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猜想。“大道廢,有仁義”,大道所指是為己的生活形態。為己一方面專注培養自己,另一方面就是不對他人“說三道四”,即不去比較,避免形成一種精神枷鎖。在道家看來,仁義就是精神枷鎖。我估計老子這句說話,有不少人做政治性質的演繹。孔孟在國際烽煙四起的時代向人君提出仁義的學說,這種學說自然就與其他政治學說產生較量。仁義的含義由此帶有政治性。如是,後人解讀老子這句,往往從政治角度理解。當然一種生活形態成為主流,也會產生相應的政治形態;大道未廢之前,應該也有一種配合大道的政治形態。所以從政治角度考慮老子這句,多少也能帶出對政治生活的反思。然而,這句說話最深刻的意義,還在於精神的層面,即人比人比死人也。仁義禮教後來越演越烈,就出現了禮教吃人的大偽。今日的大偽,就是傳媒。可比啟示錄的妖獸。
3 留言:
楚簡的《道德經》反智不反仁義,絕仁後義似乎是道家後學為抗衡儒家而改的。
博客也是傳媒。
真係大有學問。
所指傳媒是大眾傳媒。博客這種web2.0是power to the people, 有所不同。
仁義的物化牽連,讓至人感到呼吸困難。輕物重生的宗旨,雙管齊下形成道家絕仁棄義的人際面貌。輕物,所以沒有事業心,所以沒有需要講人際關係;重生,要擺脫精神的枷鎖,就要擺脫仁義道德的輿論壓力。閑散無用,是一個存在的進路。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