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致富的科幻稿匠

標籤: ,

倪匡字亦明,一個香港人絕不會感到陌生的名字,不知怎地,每次在電視見到或聽到他的聲音時,總覺得很惹笑,倘若要我簡單形容此人,我想「有趣」二字已能涵括了一切。

大概於二十年前,我開始看第一部衛斯理幻想小說《頭髮》,時至今日,我上班所携帶的揹袋裏仍有部倪匡的小說。說實在,倪生的文筆平平,但他卻憑曲折的故事橋段和天馬行空的意念,迷倒了不少讀者,甚至令人不惜把辛苦省下來的錢去買他的小說,叫人不得不讚歎的是,遠在太空人還未登陸月球時(今天仍有人懷疑登月是假的),他筆下已能構思出外星人與地球人通婚產子(《屍變》)、電梯不斷上升突破空間(《大廈》)、外星生物以腦電波形式誤投貓身(《老貓》)、人類進化成能以植物模式生存(《第二種人》)等匪夷所思的情節。作為小說家,他非常成功,因為他創作的故事淺白易懂兼富娛樂性,比起那些愛刻意賣弄寫作技巧(什麼意識流或標榜後現代解構主義的作家不知強多少倍。Virginia Woolf那部To the Lighthouse我就不知嘗試想去看多少遍仍未成功,因為它的文學價值遠凌駕於它的娛樂性。倪生的書也許有時令你覺得有點兒牽強及不合情理,但你仍會原諒他,因為曾幾何時在沉悶的課堂裏或長途的公車上,倪匡的小說替你打發了不少本令人呵欠連連的日子。

縱使啟發青年人思考絕非倪匡創作原意(他曾多番直認不諱寫作純粹是為了掙錢),但不容置疑的是,他的小說確實給剛進中學的孩子頗多思考空間。正當小學的課本及教育電視仍灌輸給學生外太空沒有水及氧氣故便不能有別的生物/生命等荒謬歪理時,他已向讀者推陳不同環境孕育不同生命體的概念。早前在網上見到一則有關天文科學的新聞,內容是以人造衛星/無人駕駛太空船看到的照片估計木星曾出現生命體,因為照片裏出現水源的痕跡,該「結論」是由一位美國太空天文學家歸納出來的,真想問問這位洋愽士﹕「君焉知外太空生命是要靠水而活?」也許別的星系的生命形式已擺脫了軀殼的局限而能以一組能量或記憶體的形態生存,那太空有否水源或空氣已不再是孕育生命的要決因素了。

無可否認,倪匡最早期的一些作品是圍繞着外星人企圖侵略地球這幼稚不堪的題材去發揮的(可笑的是95年荷李活 A級製作Independence Day仍以此作題材),但仍有不少題材新穎得叫人乍舌,如人類行為上漸趨暴戾乃因外星生物作崇(《盡頭》)、富商為逃避專橫的胖妻子而甘願躲進一枚牡蠣裏去(《貝殼》)、偉大科學家在覺悟人生刻板單調後繼而選擇自殺(《規律》)、描寫參予南京大屠殺的日軍如何畢生遭受良知責備而活在惶恐之中(《鬼子》,有點像《罪與罰》中的男主角在刺死那名放高利貸的猶太婦後時常驚恐為別人發現)等。但論佈局、論情節、論震憾性,我個人則首推那部原名叫《無名髮》的《頭髮》,內容描述穆罕默德、佛陀、耶穌及李耳/老子乃先後被耶穌的父親派遣地球去導化本為罪患吞噬的人類。這大胆假設一方面彰顯各宗教派系的殊途同歸(那為宗教歧見而起的爭端是最無謂),另一方面鞏固了上主為唯一真神的一神論,此書是於1978年癹表,遠早於倪領洗篤信基督。

倪匡不少科幻小說都是創作於三四十年前,但時間卻不曾令他的作品褪色,使人覺得他的概念陳舊過時,當中令人讀之再三依然叫人讚歎不已的是《玩具》和《盜墓》(個人立場)。前者講述未來世界由電腦統治而人類則淪為電腦的玩具,在電腦程式設定的環境下生活,一切活動逃不出電腦的控制與支配,這不是跟Matrix差不多嗎;後者以美國政府不惜千方百計毀滅外星人曾到地球的證據,力圖把全人類蒙在鼓裏為題材,這簡直與電視劇「X檔案」的中心思想不謀而合。

但不容置疑的是,倪匡後期的作品就頗叫人失望。自《鬼混》之後,他小說的內容有點像新瓶舊酒,有時甚至有點強詞奪理。什麼衛斯理有個自幼生活在苗疆的女兒、白素的母親抛夫棄子跟外星人跑到外太空去、温寶裕的女友藍絲原來是白素的表妹、衛斯理的女兒不知怎地當上了地獄使者云云,無不令讀者感到他已江郎才盡,如他本人所說「寫作配額已用完」。他現在退下來是最好也不過,否則就如一個曾艷絕銀壇但現已年老色衰滿面皺紋的老嫗,在臉上塗上厚厚的粉,妄圖扮演少女一樣,只會丟人現眼。儘管如此,倪匡依舊是香港文壇的傳奇。即使環顧中文寫作的創作歷史,鮮有人能以一枝筆為生,最高峯時期曾買下賽西湖的大單位及坐擁可觀的財富。

2 留言:

.bwd. 說...

左兄, 我也是衛斯理迷。直至"繼續探險", 之前每本衛斯理我想我起碼讀過88次。

我最喜歡的也是頭髮, 和尋夢。衛斯理系列令我長了課本外的知識, 並塑造了我的人格。

小時候我的閱書報告只寫二位作家: 衛斯理及白先勇。那時我十分想將這兩位作家推廣給其他同學, 可惜, 只靠閱書報告, 成效不大。

Connie Missipi ~ 密西比 說...

最喜歡無名髮、老猫、藍血人、尋夢這幾本。同意網主分析,倪匡豐富的幻想力和創作力,才是他成功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