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 內含大量個人感想及小量不雅情節
觀看場次: 2008年3月11日
"Breve sonno dormiam, stanco son io." - Duke, Rigoletto
帕爾馬皇家歌劇院樂團演出十分精彩, 指揮Keri Lynn Wilson之delicacy功不可沒。細緻而能顧全局, 承上亦啟下, 余以為乃本劇最堪玩味之處。銅管, 中 / 大 / 低音大提琴音色俱佳, 木管間或模糊, 是場地所限抑或樂手失準則不得而知。
於高座聆聽Duke (Valter Borin), 似隔重輕紗, 本懷疑 "廁身" 高座 (廁身者, 亦五百餘港元), 音色定必較差, 然比較Rigoletto (Lucio Gallo)演唱, 似乎乃Borin未盡情發揮; 後於第三幕易角, 想Borin是夜大概抱恙上陣。第三幕換上Francesco Demuro, 此君聲音清脆亮麗, 然就演繹Duke而言, 則金石有餘, 優柔寡斷不足, 吾寧選Borin。然余實不應苛求之, 吾耳早被畢約齡天籟之音(縱余素厭Duke之輕薄不專及撒謊劣行)寵壞, 圖比較二君, 未免過份。
Elena Mosuc演唱偶或迷失(尤其 "Gualtier Maldè; Caro nome")。觀整體演出, 非不能也, 乃缺乏信心也。此乃歌劇大忌, 因歌劇多非自然之音, 需非常信心以演繹。此外, 現場演出有別錄音, 在於現場演出不獨講求歌唱技巧, 亦需顧及情感表達。"Mio padre! – Dio! Mia Gilda!" 一段余愛之期待之, 然起句 "Mio padre!" 顯然未曾投入。Gilda與Duke之愛情, 與Rigoletto之親情, 似乎熱身不足, 可待更進一步。重點仍在 "自信" 二字。
然瑕不掩瑜, Gilda與Duke對唱("Giovanna, ho dei romorsi"), 餘音纏綿, 實動人心弦。及至第三幕 "Un dì, se ben rammentomi", 四人對唱, 和聲平衡悅耳之極。
Lucio Gallo於 "Cortigiani, vil razza dannata" 一曲, 愛女情切, 余認為屬上佳演出。
高空俯瞰, 場景小巧精緻, 雖不同La Scala之深廣, 亦別有一番風景。堂座觀眾許更能欣賞此confined setting之聲效。余處高座, 始終懷疑人聲未能全達乃為此confined setting所困, 然未能證實之。
余不取觀眾於每曲完結時鼓掌之行徑。返家翻數歌劇現場錄音一聽, 未聞每逢曲終皆需鼓掌; 余只知幕終或劇終, 燈亮謝幕方應鼓掌。此非流行音樂演唱會, 觀眾喜歡演出, 可待幕終或劇終致意。更可厭者, 一曲未終, 已急不及待鼓掌並喊 "Bravo!"。賣弄之心昭然若揭, 卻未細想此舉打斷整劇脈絡, 對樂團亦欠尊重。歌劇非只人聲, 音樂亦為一十分十分重要之元素, 當嚴肅欣賞。
亦甚難明, 理應投入於樂曲之際, 何解左右竟陸續傳來手袋拉鏈聲 / 膠袋聲 / 喝水聲 / 搔癢聲 / 竊竊私語聲, 真箇氣不打一處來。ZIP, ZAP, 竊竊; ZIP, ZAP, 竊竊; ZIP, ZAP, 竊竊, 此起彼落, 像煞黑膠唱片之 "炒豆聲", 哈哈, 不禁嘆句: Ahi! La donne! 可話說回來, 歌劇, "鬼佬大戲"也, 古時劇院, 有如大戲戲棚, 乃一消遣閒聚之所, 飲食有之, 傾談有之。念及此, 余自忖, 香港觀眾乃具古風, 哈哈。
若非小克萊伯自沉淵歸來, 重執指揮捧, 余今後當謝絕於香港之古典音樂演出。及後每當起購票之念, 當重閱此文而加三思。或若他日餘銀足而能包廂欣賞, 則無此顧慮矣。
於高座聆聽Duke (Valter Borin), 似隔重輕紗, 本懷疑 "廁身" 高座 (廁身者, 亦五百餘港元), 音色定必較差, 然比較Rigoletto (Lucio Gallo)演唱, 似乎乃Borin未盡情發揮; 後於第三幕易角, 想Borin是夜大概抱恙上陣。第三幕換上Francesco Demuro, 此君聲音清脆亮麗, 然就演繹Duke而言, 則金石有餘, 優柔寡斷不足, 吾寧選Borin。然余實不應苛求之, 吾耳早被畢約齡天籟之音(縱余素厭Duke之輕薄不專及撒謊劣行)寵壞, 圖比較二君, 未免過份。
Elena Mosuc演唱偶或迷失(尤其 "Gualtier Maldè; Caro nome")。觀整體演出, 非不能也, 乃缺乏信心也。此乃歌劇大忌, 因歌劇多非自然之音, 需非常信心以演繹。此外, 現場演出有別錄音, 在於現場演出不獨講求歌唱技巧, 亦需顧及情感表達。"Mio padre! – Dio! Mia Gilda!" 一段余愛之期待之, 然起句 "Mio padre!" 顯然未曾投入。Gilda與Duke之愛情, 與Rigoletto之親情, 似乎熱身不足, 可待更進一步。重點仍在 "自信" 二字。
然瑕不掩瑜, Gilda與Duke對唱("Giovanna, ho dei romorsi"), 餘音纏綿, 實動人心弦。及至第三幕 "Un dì, se ben rammentomi", 四人對唱, 和聲平衡悅耳之極。
Lucio Gallo於 "Cortigiani, vil razza dannata" 一曲, 愛女情切, 余認為屬上佳演出。
高空俯瞰, 場景小巧精緻, 雖不同La Scala之深廣, 亦別有一番風景。堂座觀眾許更能欣賞此confined setting之聲效。余處高座, 始終懷疑人聲未能全達乃為此confined setting所困, 然未能證實之。
余不取觀眾於每曲完結時鼓掌之行徑。返家翻數歌劇現場錄音一聽, 未聞每逢曲終皆需鼓掌; 余只知幕終或劇終, 燈亮謝幕方應鼓掌。此非流行音樂演唱會, 觀眾喜歡演出, 可待幕終或劇終致意。更可厭者, 一曲未終, 已急不及待鼓掌並喊 "Bravo!"。賣弄之心昭然若揭, 卻未細想此舉打斷整劇脈絡, 對樂團亦欠尊重。歌劇非只人聲, 音樂亦為一十分十分重要之元素, 當嚴肅欣賞。
亦甚難明, 理應投入於樂曲之際, 何解左右竟陸續傳來手袋拉鏈聲 / 膠袋聲 / 喝水聲 / 搔癢聲 / 竊竊私語聲, 真箇氣不打一處來。ZIP, ZAP, 竊竊; ZIP, ZAP, 竊竊; ZIP, ZAP, 竊竊, 此起彼落, 像煞黑膠唱片之 "炒豆聲", 哈哈, 不禁嘆句: Ahi! La donne! 可話說回來, 歌劇, "鬼佬大戲"也, 古時劇院, 有如大戲戲棚, 乃一消遣閒聚之所, 飲食有之, 傾談有之。念及此, 余自忖, 香港觀眾乃具古風, 哈哈。
若非小克萊伯自沉淵歸來, 重執指揮捧, 余今後當謝絕於香港之古典音樂演出。及後每當起購票之念, 當重閱此文而加三思。或若他日餘銀足而能包廂欣賞, 則無此顧慮矣。
5 留言:
一直很想嘗試這樣寫。試筆之作, 希望看官別見笑, 亦望看官看得明。
當然看得明。:)
如果你多看一些民初人寫的白話(也許蘇曼殊或李叔同等藝術型作者你會較有興趣),效果會更好。
倉海君, 十分謝謝! 請問李叔同是否弘一法師? 剛去了圖書館, 借到他們的書, 真好。
又借D二賣下廣告, 我地有賣過夕一大師書信集
糾正 : 弘一大師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