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自己如何才能寬恕回教徒,重獲平靜?
甘地叫他去收養一個回教的孤兒。
在寬恕與善行內,才有救贖。

寬恕的目的,不只是為別人拿走悔疚的枷鎖,也是為自己除下仇恨的枷鎖。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 (Elizabeth Kübler-Ross) 曾在《用心去活》(Life Lessons) 裏說過:
「我們最需要寬恕的常常是自己。我們必須寬恕自己做過或未能做到某些事,寬恕自己犯了錯或沒有學會某些道理。」
另一位作者,大衛.凱思樂 (David Kessler) 接著寫到:
「寬恕並不是一生只做一次的功課,而是要不斷去做的,那是靈性修養的功課,能讓你心靈平靜,不遠離愛,你唯一要努力的就是再次打開你的心門。」

卡勒德.胡賽尼 (Khaled Hosseini) 的《追風箏的孩子》,讓心如鉛一樣沉重,墜落到谷底。那份內疚、羞愧、以及將過錯埋藏心底的感覺,是如此真實,叫人透不過氣來。
書中講述的,是在阿富汗的兩個小孩。他們份屬主僕,卻情如兄弟,直到有一次僕人哈桑面對欺凌的時候,身為主人的阿米爾見死不救,懦弱地逃去。由於羞於再次面對哈桑,阿米爾竟陷害哈桑並把他趕走。阿米爾從此陷入無盡的自責之中。
然而,書中卻提出了出路。在阿米爾的長輩拉辛寫給他的信裏,有這麼一段 (p. 290-292;李繼宏譯本):
「你對自己太過苛刻…我希望你會意識到:沒有良心、沒有美德的人不會痛苦…
「你父親的深切自責帶來了善行…這些統統是他自我救贖的方式。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
「如果你可以的話,寬恕你父親。如果你願意的話,寬恕我。但,最重要的是,寬恕你自己。」
最後,阿米爾終於體會到:
「寬恕…並非隨著神靈顯身的玄妙而來,而是痛苦在經過一番收拾之後,終於打點完畢,在深夜悄然退去,催生了它。」(p. 348;李繼宏譯本)
或:「那時候的我一直認為是否寬恕,並不是隨著虛浮誇張的神蹟顯現而誕生,卻是隨著痛苦整理,收拾起行囊,在半夜悄悄溜走而萌生。」(p. 356;李靜宜譯本)

話說回來,我雖酷愛電影,但提名金像奬的五套電影,我當時竟一套都未看過,要之後想辦法補看。看來,不是我實在太忙,便是我的口味已經過時了。
1 留言:
Atonement講的是自我救贖的*不*可能?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