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明報副刊,18/5/2008
5月12日,佛誕日,衍空法師身在會展大禮堂,聯同其他長老和法師,為三千信眾舉行皈依儀式。午後,他收到由電訊商發出的即時新聞短訊,說四川剛發生7.8級大地震。「當時就想到這次大件事了,但只停留在認知的層面,談不上什麼情緒。」
當夜回家,看電視新聞,看見災場的畫面:「很震撼,影像實在太有感染力了,我生出了很強烈的情緒反應。」跟唐山大地震那次比較呢?「那時我在美國念書,過了很久才知道,也沒機會看到什麼畫面,沒有很大的感覺。」
傳播科技發展到今天,已經模糊了我們對空間和時間的概念——災場似遠還近,既在四川,亦在每家每戶的起居間;衛星傳送的片段,即使不是實時,幾近沒有時差。我們幾乎是實時實地看見災難在眼前展現,分別是我們倖免於身體的痛苦,但在自己的安樂窩裏看覑別人受苦,卻是百般感受在心頭。
一個出家十八年、經常打坐禪修的法師都無法平靜,這場地震,釋放的不僅是地心的能量,也是凡人對無常生命的恐懼、感嘆、哀慟,甚至質疑。
如實
每逢天災,一定有人問,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為什麼會發生在這個地方?是因果業報嗎?還是「天譴」?大家在同一幢樓房,為什麼甲能脫險而乙不能? 是因為甲更有福報嗎?
「佛陀說,要如實看事情。如實看地震,是地殼變動的結果,地震發生在人口稠密的地方,傷亡慘重,是客觀可知的事實。有人說,為何中國特別多災難?如實去看,美國、日本、印尼,最近的緬甸——客觀來說,天災是一定會發生的。世間固然有種種美麗的物事,藍天碧海綠樹,卻也有絕不美好的天災人禍,這是一個整體,不由人只挑甜的,苦的不要。」
衍空法師給我說了一個出自《雜阿含經》第977經的故事。當時佛陀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某日,一位名為尸婆的外道來訪,提到一個說法:「若人有所知覺,彼一切本所作因;修諸苦行,令過去業盡,更不新業。」尸婆的意思是,人今天的所知所覺,全都是往昔種下的因而結的果,如果不想再有苦果,索性什麼都不做,可以嗎?
對這個建議,佛陀的回應很不客氣,說這是「不審、不數,愚癡、不善、不辯」。
「佛陀說,這樣的說法,不清不楚,只說一不說二,是愚癡的胡說。試想想,一個人得病,可能因風寒而起,可能是自己害自己,可能有人害他,也可能純因時節變化而起。世間真實,非為虛妄。如果說一切所知所覺都出於自己種的因,而不看世間真實事,只隨自己的偏見,那就是虛妄了。
很多人會問災難背後有什麼因果業報?『業』有造作和行為的意思,我們經過思慮而蓄意去做的行為,會引生一股與行為相應的潛在力量,就是業力。業力的運作非常細微和複雜,不是『以眼還眼』那麼簡單的。業力無形相,但存在於宇宙和生命之中,影響事物的運作。有了業力,自然會招感與所作業相應的苦樂果報,也就是業報。眾生所作自然有其業力,但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法度,事情發生,跟業力有關,亦可無關,不能把一切歸究到業報。」
觀點
說到如實,前線記者不畏險阻深入災場,為的也是如實報道。這幾天邊看電視邊掉眼淚的人很多,包括我。
「法師,我覺得很矛盾,一方面很感激記者帶來的資訊,但看見別人受苦,自己不但幫不上忙,還有侵犯他人最私密感受的內疚感。」
「沒辦法,現代媒體已經發展到這個地步,也是客觀事實。不過,事本身是客觀的,人卻可以有主觀的看法。同一株花,有人看它,覺得做花很有意思,開得這樣美麗,點綴人生,有人卻想,做花真沒意思,開了又謝了。其實花的天職是什麼?就是吸收養分,開花,傳遞種子,花開花落,是客觀的存在,不因你的想法而轉移,你卻可以選擇看事物的方法。」
面對天災,可以有什麼看法?
「首先要反思。人的生命和存在確是充滿不可測的變化,災難提醒我們人生無常,要學會放下,更要珍惜,對人要多點關心。生命是難得的,也很脆弱,但生命也可以成長,可以學習,我們要把握這個因緣,反思生命的本質,人生有幸有不幸,在幸福中要珍惜,在不幸中要提醒自己,為未來創造更好的因緣,不要為眼前的苦而抑鬱下去。
很多人問,我可以為災民做什麼?坦白說,除了捐點錢,關懷他們,可能真的做不了什麼實事。但要幫,也不是這一時三刻的事,災後有很多工作,修路建屋建學校,到時會需要更多不同能力的人,這是更長期的事。
我們要承認,人人都有情緒,在這些關節,種種複雜的情緒難以排解。我們不要『浪費』這些情緒,要將這些悲憤或感動的心情,轉化成決心,令自己有方向有力量,留待日後發揮,變成實質行動。」
平衡
衍空法師每天上網讀報看電視,除了看本地的無铫和亞視,也看CNN。
「影像代表了鏡頭後某一個人對某一件事的角度,只是事實的其中一部分而已,所以我會多看不同的媒體,多幾個角度思考。當然那是很艱難的工作,前兩天特首不也肯定了香港記者嗎?我的期望是報道要平衡,人生在世,有苦有樂,就算在災難之中,也會有激勵人心的好畫面,這些故事提醒我們,在痛苦無常之中,人性的美善,讓人間更溫暖。」
跟法師聊了半天,稍感寬慰,倒是好奇,他如何排解自己強烈的情緒?
「人生有兩種苦。一種是不論賢愚好醜都無法避免的苦,譬如生老病死,天災人禍。另一種苦是主觀的,由第一種苦衍生出種種諸如嫉妒和悲觀的負面情緒,這種苦不是必然的,不必沉浸其中,反而應該發心,慈悲喜捨,活好當下。關心仍在痛苦和危難的人是應該的,但更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崗位,由關心身邊人開始。」
什麼人問?衍空法師
出身富裕人家,過慣華衣美食的生活,因緣際會,接觸佛法,為了追尋更有意義的人生,1990年與妻同時出家。近年積極參與佛學教育,除協助成立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亦埋首發展佛學和通識教育的教材。
什麼人答?朱順慈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
文﹕朱順慈
旁觀痛苦 活好當下(轉載)
標籤:
轉載文章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1 留言:
的確,我們浪費了許多。謝謝倉海君轉貼,也感謝撰文的朱順慈,還有衍空法師。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