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manisation

標籤:

上文談到語言,在留言中談到一些語言的Romanisation。讓我想到自己不懂日語、泰語、印地語等不是用拉丁字母的語言文字,每次我要quote這類語詞必須羅馬拼音。我也盡量不quote日文歌詞,因為必須假名與漢字、羅馬拼音和中譯三者並陳。當然也有會日文的朋友會熱誠地告訴我一個詞假名、漢字和羅馬拼音怎麼說。

我沒有特別研究羅馬拼音,可是總覺得不同的羅馬拼音法的除了語言學的考慮,很多時還是政治的角力。比方國語(普通話)有Wade-Giles拼音、內地的漢語拼音和台灣的通用拼音;韓文有McCune-Reichauser式(北韓仍沿用)和近年南韓當局在2002年公佈的新拼音法;日文用平文(Hepburn)式和日本式羅馬字(Romaji)。當然這些差別還是語言學所謂音位轉錄還是標音轉錄的問題,只是不同的當局怎麼取捨而已。

談談取捨問題吧,我的原則就是約定俗成。國語(普通話)我習慣用漢語拼音,雖然一些歷史性(historical)的人地名我會用Wade-Giles,例如Peking, Chungking等。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歡漢語拼音的q, x, zh之類。通用拼音改成了ci, si和jh,但不自然,讓人看不慣。雖然通用拼音的ci或漢語拼音c的近似印尼語的c(發類似ch或ts音)。可是c在英語是發k或s音的,所以「曹操」我寧願拼Tsao Tsao而不是Cao Cao。曹雪芹拼Tsao Hsueh-chin不是Cao Xueqin符合了我的historical原則。通用拼音有一點我欣賞的是設立了-ih表達「空韻」(就是漢語拼音中的zh, ch, sh, r, z, c, s後面那個韻母),不過有些拼法較繁複又因意識形態問題我只在某些台灣地名使用。

日文的平文(Hepburn)式和日本式最明顯的差別是Ta, Chi, Tsu, Te, To那行的Tsu和Chi。嚴格上他們分屬不同的聲母,可是在五十音圖偏偏排在同一行。日本式要用Ti和Tu以求整齊同屬t行,但按實際讀音我寧取平文(Hepburn)式。

韓文我採取南韓當局的新拼音法,如道士兄所言母音有八種性質和長短變化。所以新拼音法用"e"表達這種差別。比如平壤是Pyeongyang(M-R式是Pyongyang,加e好像是長音,待查),首爾是Seoul(原則上M-R式是Soul,但一般拼成Seoul。大部分操英語的人都把Seoul念成英語的Soul,但實際讀音是SEO-ul,兩個音節,"Seo"近似粵語的「梳」)。不過一般人的批評是如果不了解或不會韓文,根本單看拼法不會立刻意會到什麼長音短音的分別。

泰國語沒有公認的Romanisation,所以"Sawaddee Kraab"(你好,男性用)大部份人是拼Sawasdee Krup的,雖然"s"根本不發音。道士談到聲調問題,但本人用Romanisation只求別人知道一些外語怎麼說法,但聲調的問題也不是我可以處理和必要處理的了。最後談自己一個別名的Romanisation:「小P」我曾考慮過該用Siu P, Siao P, Hsiao P還是Xiao P,結果因為這個稱號是源自小丁(Siuding)結果用了Siu P。但結果還是使用乏人,再加上有朋友表示不喜歡小P這個稱號"Siu P"只得束之高閣,「小P」的使用範圍也只能劃定在幾位朋友之間。

延伸閱讀:
維基百科關於Romanisation的中文條目

回應Zeke:我知道希伯來文的確有很多附加符號,但因我不懂,不在討論之列。

1 留言:

Zeke 說...

古希伯來文有著類似的問題,由於語言本身的輔音和母音的關係異常不穩定,就算劃一用羅馬拼音也經常出現一字多拼音的情況,這樣在古希伯來文和羅馬拼音兩者互換時就顯得難題重重,總要花大量時間去翻查不同學者就單一字彙較常用的拼音法,非常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