以外,藝伎身邊無可避免穿插各種男人。高野屋的老闆、宗次郎、大官人(忘了名字,對不起)和最後願意娶她的武士(又忘了名字,再對不起)都呈現不同的風格。高野屋老闆分別在清葉的初夜和成名後準備引退時出現,扮演一個見證者的角色。宗次郎是片中繼清次後最英俊的男人,可是卻在重要關頭捨清葉而去,那幕宗次郎站著看躺在地上給人摑了兩巴的清葉,那種眼神,那種高低的位置也就顯出他的無情無義,也進一步磨練了清葉的心。在清葉給拋棄後,支撐她的倒是清次。最後願意娶清葉的武士角色不介意清葉的一切,願意付出所有去娶她,他的樣子倒是平平無奇,既非霸道亦非特別俊俏,導演選角可謂恰到好處。而這些表面風光的經歷也磨練了清葉,而造就清次可以一次又一次進入清葉的內心世界。

驚豔的顏色,驚喜的配樂
導演蜷川實花呈現一個後現代的藝伎世界,而不是一味的擬古想要重現當時的景象。每個場景的調度都線條分明,大官發怒找正跟宗次郎幽會的清葉那段,每個腳步,每個破開的房間都線條分明,井然有序。連房間的紙門也裝飾得像教堂的玻璃了。

更令人驚喜的是椎名林擒的配樂。(對,就是「今期流行,流行椎名林擒」的那個)片中用了很多爵士樂和搖滾樂作配樂,刻意撞在古代日本的背景上,帶出後現代的詮釋和內涵,某程度上表現了一脈相承下,在傳統文化中以現代的「有我之眼」來描述這個故事,而非有點假惺惺地想要重現一個古代的海市蜃樓。

《藝伎回憶錄》與《惡女花魁》
不少人說《惡女花魁》的配樂思想跟《瑪麗皇后》相似,未免會拿來互相比較。但沒有看過《瑪麗皇后》的我倒不經意的會將此作跟《藝伎回憶錄》比較。《藝伎回憶錄》呈現的是一個彷古的藝伎世界,比較像以外國文化的想像來看藝伎以至日本文化,呈現的線條較寫實,著意描寫一些粗線條,容易在現實找到對應的人物,比較以一種「真人」的目光去製作的電影。

《惡女花魁》改編自安野夢洋子的漫畫(安野是庵野秀明的太太),電影也就較側重夢想、信念等概念,呈現出的世界也較色彩豔麗,找混血兒土屋來演藝伎,而人物服飾又以現代概念指導,不像《藝伎回憶錄》一樣刻意要「日本化」。另一方面,《惡女花魁》不是要呈現一個古代的日本,反之,由於古代的日本面貌已經太過耳熟能詳,所以《惡女花魁》是以現代的角度去打開這本奇書,審視那個時代,這比起刻意要扭曲自己去進入時代是高明了。


或者可以說是假惺惺,古代的妓之行業,中日兩地都蘊含較多文化的原素,文人、武士狎妓更是一種風尚。杜牧不少詩歌便是以青樓為主題的(娉娉嬝嬝十三餘,豆蒄梢頭二月初。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清代大才子袁枚也有到青樓(更有傳他孌童、同性戀,不知真假)。古代的性工作行業至少有一定程度上的文化包裝,雖然整體來說仍是男權主導壓迫女性,但我總以為這比現代性工作行業壓迫依舊,而更形等而下之的情況好一點點。在此謹表示我對天下女性的尊敬。

《放蛇》

標籤: ,

中央電視台有記者來放蛇,發現香港有旅行團又來半騙半哄,讓旅客買了懷疑假貨和懷疑貨不對價的下價貨。
原本這沒有甚麼稀奇,香港有害群之馬絕不出奇,我們生活在人間,不是伊甸,有敗類正常得很。而這新聞原本也不過是新屎坑──三日香。可是今天一看,逐漸看到有點不尋常。
中央政府駐港機構中聯辦副主任李剛昨日高調批評,指「不(應)當作一件小事看」,他說﹕如果總是出類似的問題,那麼大家很可能就不太願意來(香港)啦!」。這件事情是否如此嚴重得要這個身分的人發聲點名批評,又是否值得提升到這個「大家很可能就不太願意來」的評論層次呢?
而再看播出是次「放蛇」行動的節目,是央視的《經濟半小時》,不說這節目這些年來的公信力和聲望,這節目吸引了朱鎔基和李嵐清等國家領導人收看,而這次報導香港旅遊業界問題更放在星期日的黃金時段,收看的人數更是極高,數以億計的人已經看得到。
奸商哄騙旅客的行為固然不值得鼓勵,但是如此高規格地「炒作」這事,卻不免令人感到有點奇怪。港府現時亦陷入一種幾近兩難的尷尬境地,越是努力去宣傳、搞活動改善形象,容易更令人覺得「此地無銀」,而海關等的執法行動,更給人「蛇過才打棍」的感覺,政府亦表示一直知道業界有一定的哄騙旅客行為,但一直沒有甚麼行動。
此時政府也許採取較低調的手法來處理更有效,大鑼大鼓硬銷香港只會令人覺得難為情,而其影響力和說服力也絕不及央視──一方面人們總會容易接受先入為主的負面消息,再者內地人的情緒其實甚為容易給壞消息擺弄。
而且現時政府投放在旅業的資源亦自不少,旅遊業議會的成立又是業界為監導機構,政府實不應淌這趟渾水,既然業界要求有自由,由業界監管,那斷不可能有功便由業界來領,有禍便由政府來背。可惜政府已說了一直已有關注商戶「宰客」問題,便暴露了在機制上的失誤,自此便不能獨善其身了。

覆Katana兄問題一則及澄清通櫃指控

標籤: ,

多謝Katana兄讀我那篇講及長毛的劣文,留言中K兄問及體育總會內有小撮人在股東大會呼風喚雨(玩嘢)一事。小弟拙見是體總有可能屬於具公共效能的私人機構(a private body serving public functions/statutory functions)(1),當然接受政府資助金是公共機構的特點之一,在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v Next Magazine(理工大學訴壹週刊)[1997]7 HKPLR 286中,上訴庭指出除政府資助外,公共機構的行事還需要以公眾利益(public benefit)作依歸及某程度上受政府監管。若體總還符合以上兩個條件,它就真正是公共機構。不過並非所有公共機構的決定均可被法庭覆核。法院還需看看有關決定是否涉及公眾利益(public interest),一般人事升降絕對只屬體總內部事務,與公眾利益無關,法院不會接受有關的覆核申請。

再者,體總的小撮股東如不滿股東大會的決定,那只涉及公司法的層面,若股東大會的決定與體總的memorandum及articles有抵觸,則小股東大可以用公司條例(Companies Ordinance)第168A條向法院申請宣佈無效或禁制令。但一般股東與體總間的糾紛按Ng Kin, Kenneth v Hong Kong Football Association Ltd[1998]1 HKLRD 866的判決,只屬兩者的合約問題,因為在股東入股體總時己表明接受以合約形式受體總的公司章程(Articles of Association)約束,故一切糾紛需循章程內的途徑解決。另外如股東大會的決定對小股東構成不公及有壞(unfair and prejudicial)影响,那他們亦可要求法院勒令體總向他們購回股份。簡單點,個Party被人搞寸咗,咪去第個囉。(2)

在此亦多謝道士的意見,的確「通櫃」已漸漸成為了我文章中的常用詞語,不過強調與fixation無關,只是寫慣了一時三刻改不掉,好像地盤工人跟友人說話亦常把「x你老母」掛在口邊,並非真的想幹對方的母親。

注:

(1) 以公司形式成立的,不一定是私人機構。

(2) 但是一般市民因沒有股份或投票權,除了申請司法覆核外,就沒有申訴資格(standing/locus standi)去用公司法的彌補方法(remedies)。倘若K君所言屬實,體總在甄選或考核申請者的參賽資格時,把一些不應被考慮的因素如私人恩怨也併入考慮之列時,則有違自然公義(natural justice),法律上稱為有違Wednesbury reasonableness:

The court is entitled to investigate the action of the local authority with a view to seeing whether they have taken into account matters which they ought not to take into account, or conversely have refused to take into account and once that question is answered in favour of the local authority, it may still be possible to say, although the local authority have kept within the four corners of the matters which they ought to consider, they have nevertheless come to a conclusion so unreasonable that no reasonable authority could ever have come to it.(Associated Provincial Pictures House v Wednesbury Corporation [1948] 1 KB 223)

在英國有一類似案例,案情是英國政府因不滿南菲的種族隔離政策,「要求」一足球會擱置到南菲參與比賽,在遭拒絕後,竟禁止該足球會使用政府的足球場練習及比賽,最後有關行政決定被法院覆核,且該決定被裁定為濫用權力。(Wheeter v Leicester County Council [1985] AC 1054)

舊作同享

標籤: ,

原曲: 一千零一個
新詞: 不可留一個

嫌阿拉登航機的痛擊勁爆地難受
難道走得甩你中東朋友
人道話說夠 要共盟軍合奏
期望將一千個撒特姆抨走

聞說法德俄三家同盟議論過之後
齊齊話往日武檢得未夠
誰人來共我敵對 會令全家內疚
你猜猜誰敢幫口

別再檢查吧
讓我出兵打過
其實好想郁你
你大概清楚

遊戲應一早玩完
無謂再拖 隊冧你便算
隨便我想炸便炸
轟得手軟 不為你心酸

就算打一千天
油田和權力
獲益不淺

"仁義道德"一早已說完
人命亦"迫不得已"死了便算

(2003-2-18)

復活節

標籤: ,

昏鴉啼遠近,衣濕奈晴天﹗
穆穆青松路,飛飛冥紙錢。
從今山共老,逢節月無眠。
若問前生恨,人誰再少年。

I"ll get the job done

標籤: ,

近幾日,接連有湖南遊客來香港被皇室鐘錶宰割。其實“巴黎牌”的瑞士名錶,這個笑話已經有人指出。蓋堂堂一個城市用來做牌子名,那個商標會有幾貴可想而知。

不過事到如今,如果我是皇室鐘錶的老闆,我會在“巴黎牌”名錶後加個括弧,即“巴黎牌”名錶(仿冒),又或者白金製造(黃金),鑽石(玻璃),然後被人追問時就反問記者,我那些錶在市場上連幾個%都佔不到,你們可苦要針對我而不去搜查其他鐘錶行?

其實在括弧的運用上,百佳的油魚事件的而且確擁有高度的智慧。他們簡直可以說上承現象學大師胡塞爾。總之所有東西放入括弧,存而不論,高明也。

所以我想,既然香港都淪為A貨集散地(可惜不是A片),那末不如請個A貨劉德華回來,這個A貨劉華可能是《旺角黑夜》中的污鼠,誘拐楊麗娟回大陸,然後一鎗做瓜楊女,我想大家都皆大歡喜。

不過我上面所舉的,其實背後都有一個更加高深的哲學理念做基本,便是曾特首的“I"ll get the job done”,我會做好呢份工,大佬,打份工姐,唔好追餐死好喎。

延伸閱讀:林忌《國際 A 貨都會》

小人物日記

標籤: ,

2007年3月18日 晴

今日見工,是紀律部隊,筆試過關,面試時,考官問了我一條問題

「舒先生,你人生的意義是甚麼?」

我侃侃而談,宗教哲學全都給我搬了出來,又說常反思究竟自己存在是為了甚麼

考官:「對不起,舒生你的人生太有意義了,我們警隊暫不需如此有自己思想主見的人。」

我:「&%$#@*\+」

--------------------------------------------------

3月20日 晴

見工again

信寄了廿多封,終于有一封有回音,見中文教師是也。

去到學校,眼前坐著相信是主任或者副校之類的物體,自我介紹後,入正題

主任問:「舒先生,你說你很喜歡中文,有那些作家你最愛?」

我懶型地舉了林庚白,還唸了他幾句詩:「隱約乳頭紗亂顫,惺忪眼角髮微披」、「乍覺中間濕一些,撩人情緒褲痕斜」

主任說:「對不起,舒先生,我們這間是女校……」

我:「&%$#@*\+」

--------------------------------------------------

3月22日 晴

想不到,要麼就沒回音,要麼便一來有幾份工接著來。

今日又見一間,同樣是中文教師。

去到學校,眼前坐著相信是主任或者副校之類的物體,自我介紹後,入正題

主任問:「舒先生,你說你很喜歡中文,有那些作家你最愛?」

我想了一想,汲取了上次的教訓,今次不好舉些描摹閨房之樂的詩,又想舉一些僻澀一點的詩,以顯才學,于是便引了沈曾植的《再疊前韻》:「寥天一去入寥陽,翻覺雲居數劫忙。法樂靜時常在耳,鬘花萎後別生香。仙家上法通三世,月地中庭可一方。晚歲王官無箇事,合將詩品更斟詳。」,然後便洋洋灑灑地談沈子培這首詩如何玄佛互參,如寥天便應當出自莊子,寥陽出自陶宏景語,仙家是道教語,數劫、法樂、鬘萎更是佛家語,談得眉飛色舞。

然而那主任聽到佛教,道教二字,面上似乎黑了一截,然後對我說:「對不起,舒先生,我們這間是基督教學校……」

我:「&%$#@*\+」

--------------------------------------------------

3月23日

今日又見一間,同樣是中文教師。

去到學校,眼前坐著相信是主任或者副校之類的物體,自我介紹後,入正題

今次有驚無險,然後主任問一句:「舒生,你對基督教有甚麼看法?」

我搜索枯腸,平生對基督教沒甚研究,又不想答得太過膚淺,答牟宗三、唐君毅先生的判教又覺得對方一定攆我走,于是又想出奇不意引張純一一句話:「新約聖經,着明性道永生,極真切,極簡易,實兼儒釋二教之長。」,可能主任們對張純一比較陌生,于是退席商量。

主任對我說:「對不起,舒先生,張純一的是大乘佛化後的基督教……」

我:「&%$#@*\+」

--------------------------------------------------

3月24日 晴

今日又見一間,同樣是中文教師。

今次查清楚,這間沒有宗教背景。

去到學校,眼前坐著相信是主任或者副校之類的物體,自我介紹後,入正題

副校長問:「舒先生,你說你很喜歡中文,有那些作家你最愛?」

我答之曰廖鳳舒的詩,以廣州話入詩,的確一絕,隨口念了一首
「全城幾十萬撈家,唔夠官嚟夾子扒。
 大碌藕真抬慣色,生蟲蔗亦啜埋渣。
 甲仍未飽偏輪乙,賊點能知重有爸。
 似走馬燈溫咁轉,炮臺難怪叫車歪。」

講官吏搜刮民脂民膏,幾十年前與幾十年後的今天同樣未變。副校長撫掌而笑,我當即想起石語中的陳石遺。此人儒雅翩翩,我想遇知心者矣,當即呈上作品數篇。

副校長粗略檢閱後,當即提出幾個問題,如余論執牛耳一篇,副校長指出,持盟主執牛耳意見的大多以《左傳》定公八年晉衛結盟時晉大夫涉佗、成何之言為依據。

晉師將盟衛侯於鄟澤,趙簡子曰:「群臣誰敢盟衛君者?」涉佗、成何曰:「我能盟之。」衛人請執牛耳。成何曰:「衛,吾溫、原也,焉得視諸侯?」將歃,涉佗捘衛侯之手,及捥。

本來應該是衛靈公執牛耳,但是涉佗和成何認為衛國弱小,不過如大國晉的溫、原小邑而已,就把衛侯執牛耳之職搶了過來。所以清人黃以周主張大國執牛耳之說。這個便補充了我的看法。

但是持小國執牛耳意見的人也不少。周伯戡的《春秋會盟與霸主政治的基礎》便這樣解釋:因為「割牛耳時噴出的血弄得一身都是,相當狼狽。」而佐藤廣治的《釁と盟詛のとに就いて》和本田濟的《春秋會盟考》也都認為「其執牛耳者是盟者中地位低下者所擔任。是參盟誓者中卑微一方的事。」,而副校長提出究竟是位顯者還是位卑者執,因此他特標出《左傳》哀公十七年裏魯大夫武伯與齊的高柴之間的一段對話。

武伯問于高柴曰:「諸侯盟,誰執牛耳?」季羔曰:「鄫衍之役,吳公子姑曹。發揚之役,衛石魋。」武伯曰:「然則彘也。」由此可見「執牛耳」的擔當並無定則。或者說即便曾經有過規定的做法,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發生了變化。

聽後大喜,想必遇伯樂矣。

最後副校長對我說:「舒先生,以你的學歷我想應該請你不成問題,然而本校因今年接到教統局通知,因為經營不善,但卻沒指明理由而要求本校殺校,本校已提出報告要求轉做直資或與人合併,如果失敗,則只有六年光景,加上學校現在資金短缺,不知舒生可否屈就只做半職教師?」

我:「&%$#@*\+」

--------------------------------------------------

3月26日 晴

曾特首當選,曾特說當選後會商討普選,然另一邊廂想拆遷皇后碼頭卻如火如荼。

我想今次曾生那份政制綠皮書也是空談居多,其實只要看看,原來歷史是不停不停地重覆著。

2004年1月7日時任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宣佈成立香港政制發展專責小組,在維護一國兩制及恪守《基本法》的前提下,積極推動香港政制的發展。小組主要的工作,主要是深入研究有關政制發展的原則和程序,並徵詢各界的意見。小組先後發表數份報告書,報告草擬政制改革的進度。

1904年1月19日,雲貴總督丁振鐸、雲南巡撫林紹年連電朝廷變法。

2004年12月15日,曾蔭權曾表示希望優先處理兩個選舉產生辦法的修改問題,但不能就普選時間表作出任何決定。他認為社會人士對此意見分歧,問題複雜,為了瞭解市民對有關問題的意見,不排除做全港民意調查。民主黨主席李永達形容政制專責小組四號報告書是「鳥籠諮詢」,民建聯卻表示支持,民主黨頓感失望。

1904年7月初,兩江總督周馥奏請實行「立法、行法、執法」三權分立和地方自治的立憲政體。兩廣總督岑春煊奏請「欲圖自強,必先變法;欲變法,必先改革政體。為今之計,惟有舉行立憲,方可救亡

2006年1月12日,曾蔭權在立法會回答議員提問時表示,在他剩下的任期內,都不可能提出新的政改方案。

1906年頒佈仿行立憲的詔令。秋,戴鴻慈發表《出使九國日記》。

同樣是政改,同樣是拖時間的動作,一百年間從未變過,飛鳥之影,未嘗動也。

2012-1912,究竟2012是一場革命還是一場春夢?god knows.

--------------------------------------------------

3月28日 晴

得悉政府要陰乾港台,其實勢所必然也。居然一個政府容不下一間批評自己的電台。萬歷如此昏君,對不少內閣的票擬,封駁,尚未封殺內閣,依然讓御史,內閣等職一邊拿政府俸祿,一邊繼續罵政府,然今香港政府竟連萬歷都不及也。(但我又不明白為何政府又容忍得下審計署?是否因為審計署雖罵,然卻沒有觸及港府中樞神經?)

不過如果港台轉私營,還不是一樣受廣管局的淫威恫嚇,還不是一樣受發牌等威脅。

不過我倒想到是去英國化,由天星到皇后,再到港台,所有所有的英國餘孽而無用的東西必需除之而後快,而隔海又有台灣與咱遙遙呼應。歷史除了如尼采所言之永劫輪迴外,我想,橫向亦在同時中交互發生矣。

--------------------------------------------------

4月1日 晴

讀報得悉莫禮時引述亞瑟皇名句:「If IEd did not merge (with CU), IEd will be raped.」,果然氣勢磅礡,一瀉千里,直頭比王世貞的七絕壓卷之作還要磅礡。

李局長如斯口氣,真想知識他那支炮是否如未央生般特製,能把倘大的一間教院強姦,可真厲害。

不過小兄也有個請求,李局長這套校園強姦不知有沒有中出或猛潑場面?如果有,我不介意做個臨記,待李局長分幾個如吉沢明步的美女來給小弟rape下也覺痛快。

--------------------------------------------------

4月8日 晴

今亱看新聞,溫家寶補贈曾特首論語下片為:「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上片為:「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不過溫總理不知是否新觧,將仁以為己任,當成為人民謀福祉,謀利益,將儒家的弘揚仁道當成謀利益,將任重而道遠變成要肩負香港的和諧穩定,嗟夫!

為何小人物有如此多怨言耶?我想應了趙翼那兩句詩吧:「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另郁達夫亦有詩步此,曰:「由來弔古多感慨,賦到滄桑句自工。」

就此擱筆。

復活之迷

標籤: ,

Transfiguration



宗教界普遍認為耶穌是被釘死而後「復活」,然而早期基督教卻並不全然認同此序。自埃及《拿戈瑪第古本》的《腓力福音》作者在文中對五聖禮與聖殿象徵學之理解可見他必定熟悉祭司權柄的承傳,他更直斥當時盛傳之信仰陳腔濫調,這是他對復活之序的駁斥:
那些說主先死而後復活是謬誤的,因祂是先復活才離世的;那些說他們會先死而後復活是謬誤的,若他們在世時不先得著復活,當他們離世後更不會得著什麼。
個人多年的重組,耶穌的「復活」乃是指祂在登山變像之際得見古代先知,昇天放光並被膏立而得著「人子」 (Ben Adam) 之名份,此秘法稱為「神駕之術」 (Ma'aseh Merkavah) ,是以諾、以西結和以賽亞等古猶太眾聖者「得道」之過程。《拿戈瑪第古本》中的《論復活》一文給予了「復活」同一定義:
什麼是復活?那是已昇天的人們之顯露。若你還記得在福音書中所述以利亞和摩西的顯現,不要以為那只是幻象。那不是幻象,而是真實的!確然,若要說籍救主耶穌基督而來到世人中的復活是幻象,倒不如說這個塵世是幻象。

我現在要告訴你什麼呢?那些活著的必然會死,他們怎能活在幻象中?富有的頓成貧窮,當權者們瞬被推翻,萬事無常,這個塵世就是幻象。為恐我對一切求全責備!

復活並不在上述的之中,因它是迄立不倒真理。它是自身的啟示,萬物之轉形,和轉變至煥然新象之中。不朽臨到會朽壞之物上;光流溢至黑暗之上,把它吞沒;豐盛之光 (Pleroma) 亦要填滿那缺乏的。這些都是復活的徵象和形像。就是祂成就這些美事的。
在早期基督教中的「復活」就是眾人在世時被膏立得著「人子」名份且穿上光之衣裳而轉形(這與基督教千前禧年派傳講在末世時被提之轉形是接合的),是修行的終點,而非泛指人死後肉體復活,《腓力福音》提出的就可解作「倘若人在有生之年未能得道,這樣他死後又如何能得道呢?」。舊約學學會主席暨循道衛理會傳道人 Margaret Barker 在其討論聖殿神學之作品中認同此論說,她直指早期基督教原本就是傳授古猶太「神駕之術」的派別,然而她卻提出了另一可能性,耶穌首次使用「神駕之術」該是在約旦河受洗以後的曠野四十天禁食禱告之時,因著經典引證的不足,我對此說一直是抱著懷疑態度。

去年轟動一時的《猶大福音》乃是自一名為 Codex Tchacos 之古本集,《猶大福音》的光芒四射,使同自 Codex Tchacos 中另有九塊不明的零落碎片遭到學者們全然冷落。學者們暫稱此九塊碎片為《異鄉人》 (Allogenes),以示它們為《拿戈瑪第古本》中同名《異鄉人》經典的碎片,在我檢閱過九塊碎片後發現並不是這麼一回事:當中有五塊該為《猶大福音》掉失及一塊重覆的段落,另有三塊則是耶穌在曠野四十天禁食禱告之奧義,關於曠野四十天的三塊碎片中譯如下:
空中掌權者撒卡拉對耶穌說:「異鄉人,像世上的人們一樣吃下我的財產吧,為你自己拿走金銀和其他物品。」耶穌回答說:「退去吧,撒卡拉!我並非在尋求你,卻是尋求在天層拱頂和其掌權者以上的父。正如你稱呼我的『異鄉人』,你我本自不同的族群。」

撒卡拉不斷侵擾已解脫的祂,卻無從讓祂歸順下來,在挫敗後便知難而退。耶穌高聲呼喊:「在眾掌權者以上的神啊,聆聽我的聲音,憐憫我並救我脫離所有凶惡。請看顧我和聆聽我,我就在此空蕩和孤寂的地上,願那不可言喻的此刻啟蒙我。」撒卡拉日後卻將主宰跟隨耶穌的門徒。

「當我說過這話後,有一光層圍繞著我,使我不能動彈。從光層來了一把聲音,光照射在我身上並說:『異鄉人啊,你的求告已被聽見,因此我被差到這裡傳揚那喜訊。然而,這還未是你脫出這人間捆鎖的時候。』」
此碎片提供了一些相當重要線索:基督教學界一直爭論著耶穌在曠野禱告時「魔鬼」撒但提出將世界給予耶穌之試探是矛盾,因著世界本屬神而非「魔鬼」撒但,在這裡角色換成了「空中掌權者撒卡拉」,縱然撒卡拉與撒但該是同一名,撒卡拉卻被視為神的眾子(Beni ha Elohim, 見《創 6:2》)和造物惡者之一,我個人認為他更是《利未記》16:8 贖罪祭中將兩羔羊獻予神另外的一位阿撒瀉勒 (Azazel,意為「暴躁神」) ,這樣造物惡者撒卡拉提出將世界給予耶穌比基督教中的「魔鬼」撒但提出將世界給予耶穌來得更合理,撒卡拉之身份亦更符合撒但 / 贖罪祭中的阿撒瀉勒之原意。

在《拿戈瑪第古本》中同名《異鄉人》經典記載著一被稱為「異鄉人」之不明人物在修行「神駕之術」時得見古猶太三一(女)神芭碧羅 (Barbelo) 而被膏立(得道),節錄如下:
「我的魂解鬆了,就帶著懊惱的心情離去。當我看著自己,我看到光輝圍繞著我並有著美善在我之內,使我成了神。」

「全然榮美的一位膏立我和給予我能力。她說:『你已得著那傳授你的,你亦已知悉在你其中的美善,聆聽三一能者並在無聲中保守著此奧秘,基於這些決不會向配得及有能力聽取以外的人們述說,那是在完美之上的宇宙獨一。因著三一能者你得著這一切,祂是存在祝福和美善裡的一位,亦是承擔著這一切的一位。』」
「我的魂解鬆了」明顯地是連接著《異鄉人》碎片中的「有一光層圍繞著我,使我不能動彈」,為進入默觀時「與神摔交」《創 32:25-33》 之狀態。文中的「三一能者」確實不足為奇,我在 blog 中曾提出過三一神觀並非羅馬教廷之產物,在基督教之先的古猶太「前靈知派」早已提及以「父、子和靈 (母)」為宇宙獨一的三一能者說,詳情可見此。學者們大都認為《拿戈瑪第古本》的《異鄉人》為無關痛癢的靈知獨立啟示文獻,倘若按 Codex Tchacos 碎片中「異鄉人」為耶穌的特定銜頭去理解的話,《拿戈瑪第古本》的《異鄉人》併同 Codex Tchacos 的《異鄉人》碎片極有可能就是在描述耶穌在曠野四十天禁食禱告時被膏立「使我成了神」的過程,亦即 Margaret Barker 提出的耶穌首次使用「神駕之術」 — 首次在世「復活」。

以中國地名命名的港澳街道

標籤: ,

港澳自古就是中國不可分離的一部份,所以在兩地以中國地名來為街道命名並不奇怪。在香港以中國地名命名的街道多於二十年代初期至二次大戰前就改就,選取的通常就是當時跟香港有經貿往來的商埠,而澳門則是回歸前才由當時兩個市政廳加以命名的。值得留意的是,香港的街名固有以粵語拼音譯寫的,更有用威妥瑪(Wade-Giles)拼音的。澳門半島的多用漢語拼音或葡文中的conventional拼法,而氹仔的則多以葡式粵語拼音譯寫。所以,以下舉的中國地名都會附以漢語拼音以茲參考。

二次大戰後,台北市當局把當地的街名全部改為以中國地名為主的街名。可是近年卻有人主張要「去中國化」,我曾找到一則資料,談到一處本來叫「五間厝」(厝,音措,閩南語,房子)的地方給硬生生的改成「西安里」。說句真話,我住了三十年土瓜灣,天天經過貴州街,不見得我特別關心貴州省的事。大概除了當我知道趙薇(呵呵,至今我還沒看她的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原籍安徽蕪湖,我會說:「紅磡有條蕪湖街,我自小就知道。」兩年前有台灣的朋友告訴我「誠品敦南店」,我以為是「敦煌南路」,查清楚才知是「敦化南路」。再查才知敦化吉林省,莫說香港和台灣人,搞不好很多內地人也不知道!

有關街道命名的文章網上相信不少,可是有系統按字母排列爬梳者鮮矣。本人只求拋磚引玉,讓日後有心研究的帶來方便。

Alameda Heong San (香山廣場) - 於澳門新口岸,源自中山市,舊稱香山,國父孫中山先生故鄉。
Amoy Street (廈門街) - 於灣仔,源自福建省廈門市(Xiamen),澳門新口岸也有廈門街(Rua de Xiamen),台北市也有廈門街(Xiamen Street/ Siamen Street),新加坡也有廈門街(Amoy Street)。
Anhui Street (安徽街) - 於土瓜灣,源於安徽省
Canton Road (廣東道) - 於尖沙咀,實源於廣州市(Guangzhou/ Canton),只是中文作廣東道。澳門新口岸有廣州街(Rua de Cantão)、氹仔有廣東大馬路(Avenida de Kwong Tung)、台北市亦有廣州街(Guangzhou Street/ Guangjhou Street)
Changsha Street (長沙街) - 於油麻地,源自湖南省長沙市,台北市也有長沙街。
Chengtu Road (成都道) - 於香港仔,源自四川省成都市(Chengdu),氹仔亦有成都街(Rua de Seng Tou)。
Cheung Lok Street (長樂街) - 於油麻地,源自福建省長樂市(Changle)。
Cheung Ning Street (長寧街) - 於土瓜灣,源於上海市長寧區(Changning)。
Cheung On Street (長安街) - 於九龍城,源於西安市的古名長安(Chang'an),這街道已於日治時期消失。
Chi Kiang Street (浙江街) - 於土瓜灣,源於浙江省(Zhejiang)
Chungking Street (重慶街) - 於深水埗,源於重慶市(Chongqing),「三陋巷」之一,已併入界限街。
Foochow Street (福州街) - 於深水埗,源於福建省福州市(Fuzhou),「三陋巷」之一,已併入界限街。
Fukien Street (福建街) - 於土瓜灣,源於福建省(Fujian),這街道現已消失。
Fung Tin Street (奉天街) - 於香港仔,源自遼寧省(Liaoning)古名奉天(Fengtian)。
Hainan Street (海南街) - 於深水埗,源於海南島,當時屬廣東省,這街道現已消失。
Hai Tan Street (海壇街) - 於深水埗,源於福建省福州市(Fuzhou)海壇。
Hankow Road (漢口道) - 於尖沙咀,源於湖北省漢口(Hankou)。
Hoi Ping Road (開平道) - 於銅鑼灣,源於廣東省開平市(Kaiping)。
Honan Street (河南街) - 於九龍城,源於河南省(Henan),這街道已消失。
Ichang Street (宜昌街) - 於尖沙咀,源於湖北省(Hubei)宜昌市(Yichang)。
Jervois Street (蘇杭街) - 於中環,中文原名乍畏街,於1984年改為蘇杭街,英文不變。源於蘇州市(Suzhou)杭州市(Hangzhou)
Kansu Street (甘肅省) 於油麻地,源自甘肅省(Gansu)
Kianghsi Street (江西街) - 於紅磡,源於江西省(Jiangxi)
Kiang Su Street (江蘇街) - 於紅磡,源於江蘇省(Jiangsu)
Ki Lung Street (基隆街) - 於深水埗,源自台灣省基隆市(Keelung)
Kiu Kiang Street (九江街) 於深水埗,源自江西省九江市(Jiujiang)。
Kwang Tung Street (粵東街) - 於今九龍城宋皇臺公園內,源自廣東省(Guangdong),這街道已於日治時期消失。
Kwangsi Street (粵西街) - 於今九龍城宋皇臺公園內,源自當時的廣西省(Guangxi),這街道已於日治時期消失。
Kwei Chow Street (貴州街) - 於土瓜灣,源自貴州省(Guizhou)
Kweilin Street (桂林街) - 於深水埗,源自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Guilin)
Lin Chau Road (連州道/廉州道) - 於深水埗,連州(Lianzhou)位於廣東省,廉州位於廣東省(1965年劃入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廉州鎮,這街道現已消失。
Lok Yeung Street (洛陽街) - 於香港仔,源自河南省洛陽市(Luoyang)。
Min Street (閩街) - 於佐敦,源於福建省(Fujian,簡稱閩)。
Nam Cheong Street (南昌街) - 於深水埗,源自江西省南昌市(Nanchang)
Nam Tau Street (南頭街) - 於油麻地,源自中山市(Zhongshan)南頭鎮(Nantou)
Nanking Street (南京街) - 於油麻地,源自江蘇省南京市(Nanjing)。澳門氹仔亦有南京街(Rua de Nam Keng)。
Nanning Stret (南寧街) - 於香港仔,源於廣西南寧市(Nanchang)
Newchwang Street (牛莊街) - 於深水埗,源於遼寧省牛莊,現稱營口市。「三陋巷」之一,已併入界限街。
Ningpo Street (寧波街) - 於油麻地,源於浙江省寧波市(Ningbo)。
Pak Hoi Street (北海街) - 於油麻地,源於廣東省(1965年劃入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Beihai)。
Peking Road (北京道) - 於油麻地,源於北京市(Beijing),澳門新口岸亦有北京街(Rua da Pequim),台北市有北平東西路(Beiping East/ West Road)。
Po On Road (保安道) - 於深水埗,原名寶安道,源自廣東省寶安縣(今深圳市寶安區[Baoan]),1967年暴動後改名保安道。
Pratas Street (東沙島街) - 於深水埗,源於東沙島(Dongsha),屬廣東省,現由高雄市(Kaohsiung)管轄。
Rua de Chiu Chau (潮州街) - 於氹仔,源於廣東省潮州市(Chaozhou),台北市也有潮州街(Chaozhou Street/ Chaojhou Street)。
Rua de Fat Shan (佛山街) - 於氹仔/ Rua de Foshan (佛山街) - 於澳門新口岸,源於廣東省佛山市(Foshan)。
Rua de Hong Chau (杭州街) - 於氹仔,源於杭州市。
Rua de Kunming (昆明街) - 於澳門新口岸,源於雲南省昆明市,台北市也有昆明街(Kunming Street)。
Rua de Siu Kuan (韶關街) - 於氹仔,源於廣東省韶關市(Shaoguan)。
Rua de Tai Lin (大連街) - 於氹仔,源於遼寧省大連市(Dalian)
Sai Ning Street (西寧街) - 於西環,源於青海省西寧市(Xining),台北市有西寧路(Xining Road/ Sining Road)。
Sai On Lane (西安里) - 於西環,源於西安市(Xi'an)
Sai On Street (西安街) - 於香港仔,源於西安市,氹仔亦有西安街(Rua de Sai On)。
Shamchun Street (深圳街) - 於旺角,源自深圳市(Shenzhen)。
Shanghai Street (上海街) - 於油麻地,源自上海市,澳門新口岸亦有上海街(Rua da Xangai)。
Shansi Street (山西街) - 於紅磡,源自山西省(Shanxi)。
Shantung Street (山東街) - 於旺角,源自山東省(Shandong)。
Shek Lung Street (石龍街) - 於油麻地,源於東莞市石龍鎮(Shilong)。
Sunning Road (新寧道) - 於銅鑼灣,源於廣東省台山市(Taishan),舊稱新寧,澳門之台山區(Toi San)亦得名於台山市。
Sun Wui Road (新會道) - 於銅鑼灣,源於廣東省新會區(Xinhui)。
Swatow Street (汕頭街) - 於灣仔,源自廣東省汕頭市(Shantou),氹仔亦有汕頭街(Rua de San Tau)。
Sze Chuen Street (四川街) - 於土瓜灣,源自四川省(Sichuan)。
Tai Yuen Street (太原街) - 於灣仔,源自山西省太原市(Taiyuan),台北市有太原路(Taiyuan Road)。
Taku Street (大沽街) - 於紅磡,源自天津市大沽(Dagu)。
Tung Chau Street (通州街) - 於深水埗,源自江蘇省通州市(Tongzhou)
Tung Kun Street (東莞街) - 於油麻地,源於廣東省東莞市(Dongguan)。
Tung Shing Road (東勝道) - 於香港仔,源於今內蒙古自治區東勝市(Dongsheng,多謝匿名者的補充)
Un Chau Street (元州街) - 於深水埗,元州(Yuanzou)在哪裡待考。
Wing Hong Street (永康街) - 於深水埗,源於浙江省永康市,台北市亦有永康街(Yongkang Street)。
Woosung Street (吳松街) - 於油麻地,源於上海市吳淞地區(Wusong)。
Wuhu Street (蕪湖街)/ Wuhu Interchange (蕪湖交匯處),於紅磡,源自安徽省蕪湖市
Wu Nam Street (湖南街) - 於香港仔,源於湖南省(Hunan)
Wu Pak Street (湖北街) - 於香港仔,源於湖北省(Hubei)
Yen Chow Street (欽州街) - 於深水埗,源自廣東省(1965年劃入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Qinzhou)
Yu Chau Street (汝州街) - 於深水埗,源自河南省汝州市(Ruzhou)
Yunnan Lane (雲南里) - 於油麻地,源自雲南省,台灣雲林縣斗六市(Douliou)有雲南街(Yunnan Street)。
Yun Ping Road (恩平道) - 於銅鑼灣,源於廣東省恩平市(Enping)。

延伸閱讀:
香港地方:道路及鐵路-二十世紀初至2006年命名道路:附街道命名日期。
維基百科:臺北市主要道路列表
澳門街道標幟及名稱

澳門街名選談

標籤: ,

假期間身體不適,未能遠遊,居然無聊得研究街道名稱。澳門的街道名稱給人的印象或許是冗長得可以,什麼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之類。澳門大部份的街道名稱都以葡萄牙的軍政界人物命名,通常還得連名帶姓的譯,所以顯得特長。澳門固然有不少以中國名人(居然還包括「何鴻燊博士大馬路」)和城市命名的街道,可是都是回歸前才起的。以葡萄牙的城市命名的街道不多,也是回歸前為了留下歷史印記才加以命名。以下將介紹以葡萄牙的城市和原葡殖民地命名的澳門街道:

Rua Cidade de Braga (柏嘉街,於新口岸)/ Rua da Braga (布拉格街,於氹仔) - 源自布拉加,於葡萄牙西北部
Rua da Bragança (布拉干薩街,於氹仔) - 源自布拉干薩市,於葡萄牙東北部
Rua Cidade de Coimbra (科英布拉街,於新口岸)/ Rua de Coimbra (哥英布拉街,於氹仔) - 源自科英布拉,於葡萄牙中西部,是著名的大學城。
Rua Cidade de Évora (愛華麗街,於新口岸)/ Rua de Évora (埃武拉街,於氹仔) - 源自埃武拉,於葡萄牙中西部。
Rua do Guimarães (海邊新街,於澳門半島)/ Avenida de Guimarães (基瑪拉斯大馬路) - 源自基瑪萊什,於葡萄牙西北部
Rua Cidade de Évora (愛華麗街,於新口岸)/ Rua de Évora (埃武拉街,於氹仔) - 源自埃武拉,於葡萄牙中西部。
Avenida de Lisboa (葡京路,於新口岸) - 雖然實際上是源自葡京酒店,實際Lisboa是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
Rua Cidade de Porto (波爾圖街,於新口岸) - 源自波爾圖,於葡萄牙西北部。
Avenida da Sagres (沙格斯大馬路,於新口岸) - 源自薩格里什,於葡萄牙南部,大航海家殷里基皇子(Henry the Nevigator/ Infante Dom Henrique)曾在此建立航海學校。
Rua Cidade de Santarém (聖德倫街,於新口岸) - 源自Santarém,於葡萄牙中部。
Rua Cidade de Sintra (仙德麗街,於新口岸) - 源自辛特拉,於葡萄牙西南部。
Rua Cidade de Tavira (戴維拉街,於新口岸) - 源自塔維拉,於葡萄牙西南部。

由於回歸前澳門有兩個市政廳,所以澳門半島和氹仔會有兩條以同一都市命名的街道。中文會以不同譯名識別,而葡文則加有"Cidade"(城市)字樣區別。以外,新口岸亦有不少以外國著名都市或與葡萄牙歷史相關的城市作街道名稱:

Rua de Londres (倫敦街):源自英國倫敦(London)
Rua de Paris (巴黎街):源自法國巴黎
Rua de Berlim (柏林街):源自德國柏林(Berlin)
Rua de Roma (羅馬街):源自意大利羅馬(Rome/ Roma)
Rua de Bruxelas (布魯塞爾街):源自比利時布魯塞爾(Brussels)
Rua de Madrid (馬德里街):源自西班牙馬德里
Rua de Malaca (馬六甲街):源自馬來西亞馬六甲(Malacca/ Melaka):原葡殖民地
Rua de Goa (果亞街):源自印度果阿:原葡殖民地
Rua de Nagasaki (長崎街):源自日本的長崎:1570年對外長崎開港,葡萄牙商船來航於斯

La Vita Nuova

標籤: ,

早前訂購的三個書架在上周末送抵我家,橫躺一地的「流浪書」終於可上樓了。可巧那天要看兩場電影,回家已是半夜,但眼看房間的書橫七豎八亂成一團,實在不忍視若無睹,便決定先清理一下現場再睡。我彎腰捧了一堆又一堆的書上架,隔幾分鐘便停下來思量如何分類〔1〕--我的分類全憑直覺,沒什麼客觀標準,例如我把文評家Harold Bloom的書歸入鍊金術、諾斯替和共濟會一類便是例子--稍不愜意便索性重組一遍,如此一晃眼便已是清晨三點,各位早安。忙得滿身大汗還未把書排好,也只好馬馬虎虎淋個浴便上床去。翌日醒來,匆匆早餐後又馬不停蹄繼續重整我的小宇宙,我拼命搬呀搬,不一會已汗流浹背,午飯也沒吃便一直忙到黃昏,終於把所有書都安頓好了。屈指一算,原來已消磨了十三小時。之後足足病了兩日,那是重構宇宙的代價,真便宜。

看最近馮象先生的訪問,他說:「學術永遠是少數人的事情。」我立即想起錢鍾書先生也說過:「大抵學問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養之事。」如果學術是少數人或二三素心人的事,那麼閱讀--真正的閱讀--就永遠只是一個人的事。閱讀是自私到底的行為,欠缺反社會基因的人最好不要浪費時間,去溫習吧,你們沒必要閱讀。閱讀是「我」的終極實現,真實而冷酷的世界與之相較也不過是閃爍的殘影,遠不如強烈而熾熱的閱讀那麼真實。時間之外,傳說有一場華麗的宴會,而主持這場永恆盛宴的,是我;吐辭為經的哲人、出口成章的墨客,他們都一一從彼岸趕來,然後起舞,翩翩起舞。彼岸,也就是這裡;書房之中,時間之外。


注:

〔1〕說起書籍分類,我想起Anne Fadiman在Ex Libris中提及的一則軼事。話說她有朋友把自己的房子租了給一個幹室內裝飾的人:
When they returned, they discovered that their entire library had been reorganized by color and size. Shortly thereafter, the decorator met with a fatal automobile accident. I confess that when this story was told, everyone around the dinner table concurred that justice had been served. (Ex Libris, Marrying Libraries)

與長毛的一席話

標籤: ,


大概四年前的夏天,我依稀記得那時電視台每日中午都在轉播世界盃。我偕友參與六四晚會後,在維園一個出口巧遇長毛--這位絕對是民主制度下的立法會奢侈陳列品(十萬多元養一個在立法會毫無建樹的廢人,豈只是普通點綴品)。那時毛哥仍未晉身為尊貴議員,只是一介草民,還有一宗刑事官司纏身。事緣他在未經警務處長批准(即沒有不反對通知書)的情況下,率眾遊行,觸犯了公安條例(Public Order Ordinance)中有關非法集會遊行的罪行。簡單而言,在公眾地方超過五十人或私人地方超過五百人聚會而事先未經申請及許可即屬違法,而超過三十人參與未經批准的遊行亦屬非法。

偶然碰到這位雖不陌生但也不討好的人,我一時興起,便上前談談我對其官司的意見,看看他有什麼反應。當時我絕非出於什麼正義感或同情心而想去給他一些幫忙,反之我認為懲治這類蔑視法律的刁民,最適當的方法就是把他們關進一座好像巴士底獄(Bastille)的大牢,並施以嚴刑。我背後真正的動機純粹是自娛,情況就好像一個愛好下棋的人,看到有人對奕,少不免會有點技癢,走上去觀摩一番,有時忍不住也會在旁指指點點。於是我便上前跟他問問好並道明來意,他也竟有興趣聽聽我的陋見。其實我暗地裏亦忖度,為何那班平日愛裝為民請命的「狀林好漢」竟對此事不聞不問,不施以援手,照計好像城中大漢奸“孖填”那類人肯出手的話,又哪裏有機會容我這等小腳色說三道四?難道這批“反賊”不是同氣連枝,守望相助嗎?

翌日下午,我跟毛哥通電,向他娓娓分析案情,總括而言,他絕對能「技術性」地擊倒律政司署的檢控,免遭獄卒「通櫃」之辱,我口述的拆解方式攻守兼備﹕(一) 方法一是轉守為攻,反客為主。當年惡法通過後,民間團體群起聲討,口誅筆伐,也許是為了平息氣憤,當時的律政司詩姐曾公開回覆傳媒,承諾只要不觸犯任何刑事罪行如刑事毀壞、毆打,非法集會或遊行人士將不會受到檢控。那麼市民便擁有合理期望(legitimate expectation)不會因此而被控告,而毛哥大可在開審前向最高法院申請司法覆核,覆核警務處及律政署對他作出的檢控決定──法院只可覆核政府部門、法定機構或公共部門(public body)如大學的行政決定,Spuce v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確認大學的行政決定為可被覆核(judicial reviewable)──按慣例高院必會盡快處理毛哥的覆核申請,那末他大可不須到裁判法院應訊;

(二) 方法二是以逸待勞,連消帶打。話說1991年,李永達被控觸犯簡易治罪條例(Summary Offence Ordinance)中「未得警方許可嚴禁使用揚聲器」的罪行,李兄在裁判處被定罪繼而上訴到上訴法院,代表他的正是我在《狀門鐵腳組合》中褒揚過的老馮。當時老馮己獲冊封為女皇御用,論功夫,位列十大高手之一。老馮指出,有關法例自立法以來從未有人因非法使用揚聲器而被檢控,故上訴人有權抱有合法或合理期望不會被控告。主審法官按察司楊鐵樑爵士在判詞中指﹕

“It offends against the sense of fairness for the police, having established a regular practice of not prosecuting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thereby leading those who are concerned to arrive at a legitimate, or reasonable, expectation that such practice would continue, to suddenly alter that practice without prior warning and start prosecuting for offences which had attracted nothing worse than warnings, or repeated warnings in the past. In the circumstances a case of abuse of Court’s process had been established.” (The Queen v Li Wing-tat[1991] IHKLR731)
其實自97年回歸至02年間差不多每天都有遊行,當中未獲批准的數目有如天上繁星,但卻未有一人被檢控,那便證明七年來一貫的做法是不會向非法遊行集會人士提出檢控。如果單單向毛哥開刀,只要引用李永達案的判決原則,便可證明警方有違公平原則及合理期望,可算是濫用了法庭程序。

當然,毛哥仍可搬出人權法及國際人權公約(International Covenant of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這些如羅漢拳韋陀掌等平凡的招式抗辯。由於以上的招式看似簡單,但當中的複雜變化絕非普通人能在三言兩語間掌握,再者我講的只是招式,必須配合靈活變化方能制敵,故我提議毛哥應找位有經驗的律師代他做準備。

豈料毛哥聽罷,竟斷言不會聘請律師,更加不會採納我的建議,理由是公安條例是惡法,不遵守只屬公民抗命而非違法,他只會以Civil disobedience及一貫抨擊共產黨擅專獨裁的方法去向法官陳辯,倘若聘請律師,他就不能「慷慨激昂」地在法庭發表其「歪論」,情形有點像大時代的丁蟹癡想在法官面前「打感動」一樣。當然,那對屁股是他的,若然他愛被巴籍獄卒用粗大的中指「採探」肛門,任誰也不能改變什麼,遑論替他着急。不過像他那麼愚頑地以此笨拙的方法抗辯,實跟道光年間欽差林則徐用古文修書一封予維多利亞女皇痛陳鴉片的禍害一樣,簡直九唔搭八。

結果毛哥當然是求仁得仁,到牢房消磨了十多天,看見他那副滿以為是聖雄甘地就義的德相,真叫我連肚子裏的冷飯殘羮差點兒也吐出來。回想起當天在電話跟他對話時,背後響起足球廣播的聲音,我納罕觀看收費電視雖不是奢侈的消費,但一個關心民主進程民生事務的街頭戰士,時常呼籲市民資助他去跟政府抗爭,居然還有閒暇、餘錢及雅興去看有線世界盃?!

以外國地名命名的香港地名一覽

標籤: ,

敝blog提到英國,讓我想起九龍塘許多以英國地名命名的街道。其實,香港的確有不少地名以外國地名命名。說來有趣,有人說九龍塘的街道多以英格蘭的郡命名,何文田的街道則多用蘇格蘭的郡命名,實在是有不少例外的。謹列出本港以外國地名命名的街道及河流名稱,有缺漏者請不吝補正:

Aberdeen (鼎鼎大名的香港仔[不是公國,呵呵!]喔,實際源自蘇格蘭阿伯丁[鴨巴甸])
Alnwick Road (安域道,於九龍塘,源自位於英格蘭諾森伯蘭郡安尼克區)
Angel Island Avenue (安島徑,於元朗加州豪園,源自位於加州天使島)
Antrim Road (安寧道),今九龍塘廣播道原名。來自北愛爾蘭安特利姆市,1967年2月16日改安寧道為廣播道。
Argyle Street (亞皆老街,於旺角,源自蘇格蘭的阿蓋爾)
Arran Avenue (雅蘭里)/ Arran Street (鴉蘭街):於旺角,源自蘇格蘭的Isle of Arran。
Basel Road (巴色道,於筲箕灣,源自瑞士城市巴塞爾崇真會[巴色會]的起源地。)
Bedford Road (必發道,於大角咀,源於英格蘭貝德福郡)
Belfran Road (巴芬道,於何文田,暫維基或google不到,待考)
Berwick Street (巴域街,於石硤尾)/ Berwick Road (寶域路,於石崗):源自蘇格蘭的貝里克
Bristol Avenue (碧仙桃路,於尖沙咀,源於英格蘭布里斯托爾市)
Broadway (百老匯街,於美孚新邨,想是源於美國的百老匯,不過中環的荷理活道[Hollywood Road]肯定並非源於美國的荷理活[好萊塢],那是一種中文叫冬青的植物。)
Bute Street (弼街,於旺角,源自蘇格蘭的Bute)
Butts Avenue (畢斯路,於石崗,源於打比郡的Butts)
Cambridge Road (劍橋道,於九龍塘,源於英格蘭劍橋郡)
Carmel Avenue (卡米爾徑,於元朗加州豪園,源自位於加州卡米爾)
Catalina Avenue (卡連拿徑,於元朗加州豪園,源自位於加州Santa Catalina Island)
Chester Road (志士達道,於九龍塘,源於英格蘭切斯特市)
Clare Road (高雅道),今九龍塘馬可尼道(Marconi Road)原名。來自今愛爾蘭共和國克萊爾郡,1968年1月5日改高雅道為馬可尼道,紀念發明無線電的意大利發明家馬可尼
Cornwall Street (歌和老街,於九龍塘)/ Cornwall Avenue(康和里,於尖沙咀):源於英格蘭康沃爾郡
Cumberland Road (金巴倫道,於九龍塘,源於原英格蘭坎伯蘭郡,現改稱坎布里亞郡)
Derby Road (打比道,於九龍塘,源於英格蘭打比郡)
Devon Road (德雲道,於九龍塘,源於英格蘭德文郡)
Dorset Street (多實街,於九龍塘,源於英格蘭多塞特郡)
Dumbarton Road (東寶庭道,於九龍城,源自蘇格蘭的鄧巴頓)
Dunbar Road (登巴道,於何文田,源自蘇格蘭登巴)
Durham Road (對衡道,於九龍塘,源於英格蘭達勒姆郡)
Eastbourne Road (義本道,於九龍塘,源自位於英格蘭東薩塞克斯郡Eastbourne)
Essex Crescent (雅息士道,於九龍塘,源於英格蘭艾塞克斯郡)
Fife Street (快富街,於旺角,源自蘇格蘭法夫郡)
Flint Road (火石道,於九龍塘,源於威爾斯弗林特郡)
Forfar Road (科發道,於九龍城,源於蘇格蘭Forfar)
Galway Road (光偉道),今九龍塘廣播道原名。來自今愛爾蘭共和國戈爾威市,1967年2月16日改光偉道為廣播道。
Glenealy (己連拿利,位於中環,源自今愛爾蘭共和國己連拿利)
Grampian Road (嘉林邊道,於九龍城,源於蘇格蘭的格蘭扁)
Haiphong Road (海防道,於尖沙咀,源自越南海防市)
Hanoi Road (河內道,於尖沙咀,源自越南河內)
Hampshire Road (衡州道,於九龍塘,源於英格蘭漢普郡)
Hereford Road (禧福道,於九龍塘,源於英格蘭哈利福德郡)
Inverness Road (延文禮士道,於九龍城,源自蘇格蘭因弗內斯郡)
Kent Road (根德道,於九龍塘,源於英格蘭肯特郡)
Lancashire Road (蘭開夏道,於九龍塘,源於英格蘭蘭開夏)
Leven Road(梨雲道,於九龍城,源於蘇格蘭萊溫鎮,已改名露明道。)
Lincoln Road (林肯道,於九龍塘,源於英格蘭林肯郡)
Lomond Road (露明道,於九龍城,源自蘇格蘭的Loch Lomond)
London Lane (倫敦里,在鴨脷洲,我粉不明白為什麼在這小小的島居然有一條以堂堂大英帝國首都命名的街道)
Malacca Street (馬來街,於紅磡,源自馬來西亞馬六甲,命名原因待考)
Marin Avenue (麥蘭徑,於元朗加州豪園,源自位於加州馬林縣)
Mayo Road (美玉道),今九龍塘范信達道(Fessenden Road)原名。來自今愛爾蘭共和國梅歐郡,1968年1月5日改美玉道為馬可尼道,紀念加拿大無線電先驅費森登
Middlesex Road (美度石士路,於石崗,源自原英格蘭Middlesex郡,有人戲譯成「中性」,實際大概是「中薩克森(Saxon)」的意思,還有Essex, Sussex, Wessex喔)
Minden Avenue(棉登徑)/ Minden Row (緬甸台):於尖沙咀,跟緬甸(Myanmar/ Burma)無關,源自德國城市明登
Monmouth Avenue (萬茂台,於灣仔,源自威爾斯蒙默思郡)
Monterey Avenue (蒙特萊徑,於元朗加州豪園,源自位於加州蒙特利市)
Moray Road (慕禮道,於九龍塘,源自蘇格蘭莫雷郡)
Mount Streling Mall (萬事達廣場,於美孚新邨,美國有好幾處叫Mount Streling的地方)
Nairn Road (楠道,於何文田,現已成為太子道的一部份,源自蘇格蘭楠郡)
Napa Avenue (納柏徑,於元朗加州豪園,源自位於加州的Napa Valley)
Norfolk Road (羅福道,於九龍塘,源於英格蘭諾福克郡)
Northumberland Road (諾森伯倫路,於石崗,源於英格蘭諾森伯蘭郡)
Oxford Road (牛津道,於九龍塘,源於英格蘭牛津郡)
Pasadena Avenue (芭丹娜徑,於元朗加州豪園,源自位於加州City of Pasadena)
Perth Street (巴富街,於何文田,源自原蘇格蘭珀斯郡)
Portland Street (砵蘭街,於旺角,源自多塞特郡的波特蘭)
Renfrew Road (聯福道,於九龍塘,源自蘇格蘭倫弗魯郡)
Rhondda Road (朗德道,於九龍塘,源自威爾斯Rhondda Cynon Taff)
River Beas (雙魚河,現稱Sheung Yue River,於上水,早年有印籍英兵駐於該區,故以印度之Beas河命名)
River Ganges (平原河,現稱Ping Yuen River,於上水,早年有印籍英兵駐於該區,故以印度之恆河命名)
River Indus (梧桐河,現稱Ng Tung River,於上水,早年有印籍英兵駐於該區,故以印度河命名)
River Sutlej (石上河,現稱Shek Sheung River,於上水,早年有印籍英兵駐於該區,故以印度之薩特萊傑河命名)
Rutland Quadrant (律倫街,於九龍塘,源於英格蘭拉特蘭郡)
Sacramento Avenue (莎文杜徑,於元朗加州豪園,源自位於加州薩克拉門托)
Saigon Street (西貢街,於佐敦,源自越南的西貢,現稱胡志明市)
San Diego Avenue (聖地牙哥徑,於元朗加州豪園,源自位於加州聖迭戈[聖地牙哥])
San Francisco Avenue (聖梵哥徑,於元朗加州豪園,源自三藩市[舊金山])
San Francisco Path (舊金山徑,在何文田勝利道附近)
San Simeon Avenue (西蒙徑,於元朗加州豪園,源自位於加州的聖西緬)
Santa Clara Avenue (聖哥拉徑,於元朗加州豪園,源自位於加州聖塔克拉拉縣)
Santa Maria Avenue (瑪利亞徑,於元朗加州豪園,源自位於加州聖塔瑪利亞市)
Santa Monica Avenue (蒙尼卡徑,於元朗加州豪園,源自位於加州聖塔莫妮卡)
Selkirk Road (西谷道,於九龍塘,源自蘇格蘭的塞爾扣克)
Shropshire Road (史樂信路,於石崗,源於英格蘭什洛普郡)
Somerset Road (森麻實道,於九龍塘,源於英格索美塞郡)
Stafford Road (施他佛道,於九龍塘,源於英格蘭史塔福郡)
Suffolk Road (沙福道,於九龍塘,源於英格蘭薩福克郡)
Surrey Road (舒梨道,於九龍塘,源於英格蘭素里郡)
Stirling Road (士他令道,於九龍城,源自蘇格蘭史特靈)
Sunderland Road (新德鄰道,於九龍塘,這條路現在已沒有了,源自英格蘭桑德蘭市)
Sutherland Street (修打蘭街,於西環,源自蘇格蘭的薩瑟蘭)
Tonkin Street (東京街)/ Tonkin Street West(東京街西)/ Tonkin Street Interchange(東京街交匯處):跟日本的東京(Tokyo)無關,實際是河內的古稱。
Tweed Road (陶域道,於何文田,源自蘇格蘭的特威德河)
Ventura Path (溫黛娜徑,於元朗加州豪園,源自加州文圖拉縣)
Warwick Road (和域道,於九龍塘,源於英格蘭瓦立克[華威]郡)
Waterloo Road (窩打老道,源自比利時滑鐵盧,紀念滑鐵盧之役。)
Wiltshire Road (渭州道,於九龍塘/ 偉順路,於石崗,源於英格蘭威爾特郡)
Woolwich Road (胡列治路,於石崗,源自倫敦附近的烏里奇)
York Road (約克道,於九龍塘,源於英格蘭約克市)
Zetland Street (泄蘭街,於中環,源自蘇格蘭設特蘭群島)

九龍塘和何文田一系列以英國地名命名的街道,源於二三十年代的「九龍塘花園城市」計劃(據《九龍城區風物志》)。這計劃以英式的花園城市作藍本,所以街道都以英國鄉郊地區的地名命名,你不會看到「伯明罕道」或「曼徹斯特道」。或許出於當年英人對民族的偏見,甚少街道以威爾斯的地名命名,愛爾蘭的更只有一條。

「加州系列」很明顯是發展商為了營造異國的氣氛而命名的啦,「越南系列」那四條很有趣,那其實是幾個在二十世紀初期跟香港貿易關係密切的商埠。回歸前的確有人建議改掉這些英國色彩濃厚的地名,但據說最反對的竟然是中方。因為他們受過文革時亂改地名(如東安市場改作東風市場之類)之苦,還有「一國兩制」喔!

延伸閱讀:
香港地名:組合街名
香港地名:曾改名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