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對話錄」的主題是「語言」及「對話」本身。
《飛天小女警》第六十八集《Mo' Linguish》,編劇是Amy Keating Rogers。魔人啾啾是受化學物質影響而導致基因突變的猴子,此外他擁有西洋人模仿東洋人說洋話時的口音。
吉浦康裕於零二年製作的《水のコトバ》〔水之語〕。其後他以一年時間獨力完成《ペイル・コクーン》〔Pale Cocoon、蒼白的繭〕,描繪喪失族群生命力後的人類如何看待歷史。目前在日本上映的《イヴの時間》〔夏娃的時間〕是《水のコトバ》之延伸,旨在探討「人物」間能否對等互動的問題。
4 留言:
什麼叫做自己的話?我們是誰?─《水之語》補完
垃圾留言是我刪的,我不喜歡人侮辱我的朋友,不喜歡的就不要再來這裡,沒有槍指着你的頭。
這個水之語, 音樂感很強, 很好聽。鏡頭, 人物的對話, 很有節奏。很喜歡, 謝過了。
這個片裡的情境, 所指出的問題, 正是我認為的人的惡夢。
那些此起彼落的對話。我們好像總是被聲音包圍著 (很可怕, 看著這個片就有這感覺)。但真正的對話/交流, 又有多少? 大部份, 都只是在自說自話。或"複述別人的話"。
"我從朋友的朋友那兒聽來", 這是很有趣的事。語言, 不同文字的, 是那"即時性"。書本印好了, 可能在一百幾十年後才被人翻開, 內裡的訊息才得以傳遞。說話, 訊息的傳遞, 就在那一秒。
我們一直相信, 聲音是物理現象, 聲波在空氣中振動過便消失。若聲音是裝載訊息的工具, 那訊息自然也隨著聲波而消失(這是為何我們千方百計想記錄聲音, 用書本/CD/etc.) 但"我從朋友的朋友那兒聽來", 這就破了上述的即時性。只要我們一直做著"我從朋友的朋友那兒聽來"這行為, 訊息便可不滅。
是這樣嗎? 在不同的時空傳遞著同一個訊息, 訊息還是一樣的訊息嗎? 訊息(或傳遞訊息)的意義還是一樣嗎?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 當我複述從別人那兒聽來的事時, 到底我是在說別人的想法, 還是在說自己的想法? 影印本, 到底, 和原本一樣不一樣?
文字模糊, 看不清楚, 不代表訊息未能有效傳遞; 相反, 每隻字看得清清楚楚, 也不代表訊息就能有效傳遞。
音樂也是語言, 若果, 語言的定義是傳遞訊息的工具, 很多時, 音樂在這方面的功能, 比文字有效多了。
就算是"沉默", 也是另一角度的語言。尤其在對話中。
男主角最後一句話, 是tchüss吧。日本人好像對德國蠻有興趣的。好些日本漫畫都有德國/德文的元素。我知道有個漫畫人物, 人物設定是出色的孩子, 最擅長的就是德文和希臘文。
漫畫其實不只是消遣, 你願意看, 其實可以看出很多道理來, 而且, 也有助理解一個國家/社會。
"水泡與話語齊飛的水之語閣樓才會成為沒用男的救贖之地。投入此起彼落的對話當中,沒用男這才明白許許多多零星的話語,是怎麼樣在他身上造成影響。而他信之不疑的「自己」的感覺,原來可以是這麼五花八門的大雜燴。若非如此,我們要如何解釋沒用男在回來之後態度驟變,說這是「沒什麼大不了的事」呢?"
語言, 不同呼吸, 進食, 是經學習得來的。而語言影響思想, 思想又影響語言, 故我們的思想及由此而來的尋找/定義自我, 都離不開別人的影響。
或說, 我們以為是"自己的想法", "自己的思想", 其實未必完全是"100%自己"的, 因為我們"學習"到"這樣去表達自己", 其實中間可能已經過"別人"的"思考"。
話說回來, 所謂的"自我", 對很多人來說, 只是"別人"的對立面。不過我認為這想法無助自己的成長。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