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洲太平清醮的源流及發展探討本土傳統道教儀式在現代社會的變遷 (作者:rabbito)

標籤: ,

目錄

1. 引言 3

2. 長洲太平清醮的源流

2.1 齋醮的定義 3

2.2 長洲太平清醮的起源 4

3. 二十世紀中的長洲太平清醮

3.1 制度化

3.1.1 建醮值理會 7

3.1.2 選擇與擇日 8

3.2 飄色會景巡遊 9

3.3 包山 11

3.4 太平清醮中的宗教儀式 11

4. 旅遊因毒對長洲太平清醮的影響 12

5. 結語 13

6. 附錄1:訪問馮國良先生對話記錄 14

7. 附錄2:杯卜圖片 21

8. 附錄3:飄色會景巡遊圖片 22

9. 附錄4:宗教儀式短片光碟索引 23

10. 參考書目與參考網頁 23

1. 引言

位於香港西南方的長洲小島,大約二千年前經已有居民於島上居住。及至明朝,長洲已經演變為一個繁盛的漁港。由於長洲是一個典型的連島沙洲,是從兩個約一百米高的山丘經季候風沖積沙粒連成的島嶼,中間平原部份的土地大部份都是貧瘠的沙土,只能供島上居民種植少量雜糧以維持生計,所以島上大部份居民都轉以漁業為生。因此,島上最早建立的廟宇都是供奉相傳保佑海上平安的洪聖和天后。及至十八、十九世紀,由於有大量移民移居島上,長洲經濟發展更是突飛猛進,陸上經濟也漸漸興旺起來1。

長洲小島雖然身處於國際都會之中,但島上迄今仍然保存著一個極強烈的族群認同意識,亦保留著一套非常傳統、非明文規定的鄉村制度。就在這個小島族群之中,一個傳統的道教齋醮節日流傳了超過二百年的歷史。這就是本文將會探討的太平清醮。本文將會從太平清醮近年來的演變,探討傳統的道教儀式在歷史洪流中怎樣存活至今,亦會看看在現代社會衝擊、旅遊業發展與政府政策推行之下的太平清醮如何適應與轉變,使其能在現代社會中不被淘汰。

2. 長洲太平清醮的源流

2.1 齋醮的定義

齋醮儀式是道教禮儀中的一種,內容可就字面拆解,齋戒與醮儀。道教之齋戒,據《道藏》劉宋道經《三天內解經》的下卷中所提到,守齋是與神靈冥鬼溝通前的預備功夫,為的是要清除體內之污穢2。在《道藏》的其他篇章中亦有有關齋戒的敘述。杜光庭《道門科范大全集》卷九十七云:「齋者,所以齋潔心神,清滌思慮,專致其精而求交神明也。」3;陳椿榮《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經法》亦云:「齋者,內齋其心,外齋其形:戒者,內戒其志,外持其形。」4可見齋戒是需要在內在心神上與外在行為上皆須注意的。

至於醮儀,《正一威儀經》云:「醮者,祈天地神靈之享也。」5,杜光庭《黃籙散壇醮儀》云:「牲畜血食謂之祭,蔬果精修謂之醮。醮者,祭之別名也。」6可見醮儀是一種祭祀神靈的方法,用以獻祭天神。綜合而言,齋醮就是先潔淨自己,預備自己的身心靈去獻祭於神靈,並與神靈溝通及祈求。

2.2 長洲太平清醮的起源

由於缺乏文獻資料記載,長洲太平清醮的起源原因已不可查考,坊間亦流傳著不少不同的說法。一說為百多年前,海盜甚為猖獗,長洲屢遭海盜搶劫,造成人命與財物的損失,居民為保平安前往北帝廟祈福,祈求島上太平,由此開始每年定時到北帝廟齋醮祈福7。

第二種說法是百多年前長洲大菜園街因為開路挖掘時弄斷了長洲的龍脈,導致島上災害連年,結果島上居民請海陸豐道士作法,居民齋戒祭神後方得平安,是以此後每年都會舉行一次太平清醮以祈求島上太平。

另一說是太平清醮源自香港島太平山街,當年(年份不詳)因為太平山街附近的地區人口過度稠密,鼠疫傳播速度甚快。當時有一海陸豐居民把家中神廳所供奉的北帝(玄天上帝)帶到街上,讓其他市民上香祈福後,鼠疫很快就消退了。自此居民每年均會在太平山街舉行齋醮,是為太平清醮。及後政府為防引發火災,禁止居民於太平山街打醮,居民遂將太平清醮移往海陸豐人聚居的長洲,每年一次的延續此傳統8。

最後一種說法是長洲「建醮值理會」所提供的官方說法,亦是長洲居民所普遍應同的一個說法:清朝中葉時(公元一七七七年9)長洲島上發生瘟疫,島上居民紛紛被傳染,並有發冷及肚瀉的徵狀,有居民因此疫病而喪生。居民遂前來島上最大規模的北帝廟中舉行醮會,並齋戒三天以示尊敬,疫症才得以消失10。

究竟長洲太平清醮是源自長洲本地的瘟疫,還是太平山街的瘟疫呢?筆者曾查考長洲太平清醮官方組織「建醮值理會」由一九六八年開始出版的《包山節特刊》,發現一九六七年至一九八七年中的會景巡遊秩序表中,巡行隊伍為首的就是「太平山北帝神龕」,而長洲北帝廟的「玄天上帝神龕」則列在隊伍的第十位。同樣是北帝,太平山北帝與長洲北帝卻有先後次序之分,而且差距甚遠,可見二者在飄色會景巡遊中的重要性有莫大分別。

而直至一九八八年的《包山節特刊》內會景巡遊秩序表中,巡行隊伍為首的卻由「太平山北帝神龕」改成了「北帝神鑾」11,「太平山」三字被削減了;而隨後的「玄天上帝神鑾」則保留不變12。極有可能,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瘟疫在太平山街發生」的說法失傳了,以致長洲區民普遍認為瘟疫是在長洲發生的。

筆者亦曾懷疑「太平山北帝神龕」之所以排列在先,是因為長洲北帝廟的香火是由太平山北帝廟傳入的,是故長洲居民追溯源流把太平山北帝排先。不過,從歷史考證中卻得知,北帝的香火乃是在一七七七年由惠州商人林煜從惠州玄武山北帝廟帶來長洲的,起初並沒有廟宇。六年後,即一七八三年建廟。由此可以斷定,長洲北帝廟並非由太平山街北帝廟所衍生出來13。

以上的長洲太平清醮起源考證只屬推測,以致筆者認為瘟疫其實發生在太平山街的說法比較可信。不過,正如段首提及,由於缺乏文獻記載,長洲太平清醮的源頭實在難以定論。但撇開這一點不計,從上文列出的各種說法中可以看到,雖然長洲太平清醮「建醮值理會」有它對太平清醮起源的一套官方說法,但各種民間傳說仍是大行其道廣泛流傳。這就確切地突顯了中國民間道教儀式的特點:側重傳統儀式的「方法學」而非它的原因。學者在研究華人傳統禮儀時亦提到:

「實施和參與儀式的人們如同在進行一場表演,他們專注於儀式的各個程序甚至是每一個細節,要求按照傳統的方式做得準確,不走樣。也就是說,人們在實施傳統儀禮時,最為注重的是『如何去做』,而不是『其意義如何』。追尋行動的意義通常只是局外人和研究者的事。」14

既說「如何去做」才是傳統禮儀在現代人眼中的重點,下文將會集中探討近年長洲太平清醮在形式上的轉變。





3. 二十世紀中的長洲太平清醮

3.1 制度化

3.1.1 建醮值理會

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建醮值理會於百多年前成立15,目的是選出一班神人皆認可的鄉紳去主理太平清醮中的各個大小事項。值理會是由所有熱心參與打醮事務的居民所組成的。據蔡志祥於《打醮:香港的節日和地域社會》一書中的研究所得,在1960年以前,值理必須是惠潮府的會員才可以,1960後雖然放寬了限制,有些廣州人也可以參與其中,但正總理與副總理還是要由惠潮府會員擔當16。但筆者從馮國良先生17口中得知,在1960年左右限制放寬後,是任何人皆可以成為值理會正副總理的,不論祖籍;而值理會在1960年後亦沒有再出現蔡氏在書中所提及的排斥水上人家之說。

據馮先生所言,從前建醮值理會不接受惠潮府(類似惠州潮州同鄉會的組織)外的任何人加入,是因為當年長洲居民的門戶之見非常深。當年的居民會因應祖籍的不同而聚居於不同的街道,各自佔領「山頭」。但隨年月改變,長洲居民不再壁壘分明劃清界線,開始不計街道界限住在一起,門戶之見就慢慢被淡化。況且,居於長洲的惠潮府人士愈來愈少,很難組織一個只有惠潮府會員的值理會,故此當年放寬限制,讓所有有心加入建醮值理會的人士都可以參加18。

而近年值理會中亦增設了不少職位,如各種的名譽會長、顧問等等,主要是為了籌募打醮的經費。因為要坐上會長、顧問等職位,就必須捐出一萬至五萬元不等。捐款納入當年太平清醮的收入中,亦是一個籌募經費的好方法。

3.1.2 選舉與擇日

以往建醮值理會正總理與副總理的選舉,以及太平清醮選擇日子,都是在農曆正月上旬於北帝廟內杯卜決定的。杯卜的「杯」,其實是由一對約半尺長腰果形的竹塊組成的,一面是平面,另一面微微拱起,形狀像是一塊光蘇餅切開兩邊 (圖見附錄2)。平面的那一邊是「陰」,拱起的一面是「陽」。杯卜前,卜問者先要向北帝誠心上香,跪下來叩首後雙手高舉兩杯任由它們落下。雙杯落下後,若呈一陰一陽,謂之「聖杯」;兩杯皆陰為「寶杯」;兩杯皆陽則是「笑杯」19。

選舉時,參選總理的候選人會一同聚集於北帝廟內,各擲十次卜杯。在十次擲杯之中能得到最多「聖杯」者則會被視為是北帝選定的正總理人選,而「聖杯」數量排第二者則會是當年的副總理。由於當選者皆被視為北帝親選,所以即使有二人或以上同時得到最高數量的「聖杯」,二人亦會一同當選20。

至於該年太平清醮之日子,就會由當年剛剛當選的正總理以杯卜在農曆四月初一至十五之中卜出。正總理會由四月初一起逐日占卜,為每一天各擲三次卜杯,能擲得兩次聖杯、一次寶杯的那天就是北帝所選定的日子。占定日子後,正總理會在該晚的子時開始每個時辰擲一次杯,而首個擲出聖杯的時辰就會成為該年太平清醮開始的時間。

不過,隨著愈來愈多遊人希望到長洲觀賞太平清醮之盛事,建醮值理會當局亦開始對太平清醮的擇日方式有重新考慮。因為杯卜卜出的日子往往都不是週末或假期,一方面旅客未必能夠抽空,另一方面亦因日子浮動而使旅行社未能早早計劃好旅行團集體到臨。建醮值理會在1968年印制的《包山節特刊》中,當年的值理會正總理馮北泰先生就如此寫道:

「旅遊界有一個願望,以為設若包山節日期,能依公曆硬性規定,則可以大量吸收國際遊客。此在本屆雖歉未能實現,但敢信終會實現。到時遊客大增,勢將把第二日巡遊更加正式化,使百分之百與首日巡遊媲美,始能容納更多的貴賓。願拭目以俟之。」21

馮北泰先生的這個願望,亦已在2001年實現。當年的正總理在卜問打醮日子的時候卜中了四月初八,亦即是佛旦的公眾假期。值理們看見日子如此巧合,就趁機向北帝求問,可否把太平清醮的日子永遠定在農曆四月八日。杯卜的結果是「二聖一寶」,北帝欣然答應。自此,太平清醮的日子就定在該天,不再每年以杯卜求問。

3.2 飄色會景巡遊

從前的會景巡遊只是由長洲居民帶著神祉的神龕在島上的主要街道上走一圈,以示北帝與其他諸神巡視長洲並祝福蔭庇島上居民。不過,約於三十年代左右22,長洲居民就從廣東佛山沙灣引入了飄色巡遊,由小孩子身穿古裝,扮演民間流傳的故事人物,站在佈置成舞台般的巡遊的手推花車之上23,每輛花車都有一個獨立的故事主題。

原本神明圍島走一圈的活動在加入飄色後,已經演化至另一階段。除了有宗教意識的神龕巡遊外,更加入了只為娛樂賓客而添加的飄色元素,為本身隆重莊嚴的宗教儀式添上一份特別的色彩,亦使傳統更有吸引力。隨著時代變遷,飄色的題材與故事亦相應改變,以求獲得觀眾更大的共鳴。

從飄色題材之轉變,可以看到長洲社區的轉變。從1969年的「慶豐年」與「農家樂」等充滿農村味道的題材可知當年長洲的生活模式仍依賴農耕;1984年的「奧運精神」、1985年的「馬照跑舞照跳」與1986年的「揚威漢城」同樣都是當年時事的寫照24。同時,飄色巡遊中亦逐漸加入了大量的電視劇元素,亦反映著當年最引起香港市民注目的是哪些電視劇集(見下表25)。

年份 飄色巡遊花車題材(節錄)
1967 道雖不同昇平同禱、四大美人、藍彩和遇何仙姑、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1969 慶豐年、農家樂、哪吒大鬧石嘰娘娘、穆桂英大破天門陣
1976 睇開D啦*、係咁架嘞、牛郎織女、掃毒運動、帝女花、紳士風度
1984 官民同禱自由繁榮、奧運精神、青宮怨*、笑傲江湖*
1985 武林世家*、碧血劍*、大千小傳、法網難途、馬照跑舞照跳、濟公活佛
1986 陸小鳳*、林沖*、薜丁山*、狂人、揚威漢城、撲滅罪行、為兩餐

註:有 * 號者為電視台當年或前一年曾播放之節目

比如說,1984年《包山節特刊》中就記錄了當年四所不同的飄色巡遊代表團不約而同地選了「笑傲江湖」為花車題材,是故當年同一隊巡行隊伍中有四輛花車同時採用同一題材,可見當年此電視劇深受市民歡迎。 除此之外,巡遊中還時常有些以諷刺時弊為題的花車,如1976年的「掃毒運動」與1996年的「娼盛繁榮」,就是諷刺當年長洲毒品之流行及娼妓行業之猖獗 (圖見附錄3)。

值得一提的是,1967年的「道雖不同昇平同禱」花車乃係一位小童身穿道袍飾演道士,手執桃木劍,劍端卻變成了一個十字架,而十字架上站著由另一女童飾演的天主教修女 (圖見附錄3)。在一個道教的齋醮儀式中竟能看到其他宗教的形象與人物,道士與修女並存於巡遊之中,足見道教包容力之強。

綜觀整個會景巡遊的發展歷程,可見其宗教意味逐漸被淡化。會景巡遊的隊伍雖然仍舊依照傳統以神祉的神龕為首,但其後的飄色巡遊隊伍卻一年比一年長,後其還加入了牧童笛隊、土風舞隊、英式銅管樂隊等,令巡遊隊伍的娛樂性增加不少。隊首神龕車隊的莊嚴與隨後飄色車隊的多采多姿亦形成一個強烈對比:前者代表從祖先鄉民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傳統信仰禮儀,後者代表現代居民在同一地方居住時歡樂的生活點滴。

3.3 包山

包山亦是二十世紀初時加入太平清醮的,實際年份不詳。當時的居民以建築搭棚用的竹條建起支架,在太平清醮的會場道壇旁豎立三座包山。在道士主持的儀式中,道士會替包山上的饅頭作法,這些被祝福的饅頭會在整個齋醮儀式結束後給長洲居民搶去,相傳吃過後便會得到神靈祝福。

後來廣為人知的搶包山活動,卻是後加上去的,旨在增加刺激性26。而包山上原本的白饅頭,已被今時今日的有餡包子取代,還設有麻蓉、蓮蓉和豆沙三款口味以供選擇,為居民遊人提供多些新意之餘,亦為賣包的店舖增加了不少收入。

3.4 太平清醮中的宗教儀式

長洲太平清醮的宗教儀式其實在這許年來都沒太大變遷。在三朝三懺中連續三天齋戒、淨壇、迎聖、開光、遣船、頒符、放生、祭幽、醮神戲與燒鬼王等傳統宗教儀式一直都能堅守至今27,唯一放寬了的就是齋戒的傳統。從前七、八十年代時,全長洲居民均會嚴遵三天齋戒的規舉,不單所有餐廳不會在這三天供應葷菜,也嚴格要求每位遊客不可自備肉食罐頭之類。長洲居民中普遍流傳,若是在這三天內吃過肉食,不但會為長洲帶來噩運,破戒者行經北帝廟時還會肚子痛。

不過,此規定已在這十數年內變得寬鬆,有數間食肆在太平清醮期間仍會供應肉食,包括數間由基督教信徒所開設的食肆。而官方的齋戒期亦已由整整三天,改為兩天半,故居民只需齋戒至飄色巡遊結束為止。這個更改,也是方便各方來臨長洲的賓客能在觀賞飄色會景巡遊後能留下吃頓飯才乘船離開。

長洲太平清醮中大部份的宗教儀式得以保存,一方面是有賴居民們堅守著傳統留下來的禮節,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這許儀式不太涉及到所有居民的切身利益。上述的所有宗教儀式:淨壇、放生、祭幽等,全部都是由大會禮聘回來的道士所負責包辦的。莫說長洲居民普遍不能參與在儀式之中,他們就連這些儀式的基本意義也未必能夠盡然清楚。既然這許儀式與居民沒有利益衝突,也就本著河水不犯井水的大前提,互不干擾。但當儀式涉及到食肆的生計、食肆希望留住遊客消費的時候,傳統就得相應作出讓步。負面地看,這是傳統意識的淡化、信仰儀式被世俗化、宗教的神聖對現代世俗社會的妥協;但從正面去評價的話,這也是傳統信仰儀式與社會實際狀況的相互協調,既保留了齋戒的傳統,同時亦讓食肆可以發一筆小財,達致雙贏的局面。

4. 旅遊因素對長洲太平清醮的影響 28

旅遊業對長洲太平清醮能夠有如此大的影響力,主要都是因為太平清醮的經費問題。每年整個太平清醮由籌備、人手、儀式、祭物等雜項加起來動輒需要一百多萬,建醮值理會每年均需要為此而四出奔走。在眾多收入來源中,最大的來源仍是廣告商戶的支持。

廣告商戶分為兩種,一為長洲本土商戶,二為大型機構。長洲本土商戶贊助太平清醮,是一個拋磚引玉式的捐款,望能集腋成裘,壯大太平清醮之聲勢,吸引更多遊客從而增加旅客在長洲之消費。大型機構贊助長洲太平清醮主要是因為宣傳機會,希望在一個旅遊熱點中能宣傳一下商品。

既是如此,建醮值理會在往年就都出盡方法企圖令太平清醮可以吸引更多遊客。先是在會景巡遊中加入飄色元素,增加巡遊的娛樂性與可觀性;把齋戒的三天縮短為兩天半,以方便來賓觀賞飄色巡遊後可以吃葷;亦在選擇日子方面下功夫,從每年卜出日子時辰改為硬性規定在指定日子。值理會更聯同政府康樂文化事務署在2004年時恢復了舊有的搶包山比賽;而在2005年,香港旅遊業發展局亦向建醮值理會撥出三十萬資金,希望把原本只有一次的飄色會照巡遊增加至兩天,以應付更多的遊客。

5. 結語

綜觀長洲太平清醮在二十世紀至廿一世紀初的變遷,可以看見傳統宗教儀式與現實情況正在不斷角力。但顯而易見的是,角力爭鬥只會導致兩敗俱傷:一方面失去了傳統宗教在現代社會中的穩定作用,市民失去了心靈上的一種補足與寄託;另一方面傳統宗教儀式也失去了社會作為它的寄宿之所,失去了生存空間的宗教也只好漸漸被淡化、遺忘、淘汰。在這角力的拉拉扯扯當中,若果不欲看見兩敗俱傷的雙輸局面,就得看傳統宗教儀式怎樣去調和、改變、轉型,最後能與社會磨合,互惠互利。

促使太平清醮改變轉型的,有內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長洲太平清醮建醮值理會中的長老們為求保存這個宗教傳統,努力的去轉變傳統的模式祈望能夠更容易為後一輩所接受;而政府的政策、旅遊發展局的資助這些外在因素,也是令太平清醮轉型得更快的催化劑。

從負面的角度看,宗教意義慢慢被忘記、傳統宗教儀式對大眾來說只贅下華麗的空殼絕對不是一件好事。但換個角度想想,傳統的宗教儀式還可以用什麼方式去生存?若果太平清醮這種傳統儀式只顧死守著舊有的一套而不革新不改進的話,可能會更快被現代社會所淘汰。或許,不斷求變與努力適應,就是傳統道教禮儀要在本土社區中繼續生存的座右銘,亦是它們得以被保留的唯一方法。

從長洲這個獨立的微型社區中的一個傳統宗教儀式可以看到,太平清醮牽繫著的,不單只是傳統與現代,也不只是一個社區族群的自我認同感;更重要的是它在這個以旅遊業為主的離島社區之中佔據著一個舉足輕重的位置。撇開新市鎮東涌不說,宏觀所有香港海域中的離島,最繁盛的要數長洲,其他離島根本不能望其項背。其中的一個重大原因,倒是因為太平清醮、飄色會景巡遊、搶包山等經已成為長洲小島上的一個地標,成為一個吸引遊客帶起長洲經濟的重要因素。實際上,太平清醮正牽繫著整個長洲小島的經濟發展,唇齒相依。



















附錄1:訪問馮國良先生(2006)對話記錄


馮國良,祖籍惠州,從1981年起在「太平清醮建醮值理會」中擔任值理至今,曾數次擔任值理會之正總理與副總理。現任香港惠潮府有限公司會長,太平清醮建醮值理會常務主任。


訪問時間:2006年12月8日晚上8時正至8時55分


1)

問: 馮先生在建醮值理會中多少年了?

答: 從81年開始,已有二十五年。

2)

問: 長洲建醮值理會是何時成立的?

答: 成立這個會的年代非常久遠!我聽父老叔伯說,是在大約1900年左右成立的。這個會大概有百多年歷史,不過從前的值理會沒現在那麼有制度與體系。

3)

問: 馮先生是惠潮府的成員嗎?

答: 對。我是惠州人士。

4)

問: 以我所知,從前只有惠潮府成員才可以進入建醮值理會,現在還會有此規定嗎?

答: 多年前就是這樣子的。不過到了今時今日,所有熱心打醮活動的長洲居民都可以加入。

5)

問: 那麼現在水上人能否加入建醮值理會?因為據我所了解從前水上人是不能參加的。

答: 從前因為不同鄉下出身的人會眾起來居住,廣東人歸廣東人住,海陸豐人歸海陸豐人住,所以門戶之見甚深。現在因為海陸豐人較少,而且居民都已不再跟鄉下劃分地界,所以門戶之見就淡化了。就以2006年的建醮值理會為例,主席就是中山人;整個值理會中還有東莞、五邑、開平人等等。

6)

問: 非惠潮府成員,比如說,順德同鄉會的人,是否不能做建醮值理會的正總理?

答: 不,任何熱心人士皆可成為正總理。

7)

問: 但我從某些資料(蔡志祥:《打醮:香港的節日和地域社會》)中得知這些年來雖然已放寬成為值理的條件,但副總理或是正總理仍是要由惠潮府人來做。

答: 不。自從十多年前放寬成為值理的條件後,就連成為正副總理的條件也放寬了。因為這些年來太平清醮的開支愈來愈大,值理會必須要開源;而正正因為所有值理都需要科甲(問:什麼是科甲?),即是每一個值理都需要出錢,所以值理是誰已經不再緊要,只要有心捐助就可以。

8)

問: 每位值理需要捐多少錢?

答: 普通值理每人至少600元,,副總理要6000元,正總理至少10000元。

9)

問: 現在選值理會「正總理」還是否以擲聖杯來決定?

答: 對。選正副總理的情形是這樣的:我們會在每年農曆年的年尾發信給所有值理(有捐錢的長洲人),問他們是否希望做正副總理。想當總理的人會於農曆正月首數天聚集於北帝廟,然後輪流叩頭擲聖杯。每人可以擲十次,擲出最多聖杯的人就是總理,其次是副總理。

10)

問: 如果有多於一人當上總理或是副總理呢?

答: 那更好!人數是不限的,反正他們有心捐款就可以了。十個人當選正總理的話,每人都要至少捐一萬元。

11)

問: 以前「正總理」選出後,是否要由當選的那天齋戒至太平清醮完結?

答: 不用這麼長時間,只需要太平清醮的前一個月開始齋戒就可以了。

12)

問: 這條問題…唔…比如說,我是今年的正總理,但被人發現了自己沒有齋戒,你們值理會會「炒我魷魚」嗎?

答: 不會這麼嚴重,而事實上應該也有數個曾當總理的人是守不好齋的。嘿,正總理有沒有守齋旁人是真的可以知道的!不由你不信!你說是迷信也好,什麼都好,事實就是這麼靈驗!若果正總理在太平清醮前一個月內齋戒不清的話,在建醮期間就會天陰或是下雨,代表北帝對這個人有不滿!若果正總理是守清齋戒的話,天一定會放晴。我記得2003年的時候,太平清醮當天香港正懸掛黑色暴雨警告訊號,而長洲竟然陽光普照!對吧,北帝爺會保佑天氣晴朗的!

13)

問: 承上題,那麼「副總理」也需要跟隨這個傳統齋戒嗎?

答: 要。不過不用齋戒一個月那麼久,兩至三個星期就可以了。

14)

問: 是從哪一年開始為太平清醮擇日時不再以勝杯決定,轉為指定在某日子?

答: 是2001年。那年第一次擲聖杯就擲中了佛旦當天(即農曆四月八日)舉行太平清醮。眾值理見這麼巧合,就再問北帝可否允准以後每年都採用佛旦日作為飄色的日子,結果北帝欣然答應,在這個問題上也是給我們「二聖一寶」!

15)

問: 承上題,作出這個決定的時候,有沒有值理持反對意見?

答: 沒有。因為這個決定是問准了北帝的,眾人還有什麼好說?況且,往年我們是在農曆四月一日至四月十五之間擇日子的,每逢北帝選定的日子不是週末的話,遊人數量就會大幅減少。

16)

問: 走午朝、祭幽、燒鬼王等的傳統儀式現在還有繼續嗎?

答: 有。這些傳統都好好的保留了。

17)

問: 現在這些儀式與舊日會不會有什麼不同?

答: 大抵上都是一樣的。不過以往我們會用香港的海陸豐喃嘸(道士),現在我們轉用了國內的海陸豐喃嘸。

18)

問: 但轉用國內喃嘸時會不會有顧慮?因為我看過一些資料,指出1962年時曾試用潮州道士,他們不遵長洲的傳統,而用了他們自己的一套作法,結果招致颱風災禍。

答: 呀,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所以我們只會用海陸豐人的道士,因為他們懂得我們慣用的一套規舉。


19)

問: 那麼在品質上,國內的喃嘸與香港的有什麼分別?

答: 內地的喃嘸遠道而來,品質反而比香港的好!第一,香港喃嘸比國內的貴上三、四萬元,數目不少呀!第二,國內的喃嘸佬道士團人數亦較香港的多,人多好辦事嘛。第三,國內的道法規舉也較傳統,他們懂得在醮會開始時在滿佈米粒的桌子上寫字,這是香港喃嘸做不到的。

20)

問: 這些宗教儀式比起飄色與搶包山的重要性如何?

答: 從前當然是傳統比較重要。這要從太平清醮的目的去看,因為太平清醮的目的本來就是驅鬼,要請北帝等神去驅走島上各種鬼魂,所以我們才要祭幽,向鬼魂拜祭完還要用各種齋菜、水果、糖餅餌食餵飽他們,使他們不再為禍長洲。但現在太平清醮的目的都已被慢慢淡化了,主要都是因為錢的問題。因為飄色呀、搶包山什麼什麼的都有嘉賓臺,可以吸引很多嘉賓遊客到場,那麼他們就會多消費多捐錢。

21)

問: 其實一次太平清醮要用多少錢?包括些什麼?

答: 剛剛過去了的太平清醮共用了大約110萬元。其中戲棚與喃嘸棚用了15萬,戲班子用了8萬5千,喃嘸費用7萬5千,包山連竹棚16萬,嘉賓臺6萬,租椅子都要2萬5千,之後很多很多雜項…

22)

問: 這麼大的開支,只靠值理捐款似乎未必足夠。你們怎樣去開源?

答: 對,全長洲所有捐款加起來也不過30萬左右。所以這幾年我們加了一些名譽上的職位,如「飄色會景巡遊顧問」、「飄色會景巡遊會長」、「飄色會景巡遊副會長」等等。每個顧問須捐款2萬、副會長3萬、會長5萬。我們還會去各個公司機構籌款,比如說新渡輪、中電、可樂公司、藍妹啤酒、馬會都有贊助我們。

23)

問: 您在建醮值理會工作多年,感覺太平清醮在這麼多年中最大的轉變是什麼?

答: 遊客多了,節目亦變得多元化。

24)

問: 近年來政府好像插手了很多有關太平清醮的事務,情況是怎樣的?

答: 其實也不能說是插手,算是幫助罷。

25)

問: 我聽過一些謠言,說政府近年管了很多太平清醮的事,並與建醮值理會有不和,是否有這回事?

答: 不,我也聽過這種謠言,但不是真的。事實上只是2003年的值理會正總理翁志明先生與康文署的代表有一點點爭執:康文署建議復辟搶包山活動,但包山的支架一定要以鋼骨製成,但翁志明一派當時堅持要用竹棚,說竹棚才是原汁原味、才是傳統的做法。但後來2004年我們一番討論後也都一致同意了要用鋼架。

26)

問: 那麼搶包山是康文署幫手的了?

答: 不只幫手,搶包山整個活動連費用都是他們全盤負責的,我們哪裡搞得來這麼大的活動!你別看那個包山的鋼架很便宜,因為要找工程師建造,又要挖地洞打樁,所以製造安裝費加起來要100多萬呢!況且每年用畢這個鋼架後,政府會派人拆卸下來,收藏在附近的一個政府貨倉中。我們普通市民哪來的錢和貨倉?

27)

問: 上年太平清醮有兩次飄色遊行,是否就是康文署的主意?

答: 不!那是旅發局(旅遊發展局)搞的。他們與我們值理會商討是否可以加多一次飄色巡遊,我們值理會就立即諮詢居民,大家亦贊成在旅發局出錢的情況下可以多搞一次巡遊。旅發局最後贊助了30萬,我們也沒有把錢獨吞,會按規舉把錢分給參加巡遊的團體:花車8000元一輛,舞獅麒麟2000元一隊,旗隊1000元一隊。扣除開支後,我們還賺了數萬元。

28)

問: 那麼大家都很贊成加多一次飄色遊行?

答: 當然!旅發局幫了我們不少。要知道,第一天由我們負責的飄色用完的東西不會就此丟掉,只要留待第二天的飄色再用就可以。材料費不用再付,而又可以多收一筆禮金,大家都是非常樂意。況且旅發局亦為第二天的飄色組織了些外國旅遊團來參觀,滿街都是外國人,也可以藉此推廣長洲旅遊,振興長洲店舖生意。

29)

問: 您會怎樣看太平清醮在未來的發展?

答: 沒什麼特別看法,應該會一樣吧。我想,太平清醮的透明度應該會慢慢提高,整個制度亦會變得更開放。

30)

問: 在這個傳統的傳承上,您們有否青黃不接的情況出現?

答: 在建醮值理會中,新血的確較少,年青的只有三四個。不過,青黃不接也不只是我們的問題,哪裡的傳統沒這個問題呢?我們可以做的只有默默守著這個傳統,希望後生可以承傳下去。

參考書目:

蔡志祥:《打醮:香港的節日和地域社會》,(香港:三聯書店,2000)

《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長洲太平清醮的流變》,(香港:佛教慧因法師紀念中學,1995)

郭于華:《死的困擾與生的執著──中國民間喪葬儀禮與傳統生死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包山節特刊》,(香港:長洲建醮值理會,1968—2006)

參考網頁:

長洲鄉事委員會網頁:〈http://www.cheungchaurc.com/chi/interview/Detail.asp?id=3〉

7 留言:

倉海君 說...

謝謝rabbito讓我轉載這篇資料豐富的文章,實在得益匪淺!

讀後的最初感覺,是想到宗教世俗化這老掉牙的問題,因為所有宗教在現代社會其實都陷入兩難處境:一不妥協,就注定「自絕於人民」。像天主教,無疑辦了很多名校,但不要說校內宗教培育和氣氛不足,即使要履行教會那套「整全人格」之教育理念似乎也力有不逮。要發揚光大嗎?畢竟還要靠考試成績和運動表現這些世俗標準,誰敢指望基督精神?

但回心一想,道教也許有點不同,因為道教本身就很世俗(即使是那少數修仙的人,也只是脫離人群,但沒有脫離現世),與西方追求的超越性根本是兩回事。它其實可以吸納世上任何宗教--當然,吸納之後那外來宗教會否變質,絕不是道教所關心的問題--也可以笑嘻嘻適應任何俗世社群。而因為與時並進正是道教的宗教形式,四個字形容,「本性如此」,所以即使其儀式在現代社會變到面目全非,其實也無損其「原本精神」。這正是道教--也是中國文化--與別不同之處。

傳惑道人 說...

我很有興趣想知道文中那三天醮會之中,所用的各種科文是什麼? 我相信《北帝懺》是少不免的. 既然有燒鬼王, 應該有煉度施食了,只是不知所用是《鐵罐施食》還是其他....

而且, 倉的說話我很同意, (1)道教可以吸納世上任何宗教, (2) 道教本身就很世俗. 我再加一句, 要道教在現在發揚光大, 其實欠的只是包裝。

倉海君 說...

道教要興盛,一定要依附中國的興盛。只要中國的經濟再強一點,就可乘勢輸出文化。道教吸納基督教和回教是沒用的,它應該混合New Age、美容、風水、房中術、功夫、儒家倫理學和莊子的浪漫主義等,我用人頭擔保,你五十年內可以征服西方先進社會,所有其他宗教皆無立錐之地。唔好教書啦,快d專心傳惑啦!

Zeke 說...

很有價值的文章,解謝。

一貫道(又名天道五教)就是吸納世上其他宗教的道教,提倡儒釋道回耶五教合一,可算 New Age 之先輩, 信仰無生老母,有說最早可追溯至白蓮教與彌勒教合流之時。想知道教人士是如何審視一貫道的呢?

傳惑道人 說...

回倉, newage根本係吸收道教,將之去神化而來. 道教思想和方術, 本身已經很newage.

回zeke, 道教看一貫道是道教的一個小支派, 道教體系中不存在"異端"的觀念.


另外,文章說

1) "若果太平清醮這種傳統儀式只顧死守著舊有的一套而不革新不改進的話,可能會更快被現代社會所淘汰。" 其實有可討論的地方. 嚴格來說, 太平清鵡中所謂的傳統儀式, 只包括科儀(拜懺、朝科、濟煉等)部份. 如果科儀的程序、內容、進行方式不變. 其餘包山等習俗其實是無傷大雅的

2) 道教並不要求善信明白科儀的內容,因為道教有代求的傳統, 情況如中世紀的諸聖相通功的想法, 善信只要誠心即可, 不明白儀式是完全沒有所謂的

舒爾賽 說...

簡單覆一覆zeke,如果我無記錯呢,無生老母的信仰應該係由明末清初的羅教開始,跟住到八卦教,白蓮教之類的民間宗教都用無生老母做至上神。如果同樣我無記錯,無生老母的原型應該係無極聖祖,後來可能因為中國人傳統的伊底帕斯(戀母)情結(所以我地可以見到觀音後來都變成女身),所以到後來羅教將佢慢慢變成一個老婦,聽聞羅祖見到無生老母,無生老母叫羅祖摸佢下體,係一朵蓮花。
至于一貫道我如果無記錯,晌台灣都係用一d飛鸞、符乩等的形式,似道教多d,不過都係中國民間宗教一向都偏向儒釋道炒埋一碟。我估應該同回教或者基督教無乜關係。同樣的包容同多元的宗教,我諗起錫金教。
希望有機會返屋企再寫一篇。

匿名 說...

無極老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無極老母又稱作無生老母、無極天母。是明、清以來許多民間宗教,包括羅教、無為教、大乘教、聞香教、天理教、一貫道等最主要的神,其起源一般認為是從羅教始祖羅祖所著的五部六冊中無生父母的概念逐漸演變而來的。

對一貫道而言,無極老母亦稱明明上帝。一貫道認為,無極老母與儒教維皇上帝、佛教大日如來、道教無極聖母等同為一,只是名字上不同。根據一貫道的主張,宇宙真理雖只有一,但可經由各種形式依各地風俗民情來顯現,所以世界五大宗教——儒教、釋教(即佛教)、道教、耶教、回教,分別於世界各地展現真理教化人心的力量,惟其宗旨皆相同無異。一貫道如上所述,是以全面性、無偏頗的真理觀為依歸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