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焦虑》:甩不掉的现代性焦虑

標籤:



亦舒當年在一部作品中大概說過這麽一句話:人一生的成功不是某一方面的成功,而是生活各方面的全面平衡。

她為廣大都市女性指明的生存法則,沒想到也恰是德波頓在這本書所要說的中心思想。德波頓言簡意賅地指出了現代人生存焦慮的幾大原因:渴求身份,勢利傾向,過度期望,精英崇拜等等。

多數人食裹腹、衣蔽體,可是卻有更多的人感到不快樂。Why?除了物質上的成功,我們還要性愛成功、感情成功、事業成功、交際成功……

每日忙忙碌碌、四處奔波並不僅僅是為了吃一口飯、穿一件衣,快馬加鞭是為了不要落於人後。許多心理良師曾經指導我們:要寬廣心胸,不要去攀比,不要太過功利。生存在現代社會,要不去攀比、不功利幾乎不可能。你的心可以對比爾·蓋茨的財富沒有絲毫的微漾,但是你卻沒法在聽到隔壁那個開五金雜貨鋪的王二居然有百萬存款而保持心如止水,沒法在得知辦公室裏高矮不吭聲的老趙居然升官進爵、薪俸高漲的消息後波瀾不驚。

身邊人的狀況是對個人狀況的映射,一群原本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忽然都不如自己了,也許你會沾沾自喜於自己是這個時代的領跑者之一。倘若猛然間發現他們都爬在你上頭了,也會立刻誠惶誠恐。貧窮是相對的,沒有一條絕對客觀的標尺衡量得出只有衣不蔽體、食不裹腹才是貧窮。

“貧窮本身就是一種痛苦,而在精英崇拜的社會裏,貧窮更是一種恥辱。”

貧窮,不再代表你有良好的品德,也不能因此讓別人認為你出身貧寒,而給予你更多的憐憫。相反,貧窮意味著在這個充滿機會的社會中你是懶惰的,懶惰到任何機會都放棄掉,以至於讓自己如此窮困潦倒。

現代社會灌輸給我們的一個觀念是:平等。人人生而平等,這個觀念深入人心,它賦予了人類以生活的希望,不管你出身貴族還是庶民,身份都是平等的。當資本主義社會日漸壯大,這樣的觀念伴隨著社會體制和生產的進步而來,它帶給人類全新的理想,每個人都深信自己有足夠的實力去實現自己的任何理想。商業社會恰好又提供給我們公平的機會,不管你是來自什麽家庭,只要你有能力,你就可以取得你所想要的。

因此,害怕貧窮就是害怕被指責為懶惰、愚蠢。財富被人們所重視,是因為這種集聚財富的能力能夠證明一個人所擁有的一些基本品質,如創造力、勇氣、智力和毅力。因此,經濟上的成功或者失敗直接關系到人們對其尊嚴的看法。

雖然伊壁鳩魯認為人類所需要的僅僅是簡單的飲食和住宿等必需條件,但是亞當·斯密卻在《國富論》中冷靜地重申了這樣的觀點。現代社會的“必需”不再是簡單的飲食和住宿,物質產品已經脫離了僅僅是滿足人類生存需要的層面而帶來了非器物性的意義,它們指涉著物質的擁有者的能力、技術、毅力和勇氣,這些是人獲得尊重的必要條件,這也正是人們所需要的尊嚴得以成立的基礎。

現代身份理想認為“體面”與財富直接相關,而“不體面”與貧苦直接相關。這種觀念鼓勵人們努力做得更加出類拔萃之外,也將人們的視域變得狹窄和偏頗。它會使社會達爾文主義更加廣泛地流行,而忽略掉現代社會中存在的制度問題。

德波頓在書的後半部分指出了幾大解決方法:哲學、藝術、政治、基督教和波西米亞。至於波西米亞,他是希望我們能從波西米亞人身上學到那種更多關註精神世界而不是物質生活的優良品質。

我不懷疑會有人鉆研其中一個領域,並且從中獲得滿足和自信。但是多數的人恐怕難以做到。對於一個經濟收入有限的人來說,他何以獲得有效的指導和幫助去接觸、領悟那些哲學思想的精深奧秘?何以有足夠的時間和金錢出入展覽會、音樂會呢?

作者: 黎薇伊
原載: Adxonist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