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禱文之迷

標籤: ,

Lehem Panim?
(「神在之餅」可能的原貌。Left: Asherah / Right: Woman of Willendorf )


(續與倉海君討論)不少古猶太聖殿中的傳統因著約西亞王申命記宗教改革並巴比倫攻陷聖殿而失傳了,以致公元前 515 年重興建的猶太教第二聖殿至聖所落得空無一物(《猶太法典》 Yoma 5.2),祭司權柄名存實亡的第二聖殿猶太教被視為流徙曠野之延續,神的子民自此一直沒有回歸。然而,這些第一聖殿之傳統卻暗地裡經厄賽派(以諾派猶太教,《死海古卷》持主)保存並傳授予他們的嫡系支派 — 基督教。早期基督教(並靈知派)的聖儀及信仰不少反映著第一聖殿之古猶太傳統,這亦是基督教與拉比猶太教正教爭霸戰時手上的一大皇牌,以此為真正的聖殿祭司權柄的繼承者。

在第一聖殿時代有一刻心禮儀 — 贖罪禮 (Kippur),源於在《創世記》14 章至高者麥基洗德為阿伯拉罕舉酒和餅傳說,贖罪禮為大祭司在贖罪日進入至聖所中將麵餅祝聖成最神聖之物《利未記》24:5-9,使神性降至其中,此餅稱為「神在之餅」 (Lehem Panim) ,吃下此餅之人就是與「神在」(舍姬娜,Shekinah,猶太獨一神中的女性神格)結合,亦即「聖婚」,以此為眾生贖罪並修復天地鴻溝。在正典各福音書中均有記載耶穌與法利賽人爭辯安息日事宜:

「有一個安息日,耶穌從麥地經過。他的門徒掐了麥穗,用手搓著吃。有幾個法利賽人說:『你們為甚麼作安息日不可作的事呢?』耶穌對他們說:『經上記著大衛和跟從他的人飢餓之時所作的事,連這個你們也沒有念過麼?他怎麼進了神的殿,拿陳設餅吃,又給跟從的人吃。這餅除了祭司以外,別人都不可吃。』」

這裡表明了耶穌相當熟悉大衛時代「神在之餅」傳統 。在一抄本中補充了此經文:

「同日耶穌見一人在安息日工作,祂對那人說:『倘若你知道你為何而作,你就是蒙福的;倘若你不知道,你就是蒙咒詛且成了違反律法者。』」

耶穌在此暗示了人們並非可以隨意不遵守安息日而是須要理解其背後意義為先 — 領受「神在之餅」,眾生為天地聖婚之喜狂歡而不用作工之日子。

舊約學學會 (Society of Old Testament Study) 主席 Margaret Barker 在其作品《大祭司》中提出了《馬太福音》6 章的主禱文乃是第一聖殿大祭司作贖罪禮之咒文,成了逾越節晚餐(按 Margaret Barker 解釋那該是第一聖殿贖罪日而非泛指的逾越節)及教會聖餐禮的典範。主禱文大意如下:

「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 — 大祭司宣告四字神名 Y-H-V-H 之傳統;

「願你的國降臨」 — 舍姬娜(她的別名為「國度」 (Malchut) )降到至聖所中,逾越節晚餐成就了以諾派猶太教《死海古卷》中《禧年書》麥基洗德降臨的預言,以後的每一次聖餐亦就是「主再來」 (Parousia) 之意;

「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 贖罪祭中的天地合一重修舊好;

「我們日用的飲食(餅),今日賜給我們」 — 和合本的「日用的飲食」是亂來的,希臘文為 Epiousion Dov 「『日用』的餅」(在此倉海君有話要說),那就是吃下「神在之餅」之時。第二世紀基督教神學家 Origen 指出《馬太福音》最早原文為希伯來文的《希伯來福音》,在《希伯來福音》Epiousion 一字為希伯來文的 Mahar,意為「明天」,此「明天的餅」則見應許之贖罪禮重臨之意,在《耶利米書》7:18 和 44:19 有述以餅與「天國之后」 (Melekheth ha Shamayim) 舍姬娜合一 ;倉海君提及到另有抄本作「膏油餅」,膏油源自生命樹,像徵著神的女性屬性「智慧」(Chochma) ,眾人靠著此膏油受膏而成聖(「基督」一字之源), Ben Sira 就曾說「智慧」乃是大祭司的原型,膏油同樣是至聖所之聖物並失傳於約西亞王申命記宗教改革之後,按《光輝之書》所述,當膏油與燭臺再結合(「麥基洗德」的希伯來值正等同與「燭臺」),那就是聖靈所在;

「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 靠著與神性結合從而得著赦免別人的罪之權柄;

「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 — 此兇惡為「神的兒子」(《創世記》 6:2 )惡者 Azazel 在世的國度,贖罪祭中兩羊中的一羊就是獻給 Azazel(《利未記》16:8)。

「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門」 — 希臘文之「你」 (Sou) 、「國度」 (Basileia) 、「權柄」(Dunamis) 、「榮耀」 (Doxa) 、「永遠」 (Aionas) 和「阿門」(Amen) 轉成希伯來文就是 Ateh, Malkuth, Ve Geburah, Ve Gedulah, Le Olam, Amen,為生命樹流溢輪在身體上的十字方位,在西方秘學中用作「卡巴拉十字」之召喚術。

「神在之餅」乃是按嚴謹的宗教程序而作出特定形狀,在《耶利米書》獻給「天國之后」的餅為 Kavanim,有「小形像」之意,奇妙地 Kavanim 的單數 Kavanah 則是猶太秘學的重點教導,常被解作持律及禱告時的「專注」、「集中」、「委身」和「動機」,然而它包含著這一切,更是超越這一切,「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中的「定」就很貼切 Kavanah 的原意。就是說,吃下「神在之餅」即為靠著一心不亂之境從而清心見神。這樣以主禱文禱告達至對神對己無瑕的誠實,那亦就是吃下了「神在之餅」。天主教堅持祝聖後的餅和酒實體地轉變成耶穌的身體和血之說(變質說,transsubstantiatio)與贖罪禮中「神在之餅」為神聖實體之說相當吻合,此說極有可能是自遠古贖罪禮並逾越節晚餐對餅的原來神秘詮釋保存過來。

相關:永遠的大祭司耶穌麥基洗德




**誠徵啟示** 本來打算出版一本以詮釋《猶太福音》及《抹大拉福音》等幾本典外經的學術性 / 靈修性中文書籍(已譯好)。然而最近看到《厄賽派平安福音》譯者 Edmund Bordeaux Szekely 的序文,當中說到他原本寫了一篇高度學術性的譯文卻被編輯打回頭去,且對他說到:「你該加點創意去修飾寫出一篇人們會有興趣看的故事!」...... 我從中得到啟發,一不做而不休,因此我決定要去完成一本綜合所有零碎的典外經段落而拼湊出一個「完整的靈知耶穌故事」,已重組結構大至如下:

基督在天上未道成肉身之事 ---> 十二齡基督與耶穌合而為一 ---> 不為正典記載之在世言行 ---> 有關與抹大拉瑪利亞愛的故事 ---> 迷之少年拉撒路,又名約翰 ---> 猶大計劃 ---> 基督不在十架上的釘十架 ---> 復活後十一年間的啟示

這些都不是虛構的,故事中每一字句均出自典外經之中,且逐一經過探究並加上詮釋。現誠徵有志者將寫成的中文譯文修整成流暢的故事(最重要的是不怕被千夫所指 ... )有興趣的話請 和我連絡,亦歡迎各位的寶貴意見。

5 留言:

倉海君 說...

「我們日用的飲食(餅),今日賜給我們」,較普及的版本是「求你今天賞給我們日用的食糧」,希臘文為:τὸν ἄρτον ἡμῶν τὸν ἐπιούσιον δὸς ἡμῖν σήμερον·其中τὸν ἄρτον ἡμῶν τὸν ἐπιούσιον就是所謂「我們日用的食糧」,但誠如Zeke所言,ἐπιούσιον(一般譯為「日用的」)此字很值得商榷,基於兩個原因:一,這字在福音書外,幾乎絕跡於任何希臘語文獻,即所謂單文孤證(hapax legomenon),在缺乏比較的情況下,很難確立其定義;二,這字(epiousios)的構成應源於epienai(to come after, follow, succeed):epiousa是epienai的陰性現在分詞,類比地看,epiousios就是由epienai化出的形容詞,試問此字跟「日用的」有何明確關係呢?

現在字典上對epiousios的定義,包括necessary for the day, daily等,其實都是教會的官方詮釋,可以說,這名符其實是由權力建構出來的知識,不知Foucault或其研究者有否留意?單從其字源判斷,我會相信此字當解為for the future, for tomorrow,甚至for the next life;而future之意,我認為就是耶穌所說的「重生」(paliggenesia,見Matt 19:28)。

另外,我不知有沒有釋經者會用修辭角度去分析此段禱文,但剛才我用默觀的方法卻想到了這一點。在缺乏文獻證據下,對文本的修辭分析似乎已有足夠力量證明epiousios最應該解為for the future。為什麼呢?簡言之,禱文由一連串出語皆雙的對稱句(antithesis)所組成,例如epiousios那句之上有「人間--天上」,之下有「你寬恕我們--我們寬恕人」、「不讓我們陷於誘惑--拯救我們出於凶惡」,所以epiousios那句也理所當然地屬於一個對稱結構。但相對的元素是什麼呢?很簡單,就是ἐπιούσιον--σήμερον,即「明天--今天」。不知道我這樣解釋,是否已有足夠說服力推翻一切官方解法呢?

匿名 說...

epiousa 既是單文孤證,其字源亦難確定,來自epienai只是一種可能,字典亦有列出來自 epi ousia (necessary of existence, 見BDAG). 既然路加也提及此句,兩者宜對觀研究,而且馬太didomi一動詞用了aorist imperative, 路加用了present imperative, 不妨考其異同。

Zeke 說...

提到福音對觀研究,前天在中國基要神學領袖陳崇桂所著的《聖經總論》中看到以下解說:

「福音同記一事卻有異點 ... 此正是事之真之據,假若無其事,憑空杜撰,則必約好一致,決不能異。」

大概是我個人邏輯訓練不足,對此立論我是百思不得其解。

danspho 說...

其實倉海君對「日用的」的觀察,早於2005年早堂的港九培靈研經大會中,鮑維均博士早已提出,並作出合理的解釋,亦已視為另一廣為接納的理解。我看不出對「日用」那字的新發現,有何新奇,同時又怎樣推翻官方說法。
http://www.gospelherald.com.hk/news/gen_523.htm

匿名 說...

分享一個我最喜歡的Lords Prayer, from the original Aramaic(Translation by Neil Douglas-Klotz in _Prayers of the Cosmos_)
O Birther! Father- Mother of the Cosmos.
Focus your light within us - make it useful.
Create your reign of unity now-
through our fiery hearts and willing hands.
Help us love beyond our ideals
and sprout acts of compassion for all creatures.
Animate the earth within us: we then feel the Wisdom underneath supporting all.
Untangle the knots within so that we can mend our hearts' simple ties to each other.
Don't let surface things delude us,
But free us from what holds us back from our true purpose.
Out of you, the astonishing fire,
Returning light and sound to the cosmos.
A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