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淺淺談《三國之見龍卸甲》

標籤:

前言

入場看《三國之見龍卸甲》之前已經有預感這不一定是部很好看的電影,不少影後感甚至對這片失望,以至認為觀眾熟讀三國的話會更加感到不知所謂。然而有關三國的電影近年其實不多,加上也希望看看其他影評所說的批評究竟其來何自,令我也買了票入場。

正文

《三國之見龍卸甲》的最大缺點,其實不在改變歷史事實,也不在「把趙雲描寫得不夠無敵」,而在於故事的浮薄。電影的敍事技巧不夠圓熟,人物性格毫不起眼,各種象徵、喻象浮光掠影,只靠台詞和場景左遮右補地瞞飾過去,令各種人物關係、恩怨、性格,全部交代得沒頭沒腦,這是編劇、導演、剪接都不能推卸的責任。

電影開宗明義說這是部趙子龍的故事,以三場戰役:首戰、鳳鳴山一(即百萬軍中藏阿斗)、鳳鳴山二這三場戰役濃縮了趙雲的一生。然而這三場戰役在電影裡卻全然沒有承上啟下的連貫性,彷彿是三段各不相干的故事放在一起,就像一套電影三個鬼故的「陰陽路」系列!

首戰的安排本來不錯,寫趙雲和羅平安相遇,趙雲的一些性格長處在這首戰中都表露了出來。例如趙雲刻意讓羅平安領了「斬殺敵人先鋒」的功,便可見他的謙遜,同時這場戲也顯露了他超群的武藝。按說這一段已經出現了諸葛亮,時序應在公元207到208年上下,而「羅平安」向趙雲表示從軍已有五年,那少說也應該二十出頭了。總的來說,這首戰的安排其實不差。

接下來第二場的故事發生在鳳鳴山,其實是指歷史上當陽長阪的一戰,就是為人稱頌的「百萬軍中藏阿斗」一戰。然而這一戰卻寫得單調薄弱,缺乏層次和質感。故事由趙雲翹首盼望誼兄羅平安歸來開始,羅平安與夫人的車馬失散了令趙雲自告奮勇去尋回夫人,當中加插了與關羽張飛的打鬥場面,其實純為了官能刺激。與張飛一戰也許無可避免,但關羽既為勸架又何必打上一份?如果說想表達關羽惜重趙雲又似乎在打鬥中看不出來,而且這樣也無需劉備最後出手勸阻了。

這段軍中廝殺的場面可謂相當單調、混亂,而且欠缺章法。似乎只是一陣橫衝直撞,挺槍廝殺,配上幾個近鏡看著廝殺吶喊的面容,漫起滿天血花便似是交了差一樣。曹操的出場更加是完全沒頭沒腦,在山上觀戰也自罷了,無端號令要生擒趙雲便令人感到有些突兀。且看《三國演義》的描述:

「卻說曹操在景山頂上,望見一將,所到之處,威不可當,急問左右是誰。曹洪飛馬下山大叫曰:「軍中戰將可留姓名!」雲應聲曰:「吾乃常山趙子龍也!」曹洪回報曹操。操曰:「真虎將也!吾當生致之。」遂令飛馬傳報各處:「如趙雲到,不許放冷箭,只要捉活的。」因此趙雲得脫此難。此亦阿斗之福所致也。」

電影中雖然也有類似的交待,但是趙雲的勇武鋪排不足,曹操的反應也顯得生硬突然。這也罷了,曹操教導當時仍是小孩的曹嬰才最令人反眼。叫孫兒好好看著戰爭場面準備將來指揮軍隊也罷了(叫個小女孩準備打仗始終太匪夷所思,姑且當是藝術創造吧),無端彈來他那名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史實中為「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加上「天下」二字,既顯曹操野心之大胃口之闊,也顯其奸雄本色,權謀性格),實在令人反肚兼突眼,完全不知所云到極。在戰場上行軍打仗,誰負了誰啊?「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說話,應該是出在曹操即使做了壞事,但為了達到他的目的而不惜一切做那件事才會說出口吧,例如他屠殺呂伯奢一家,又或者如他伐袁術時殺倉官一事,方可稱得上這句名言吧。

三國演義第十七回:袁公路大起七軍 曹孟德會合三將

管糧官任峻,部下倉官王垕,入稟操曰:「兵多糧少,當如之何?」操曰:「可將小斛散之,權且救一時之急。」垕曰:「兵士倘怨,如何?」操曰:「吾自有策。」   

垕依命,以小斛分散:操暗使人各寨探聽,無不嗟怨,皆言丞相欺眾。操乃密召王垕入曰:「吾欲問汝借一物,以壓眾心,汝必勿吝。」垕曰:「承相欲用何物?」操曰:「欲借汝頭以示眾耳。」垕大驚曰:「其實無罪。」操曰:「吾亦知汝無罪;但不殺汝,軍心變矣。汝死後,汝妻子吾自養之,汝勿慮也。」垕再欲言時,操早呼刀斧手推出門外,一刀斬訖,懸頭高竿,出榜曉示曰:「王垕故行小斛,盜竊官糧,謹按軍法。」於是眾怨始解。

這段新造的長阪坡,戰鬥場面只覺得一片血肉橫飛,缺乏層次亦缺乏條理,躍馬脫險到與曹操相持時帶不出那種識英雄重英雄的氣慨,整場戰役只覺得水過無痕,缺乏鋪排。

然後無端加插趙雲回鄉的情節,想是希望在武打以外加插一些文戲。但是這場戲來得突兀之至,基本上只是趙雲一人忽然離開故事主線安插一段小插曲一樣。做皮影戲的女孩跟趙雲的一段情更是有如天外飛來,完全叫人一頭霧水,不知所云。本來走馬燈的象徵安排不錯,那種「走得無論多遠最後還是回來」的主旨可以發揮得更好,但是突然殺出這麼一個女孩子出來,感覺只像是趙雲搞一夜情,而全然無法觸動觀眾的心靈。

接下來由羅平安道出趙雲扶搖直上,只用剪影交代他的成就,全然看不到他的努力。時光荏冉,鏡頭轉到諸葛亮準備北伐的場面。這一段諸葛亮和趙雲的對話倒是有意思得緊,諸葛亮暗地跟趙雲說悄悄話道,還北伐作甚,讓回憶好好的留個結尾不就好了?這裡倒為趙雲後來想帶出的「為誰而戰」起了個不錯的頭。反正名成利就了,還要衝鋒陷陣作甚?「咬老本」回味一下,恃老賣老一下指點後輩,不也很好嗎?

趙雲出征遇上魏國的先鋒韓德父子,交代韓德數子死於馬前的單挑場面處理得有點混亂,幾個眨眼數子便不明不白地死在趙雲槍下了。這也顯出導演處理戰爭場面流於蒼白,沒有將比試場面分得更仔細更有層次。

由此引出了Maggie Q飾演的曹嬰和趙雲對戰的正場戲來。可惜這段高潮也是處理得欠缺章法。姑且不論曹嬰為甚麼會無厘頭地拿起琵琶彈(權當作是藝術創造罷了!),單是她無端認韓德作義父一幕,已經令人感到極為奇怪,極度缺乏前因後果去說服觀眾,只用一堆空白的台詞想要蒙混過關,為後面曹嬰殺死韓德做「伏筆」,但這種缺乏前因後理的「伏筆」只令人感到可笑,因為從一開始便不見得曹嬰拜韓德為義父有甚麼權謀在內,從一開始便只覺得荒唐可笑。

這場戰役以幾個來往作推展,但是剪接上卻不見得緊湊凌厲,反而令人奇怪戰爭怎麼打得這麼悠閒舒緩。導演本來想借助關張二軍之潰、趙雲還刀等來為戰爭營造謀略的來往和氣氛的張馳,卻只令人感到節奏放慢了而沒有緊張的臨場感。唯一較可觀的只是趙雲和曹嬰單挑的一幕,也不過是流於觀能刺激的層次罷了。

鄧芝本來是個可以發揮的角色,他給人的感覺一向是個文官、外交家,但正史上的他其實也是個將軍。但最後一幕他和另外三人殺出重圍,出發前向趙雲訣別一幕,又是叫人覺得那種凝重毫沒來由,因為觀眾根本不知道鄧芝四子和趙雲的交情如何深,為何深,那這一幕「兄弟永訣」自然完全無法打動觀眾了,我們甚至不知道其餘三人姓甚名誰!

因此到最後趙雲和羅平安的告白,對主題的探討便只能靠對白來支持了。影片甚至無法說服觀眾為甚麼要讓趙雲的成名戰和最終一戰都得放在這虛構的鳳鳴山上。故事最後以羅平安的說白道出,留下一個趙雲結局的懸念。羅平安入伍的時間當在202年上下,當他那年十五歲,到了280年三國歸晉時便應該已經九十三歲了。

我總思疑這套影片為了更「緊湊」而剪去不少部分,尋找網上的資料似乎原本還有「定軍山之戰」一役。這套影片其實並不缺少「主題」,但主題只透過各不相干的象徵物件、人物和對話來試圖帶出來,可惜各方面都無法互相關聯起來組成一幅完整的圖畫,令所有的訊息都流於蒼白無力。

反而所謂改寫歷史,我倒認為問題不大。原本三國故事在千多二千年的流傳過程中便經歷極多增添改造,人物的性格也有不少變化。正史中劉關張從未正式結拜,關羽的青龍刀、張飛的蛇矛都不是三國時代的兵器,(青龍刀應是宋代發明出來的兵器,也不是用來在戰場上砍殺,而是用來練臂力為主的)諸葛亮沒有用空城計退司馬懿(當時司馬懿不在那邊),過五關斬六將也是地理上不可能的。人物的性格也經過各種戲劇、小說,《三國志平話》、《三國演義》的改造而與史實相去甚遠了。所以其實虛構故事根本沒有甚麼問題。如果說青少年看了後會誤解歷史,那責任似乎是出在那些毫無求知欲的青少年身上吧?

但問題是,既然用得了歷史人物,如果百分百脫離歷史世界,百分百「顛覆改寫」,那是否還需要借用那個歷史人物?自行創作不就更方便了嗎?

《三國之見龍卸甲》原本可以做得更好,例如那位跟趙雲談情的鄉間小姑娘,便其實有更多發揮的空間。諸葛亮的心計、為何要將趙雲作誘餌,其實可作更多發揮。至於羅平安,與其只讓他在每場戰役出場時驚鴻一瞥,為甚麼不開一條故事線讓他同步進行,與趙雲有更多實際上的對比呢?如今只以台詞遮遮掩掩,終究蓋不住影片的蒼白、無力、荒謬。

原文:http://www.xanga.com/hystericireul/653313963/item.html

2 留言:

Water Moon 說...

還未看啊,據說不如我想像中差。唉,劇本是很重要的...

匿名 說...

拜託~
如果都照歷史的劇情來演的話
豈不是太無聊~結局大家都早知道了
你超級"俗"耶!
你該不會是一位大陸仔吧?....無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