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香江史

標籤:

其實早於六十多年前,外國歷史學者便開始對香港這塊借來的土地感興趣,原因是他們覺得可以從香港,特別是新界的圍村,去研究中國的嶺南客家文化。試想自從中國共產黨立國以來,不斷強調破舊立新,打破舊傳統,尤其是在「十年浩劫」裏,中華文化簡直被蹂躪至消失殆盡,秦始皇雖然焚書,卻把所有典籍各留一套存於阿房宮,希特拉只是焚書,卻不曾下令SS到處破壞歷史文物,只有共產黨才會幹此愚眜不堪的行為,在外國人眼中根本與一群瘋狗無異。因此自五十年代起就有外國歷史家蜂湧到滿目都是三間兩廊客家土屋或一些三進式的客家祠堂的新界去發掘那些在深圳河以北已被湮沒的中國文化。

但叫人感到奇怪的是,對香港歷史最不感興趣的,反而是香港人。據我所知,第一部具權威性的香港歷史書是牛津大學出版(1958)的A History of Hong Kong,但由於年代久遠,有些地方需要作更新,縱然如此,我們仍要向撰寫此書的G. B.Endacott致敬,因為他替香港史研究邁出重要的第一部。另外有一系列記香港九龍如何被割讓,新界如何被租借的書由三聯出版,內容頗詳盡,且補充資料豐富,惜書中藻詞「左派味」略為重了一點(其中一名作者好像叫余黽武)。

從前研究香港史的外國人,雖然確定早於新石器時代香港已有人定居,但他們認為香港居民視香港只作一短暫居所,目的是逃避內地的戰亂,例如在1850年代,因內地發生太平天國之亂(道光三十年至同治六年),從內地遷移到香港(當時叫維多利亞城)的人大幅增加,及至1864亂事平定後,他們又遷回到內地,香港人口又下降,兩類似戲劇性的人口變動在往後的一百年亦不時出現,因此某些大學評論香港並沒有本身獨特性的歷史,香港人則大多視他們的根乃植於內地。

姑勿論這種歷史觀是否存在着謬誤,但研究香港歷史的趣味是不容置疑,例如在香港大學的聖若翰書院附近,就有一座約石,乃當年所謂三環九約用作標誌維多利亞城範圍的石墩;而從不少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蹟均可看出香港與內地的「緊密聯繫」,如香港首名華人裁判官伍庭芳於辭官後曾被李鴻章招攬效力;而有關租借新界的條約,諷刺地亦由李鴻章親到港督府與當時的總督卜力具結及討論如何歸還被英軍搶奪回英國那保衛吉慶圍的大鐵閘。


香港人不重視香港歷史是不爭的事實,直至回歸後,香港史才被編入中學的歷史課程裏,香港人大多眼光短淺,總以發展或利益為借口,把一幢又一幢具歷史價值及建築特色的建築物拆卸,令中央郵政局、尖沙咀火車站先後消失在地平線上。有時閒暇無事,細心思索,也許香港人是受着中國人愛破壞傳統的基因影響,看看現在的北京城,原本十多萬座四合院,只拆餘二千多間,從前北京城的九座城門(故清代有九門提督一聯)現在只餘下兩座,可笑的是那七座北京城的地標怕是被共產黨推倒,難道這就叫「破舊立新」? 數年前遊故宮,導遊姐姐(一位能講流利粵語的美人胚子)說北京政府曾想過在故宮旁建立一座六十多層的商業大廈,但最後在諮詢過美籍華裔建築家貝聿銘後擱置,貝老指出這麼的一座龐然大物絕對有礙故宮的整體美及與四周環境的協調。共產黨的無知又再表露於人前,真想不到一座揉合了築、園林設計、堪輿等文化精粹的宮殿建築群(現僅存世界最大)險些兒要毀於共產黨的手裏。(說來奇怪,每次想評論身邊事物總會變成「批評共產黨」)

對香港史有興趣的網友有空的話,A History of Hong Kong是可堪一讀的,君嫌它學術味太濃的話,坊間亦有不少從考據香港街道名稱去解構十九世紀香港史的書籍。另外香港歷史博物館的長期展題「香港故事」也搞得不錯,星期三下午有空者,不妨到那裏去消磨半天。

2 留言:

舒爾賽 說...

左兄此文令我耳目一新,著實比我那些爛文好不知多少。
不過左兄一文中提到:「香港人是受着中國人愛破壞傳統的基因影響」,這句小弟我有點不同意。其實中國人是很尊重傳統的,例如我們歷代都有撰史紀錄便可得知,錢穆更曾說過中國的歷史除了中間斷了幾十年外,廿四史的紀錄是齊備的(當然歷朝皇帝改了其中幾多便不得而知)。又另外,文化的承傳方面,這方面中國的學者講不少,新儒家也講了不少,不在此贅。
其實你說那些破壞的基因(嚴格來講應該不關基因問題),其實我覺得有三個解釋,在中國本身來說第一個係毛澤東時期的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此其一,第二係中國自五四德先生,賽先生,及對共產主義的遠景的失落後,轉而投向虛無,頹廢,享樂(因此也可以解釋為甚麼後現代主義能那麼迅速入侵中國),這點在勞思光的文化問題演講錄內有講,至于第三點則是中國經濟迅速起飛,中央大力推動經濟,但其他的配套未能跟得上步伐,如環保,城市規劃,國民教育,道德教育等未能配合,再加上當年文革批鬥別人的人,今有不少都撈得風山水起,當年的價值觀被扭曲,而到今天經濟發展迅速的時候,人們便往往會變得功利,他們在權衡賺錢與保育之下,往往選擇賺錢(中國人以前常說發財立品,但現在通常發財後理得你死)。
至于香港方面,很好一個解釋便是香港的地產商們唯利是圖,而香港官商勾結已經係一個公開的秘密,所以他們並不會理會你這些是文物還是甚麼(之前胡應湘好像講灣仔起樓還是甚麼問題,便是一副我有錢大晒的模樣)。再加上香港市民普遍缺乏保育意識,有錢分就最好的心態,所以很多時所謂的保存舊建築,只是在權衡利益下的策略。所以這亦是香港人功利及短視下一個無奈的事實。

小P 說...

是余繩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