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st (黑暗元素、黑質三部曲)

標籤:

就在二次大戰的前夕,托爾金 (J. R. R. Tolkien) 完成了一本很普通、甚至有點沉悶的童話書,講述一班小矮人大戰火龍,最後得到寶藏的故事;怎料托爾金的故事越寫越長、越寫越黑暗,最終成為跨物種大戰魔王的鉅著《魔戒》系列:《霍比特歷險記》(The Hobbit)、《魔戒同盟》(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雙塔記》(The Two Towers)、《國王歸來》(The Return of the King)、《精靈寶鑽》(The Silmarillion) 等,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

二戰結束後,同樣在英國,作家菲力普.普曼 (Philip Pullman) 誕生,並在《魔戒》風行五十多年後,開始寫下另一部彷似童書,內容卻更為高深的《黑質三部曲》(His Dark Materials;台譯:《黑暗元素》)。它們分別名為:

《黑質三部曲》中的「黑質」,是指我們至今都沒法偵測得到的物質,愛恩斯坦認為,純粹靠已被我們發現的物質的重力,是不能把宇宙維繫在一起的,所以他假設有我們「看」不到的東西;普曼在書裏叫它們做「塵埃」(Dust)。

** 以下含內容 **

在《黑質三部曲》裏,「塵埃」就是意識、就是智慧。在這個宇宙裏,人類之所以與其他物種不一樣,便是因為受過「塵埃」的洗禮。而我們一般稱為「神」的個體,則是第一位有「塵埃」的生物,不過「祂」已經很老了,並將統治權讓與了祂的「攝政者」。祂們統治著所有的「平行宇宙」。所謂「平行宇宙」,來自量子力學:每件事的所有可能結果,都會成為一個獨立的宇宙,並同時存在。舉個例,我今天可能早起,趕上了列車,上班沒有遲到,之後發生了一連串的事件,最終導致我當了老板;但我今天亦可能貪睡,錯過了列車,結果遲到,之後發生了一連串的事件,最終我失業。在「平行宇宙」的概念下,這兩個情況有相等的機會率,於是這兩個結果同時存在,但在不同的世界,成為「平行宇宙」。這兩個我亦同時存在,但並不認識。

《黑質三部曲》便是講一個來自另一個宇宙的女孩,與這個宇宙的男孩,聯合了不同世界的不同物種,包括吉普賽人、巫婆、披甲的北極熊、以及墮落天使等等,大多曾受教會的迫害的,一起去「殺神」,好讓「塵埃」或「智慧」不至於流失。驟耳聽來好像很褻瀆,但其實人類的歷史以及各種秘教的存在,正正就是「追求智慧」與「盲目迷信」的爭戰。由靈智 (Gnostics) 教派到共濟會,由巫師到煉金術士,由聖堂武士到薔薇十字軍,由《失落園》到《玫瑰的名字》,以及對傳統白色智慧女神的崇拜,留下了人們在教會的壓力底下對知識的追求的歷史;不少人甚至為此犧牲生命。

所以普曼反對的,並不是信仰或教會或神本身,而是抑制知識的權威團體。神在女孩的宇宙內,就叫「權威」。而蛇叫原祖父母食的,正是智慧樹的果子,好讓原祖父母得智慧。普曼更進一步暗示那包括性的知識,所以原祖父母才覺得羞愧。

托爾金寫下了全世界的物種聯合起來毀滅魔王的史詩,普曼卻寫下了各宇宙的物種聯合起來殺掉神的壯舉。

個人認為,普曼的《黑質三部曲》,是要將其畢生所學都融入這套鉅著裏,內容涉獵物理、生物、哲學、宗教、文學等等範疇,彷彿邀請讀者和他切磋砥礪,看看誰更博學一樣,實在是一種知性上的挑戰。如果你以為這是套童話書,對它的認識只留在其電影的階段,便錯過了一份寶藏;就像《巡者系列》不能看電影一樣。

看《黑質三部曲》亦像看《群》一樣,雖然厚,但看完是會學到不少新東西的。雖然一開始可能有點像童書般,有點沉悶,但如果你看過《魔戒》的前傳:《霍比特歷險記》(The Hobbit),你便知道,耐性是會有回報的。

4 留言:

匿名 說...

Paul sin兄漏了下標題。

匿名 說...

忘了說,很喜歡在新春秋讀到你的書評,很充實。

匿名 說...

同意Feeorin的話,不過《巡者系列》我只在書展見過一次。

paulsin 說...

Thank you for the reminder and th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