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基要派與現代化(轉載)

標籤: ,

(本文作者王美秀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

英文Fundamentalism(基要主義)、fundamentalist(基要主義的、基要主義者)源自拉文fundamentum(意即基礎、根基)和新拉丁文fundamentalis(基礎的、極其重要的)。英文modern(現代的)一詞則源自拉丁文modernus,表示最近的,新近的,英文modernize、modernization均源自modern一詞。Fundamentalism一詞,長期以來一直表示本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發端於美國基督教(Protestantism)部分教會內維護基督教基本信條的一場宗教運動。但是,近年來,一些西方學者也用Fundamentalism來描述其它宗教如伊斯蘭教、猶太教、佛教、錫克教、印度教、甚至儒家中出現的復興思潮或極端保守主義運動,把全球範圍內多種宗教中出現的復興思潮或Fundamentalism當作一項重要課題進行研究。1對於羅馬天主教會內出現的類似思潮或運動,西方常用Traditionalsim(傳統主義)一詞來描述。2當然,在廣泛使用Fundamentalism一詞的同時,西方學術界也承認各種宗教中的Fundamentalism的表現形式 有時大相徑庭,Fundamentalism並不是一個描述基督教以外的宗教保守主義運動的理想術語。一些學者指出,所謂Fundamentalism就是宗教傳統主義、傳統信仰和信條的新的表達形式。

眾知周知,現代化一詞無論在中文還是西文中都是令人難以界定的。基督教基要派與現代化這一題目,看上去好像給人一種大而無當的感覺,又好像有點兒把兩個不對應、不相配的概念擺放在一起,似乎不如基要主義與現代主義、基要派與現代派或基要派與自由派一類的題目,更令人產生一種鮮明的對照和對比的印象。然而,恰恰是現代化帶來的多元價值觀和政教關係的新理念及各種現代文明危機,和基要派對現代文化如世俗理性、宗教寬容、多元主義、相對主義和個人主義的抵制和反對,使現代化和基要派發生了關係,並由此令我們對基要派和現代化的關係進行一些思考。

一、基要派和基要主義的由來及意義

基督教基要派是全球普遍現象,已是不爭事實。簡單地說,基要派分為兩類,一類為只關注基督的最後勝利和人們被送往天堂的時刻何時到來的屬靈派;另一類為積極參與社會政治活動,通過集會、示威遊行和四處遊說宣傳自己的宗教社會政治觀的激進派。盡管他們對待世界的方式截然不同,但他們的世界觀都來源於一個世紀以前產生的“五點基本要道”。

(一)基要派的產生
美國南北戰爭結束以後,英國達爾文的進化論和德國新的解經方法及聖經研究成果傳到美國。面對對聖經權威地位的懷疑和挑戰,美國都市化、工業化的東北部地區如波士頓、紐約和芝加哥等地的部分基督徒,堅決維護基督教信仰的“純潔性”,站在傳統解經學的立場上,維護聖經在信仰上的權威地位,反對用進化論的觀點看待自然、人類與社會,反對用現代歷史學、考證學、考古學、古文字學的方法研究聖經,並拒絕接受用這些方法研究聖經和聖經產生的時代背景、史料來源而得出的新的成果和結論。1895年在尼亞加拉城召開的聖經研討會正式提出關於聖經的五點基本要道,即耶穌由童貞女所生;耶穌死而復活並具有神性;耶穌代人受死完成救贖;基督終將“肉身復臨”;聖經是信仰的唯一權威,字字句句無誤。這五點基本要道一直是基要派維護的信仰原則。

20世紀初,美國出版了大量的護教書籍,論證上述基本要道是不容懷疑和不可動搖的,其中1910年至1915年出版的一套12本叢書《基本要道》影響最大。Fundamentalis一詞最早出現於1920年勞斯(Curtis Lee Laws)主編的美國北浸禮會的《守望稽刊》(The Watchman Examiner)報上,勞斯寫到,“基要分子”是甘願為忠於自己信仰的基本要道而“戰鬥”的人。由此可見,這個詞既是表義詞,也是一個行動口號。3

基要派早期的組織和活動形式多樣,包括舉辦聖經研討會,選讀聖經和先知書中的有關段落,培養參加者的虔誠信念,傳播引導個人得救的福音訊息;創辦聖經學院,培訓平信徒布道員;印刷、出版和發行講道、信仰見證材料及宣傳基要派觀點的雜誌和書籍,以便那些未能親臨布道集會、聖經研討會和聖經學院的基督徒學習和分享受上帝的話所感動的經驗。通過這些活動和機構,基要派基督徒人數劇增,他們在全美形成一個良好的組織網絡,到1915年已成為一支可與基督教現代派相抗衡的宗教力量。此後隨著傳教活動,基要派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安營紮寨,發展起來。

(二)基要主義的基本特徵:
1.堅信聖經無誤說 基要派聲稱,得到救贖的唯一肯定的道路是通過信仰以無誤的《聖經》為基礎的耶穌基督實現的。因而基要派堅持,一旦承認《聖經》裡有一個事實或原則是錯的,那麼《聖經》裡就沒有什麼是確定無疑的,基督救贖的工作甚至也是無法肯定的,為此,他們幾乎總是宣稱他們是“真正相信聖經的人”。他們堅持,真正的基礎徒必須相信全部聖經,既相信自己喜歡的部分也相信自己不太喜歡的部分,即相信難解的部分也相信易解的部分。《聖經》不僅對科學和歷史也對道德和宗教作了準確的描述,因而是值得相信的。只有這一無誤的真理源泉,才能提供通向救贖的道路和指導。

2.堅持千禧年前論(Premillennialism) 基要派從產生初期就和對世界末日的預言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不僅相信《馬太福音》(24:37-41)和《帖撒羅尼迦前書》(4:15-18)4對世界最終結局的預言,相信耶穌將為他們再來,而且他們進一步渴望知道世界末日何時來臨,隨後又會發生什麼。他們從《舊約·但以理書》和《新約·啟示錄》中對上帝最終勝利之前的災難性的恐怖描繪中尋求解釋。他們認為,基督將在千禧年到來之前復臨,基督復臨之前,世界將罪惡橫流,災禍頻臨,“敵基督者”也將出現。然後基督復臨,戰勝敵基督者,實現千年統治。他們根據自己對聖經的理解去解釋預言,有的人甚至依據對聖經預言的解釋和對社會狀況的觀察,斷言世界末日將來的跡象和日期,並警告信徒要為基督的復臨作好準備。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基要派基督徒根據自己對社會的判斷和對聖經的解讀,曾多次預言過基督將要再來的日子,結果均以失望而告終。一般來說基督教自由派和天主教會都不會贊成對世界末日何時到來進行預測。

3.主張福音主義 基要派認為自己區別於他人的特徵之一,在於自己已經得救。在這一點上他們與福音派如出一轍。他們的主要活動就是要爭取更多的人皈依基督。他們把“迷途”的人請到教會、在電台、電視上播出福音的訊息、印制和出版無數的書報印刷品、錄制大量的布道錄音帶,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使非基督徒相信,做基督徒在天上享受永生比作非基督徒在地獄遭受永罰要好。為家人和朋友能夠享受永生,基要派分子一般都要大量地祈禱,開展見證活動。傳播福音和信仰個人靈魂得救是20世紀末基要派分子向世界宣講的訊息的核心。

4.疏離神學觀點不同的人和事,甚至對其採取對抗行動 基要派堅持,不論基要派基督徒的地位高低,所有基要派分子都應該在信仰上保持一致,並同那些在信仰和生活方面可疑的人和事保持距離,這是基要派區別於基督教其他保守派和福音派的關鍵所在。因此,基要派的教堂和教會的規定都很嚴格,而且為了同其他觀點可疑的基督徒保持距離,這些教堂和教會一般都是獨立的。基要派信徒的生活往往比較嚴格,他(她)們一般都自覺地避開那些自認為可能削弱見證救贖訊息效果的人和事。他們的哲學是,寧肯失去朋友也不能喪失靈魂。假如對某一事件如電影《對基督最後的誘惑》和“墮胎法”採取大型的對抗行動,可以使人們避免墜入地獄遭到永罰的話,基要派基督徒就會挺身而出採取抗議行動。5在這種意義上說,基要派不僅是不寬容的,而且又是好戰的。這種好戰特點在基要派參與社會政治活動中表現得最為明顯。

基要派不是一個因教會體制的緣故而形成的宗教(denomination,如聖公會、長老會、天主教會)或教派(sect),而是因在解經學、傳教學和末世論等方面持有特別的見解而形成的與自由派(liberals)或現代派(modernists)相對抗的陣營。基要派這個陣營的基督徒來自基督教的許多宗派和獨立教會,換言之,基要派分子不僅存在於基督復臨派教會、五旬節派教會、聖潔運動教會和南浸禮會等以中下層信徒群眾為主的宗派中間,而且在以中產階級為主的長老會、衛理公會、路德宗等宗派和非宗派教會裡,他們也能找到自己的同道。

二、基督宗教(Christianity)與現代化

在討論基要派與現代化的關係之前,讓我們先來考察一下基督宗教與現代化的關係。人們不難看出,在西方現代史上,基督宗教與現代化的關係是模稜兩可的,基督宗教既是推進西方走向現代化的一股積極力量,也曾經是阻礙西方現代化的一種障礙。盡管在現代科學發展的早期,基督教會和天主教會曾因科學向教會學說和傳統神學的挑戰而有過迫害科學家、阻礙科學發展的紀錄,但是人們今天耳聞目睹的更多的是基督宗教促進現代化的學說、主張和實例。馬克斯·韋伯在《基督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所闡述的基督教倫理促進了西方資本主義精神、促進了經濟發展和技術創新的學說,早已得到許多學者的贊同。而且當代一些東亞學者也根據本國、本地的經驗附和韋伯的論斷,宣稱教會團體有助於該國、該地的現代化,並為現代化做出很大貢獻。6我們在此暫且不論基督宗教與經濟活動的關係,僅僅提出基督教會、天主教會在海峽兩岸過去和現在推進現代醫學、現代教育(包括女子教育)的工作,就足以說明在一定地區、一定時間內,一些教會團體的確在現代化進程中扮演過、並且扮演著積極的角色。

然而,試問被無數學者不斷反復咀嚼辯論的“現代化”這一概念的確切含義究竟是什麼?恐怕許多的學者們也不得不承認,界定“現代化”一詞,給它下一個公認的定義,實非舉手之勞。任何定義都會引起不小的爭議。既然如此,本文放棄界定“現代化”之嘗試,恐怕多數人以為是明智的。

長期以來,在大陸流行並且居正統地位的現代化觀念是“四個現代化”,即通常所說的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教育的現代化。早在80年代初,在德國任教的天主教學者、神學家漢思·孔(Hans Kung)在本人任職的世界宗教研究所演講時就曾經強調,在上述“四個現代化”之外還應該增補一個現代化一人的現代化。此建議或許與國內傳媒近年來流行的“人的觀念的轉變”提法有某些相似之處。

所謂現代化包含現代化進程和現代化成果(積極的和負面的)兩個理智、理性和科學方法是趨勢封建、向“後封建主義”的運動過程,即對理智、理性和科學方法的強調,以及對隨之而來的具有理性能力和運用科學方法者的權威的承認。7所謂現代就對西方前現代基督宗教(Premodern Christianity)的超越,用現代世俗文化超越前現代基督宗教文化。北京大學趙敦華教授認為,世俗文化有三個基本特徵:第一,個人主體代替了神聖主體,個人的自我意識成為評判和建構萬物的標準和基石,個人的、理性的價值觀得到最大限度的弘揚;第二,用工具理性排斥基督宗教傳統的思辨理性,結果現代性變成以工具理性為信仰的、沒有神聖形式的宗教;第三,科學主義價值觀被誇大運用到它所適用的領域之外,成為普遍的價值體系,結果科學方法和標準成為判斷人類其他一切行為包括宗教、倫理、審美活動的規範。8由此可見,現代化本身自然構成對教會傳統地位、信仰體系和倫理價值體系的衝擊。正是在西方現代化的進程中,世俗化、冷漠主義、實證主義、相對主義、馬克思主義、政教分離、宗教自由,個人主義、多元主義、拜金主義、消費主義等思潮和價值觀先後出現並持續流行,使教會的權力、活動領域、虔誠信眾和影響力日漸縮減。隨著教會管轄權力和範圍的縮小,教會權威從各種世俗事務中解脫出來,於是,教會逐漸向信仰的團體轉變。

當然,教會也從西方現代化進程中獲益匪淺,教會體制的多元發展、教會組織的運作形式、教會及其團體內神職人員和信徒之間關係的變化,就是明顯的例子。現代神學適應時代的傾向也是顯而易見的。在現代化過程中,基督教自由派教會和天主教會都先後接納了現代世俗文化的許多觀念,承認政教分離、宗教自由原則,接受了宗教多元主義現實,並且與其他宗教開展對話和交流,個人主義價值觀不僅被自由派教會所珍視,而且在天主教會中也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強調。

盡管如此,現代化在推進人類社會進步的同時,所帶來的各種弊端也是隨處可見的。貧富懸殊、貪婪、自私、信仰危機、婚姻和家庭的解體、道德良知的失落、社會和政治的腐敗、性關係的混亂、犯罪率上升、對自然無限制的開發和利用、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等現象,已經成為各教會,深感自己身處現世,具有聖化現世、聖化世俗文化的責任,幾乎毫無例外地對上述弊端予以抨擊和批判,其中也不乏偏頗和不妥之處。羅馬天主教會關於社會問題的“社會學說”、教宗關於家庭、婚姻和人的生命的通諭、各國主教團關於社會問題的牧函,表達了天主教對現代化和人的私欲帶來的各種社會弊病的看法。著名的世界基督教會聯合會(The World Councilof Churches)成立前後、直至現在多次以發表聲明、舉行國際研討會等方式,表達對工業化、都市化、商業化給公民個人、家庭和社會特別是那些貧窮無助的人們帶來的危害的關切,和對單純追求高額利潤的資本家及大財團、跨國公司、不負責任的政府的批評。許多國際、國家和地方的教會組織及神學家都基於自己的宗教信仰,表明自己的立場,呼籲建立公正、合理、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秩序和人道、公正、平等的社會秩序。因此,教會不僅是現代化的推動力量,也是其批判力量。總之,基督宗教與現代化的關係是相互促進、相互批判的辯證關係。

三、基要派和現代化

現代化最顯著的標誌就是工業化和商業化,它們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狀態,使世界各地人們的生活方式趨向接近,令人或多或少有一種生活在同一地球村的感覺。從這種意義說,我們都是西方現代科學技術進步和經營管理方式的受益人,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是現代化的參與者和受益者。具體地說,生活在城市的人們大多既是現代化的直接、間接參與者,又是現代商品的享用者。那些生活在鄉村的人們至少也是現代化的受益者和現代商品的享用者。由此推論,作為個體的基要派基督徒已經或將要投入或被捲入現代化進程中間,至少不是處於現代工業化、商業化之處,畢竟他(她)們不同於生活在美國賓州蘭卡斯特屬於基督教門諾派的阿米施人。後者基本上依然保持著農業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從本文的引言和第一部分可以看出,基要派和現代化的衝擊重點表現在文化層面。基要派及其維護的“五點基本要道”的產生,就是對世俗理性削弱聖經權威地位的反動。他們把自己視為西方傳統的基督教文明和正統基督教信仰的恢復者,堅持用傳統價值觀來看待現代社會。他們反對現代民主,反對政教分離、宗教寬容、多元主義、相對主義和個人主義價值觀;他們堅信自己擁有絕對真理,堅持排他主義,對其他教會和宗教持排斥態度;他們主張亞伯拉罕式的父權觀念,反對現代男女平等的思想;他們堅持《創世紀》中上帝造人並且在創造過程中所規定的男女關係模式,認定人的生命權是神聖不可剝奪的,男女間的婚姻關係是不可改變的,因此反對婦女有選擇墮胎的權利,反對同性戀者享有公民權。他們的上述主張和立場表達了其對現代社會危機的關懷和指向,表明他們對現代社會危機特別是西方文明危機症狀的看法基本上是正確的。但是,對現代多元世界裡的多元文明、多元宗教、多元文化熟視無睹,採取不承認不接受的固執僵硬狹隘態度,並且企圖把一種不寬容的理念強加給他人,的確是荒謬可悲的。基要派渴望用“基督教文明”作為解決現代社會和文明危機的出路是行不通的。

由於美國不僅是基要派的搖籃和中心,而且也是當代最發達的國家,因此基要派抵制現代世俗文化的現象在那裡也最明顯。60、70年代,美國社會發生很大變化。比如,民權運動爆發、馬丁·路德·金和肯尼迪兄弟被殺;傳統的男女關係的改變和青年學生的反文化運動;學生的反越戰運動、美國的撤退和政府威望的下降。上述變化令基要派感到十分不安,他們擔心婦女地位改變使妻子不再唯丈夫之命是從;法律對家庭的保護使父親不能像過去那樣管束和體罰子女;國家稅務局調查宗教機構的財政情況,可能取消一些團體的免稅地位;同性戀者也享有公民權,會加劇社會道德的淪喪;立法禁止兒童在學校祈禱,學生在校不得不接受人文主義教育,結果使其父輩所珍視的價值觀不能傳給學生;教會學校受到政府限制難以為所欲為;所有力量都在破壞傳統的家庭和家庭生活,墮胎也成為個人的事。所有上述因素使基要主義分子不僅為他們的下一代擔憂,更為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擔憂,他們感到美國正在被敵視基要派信仰並決心清除傳統基督教的人們所統治,因此他們必須走出與社會和政治相分離的狀態,維持自己的生存權,並且去控制世界。在這種背景下,部分基要派基督徒由過去疏離社會的消極主義者轉向改造社會的激進行動主義者,並且成為美國70年代後期以來基督教右翼的活躍力量。他們成立各種行動組織,爭取基要派牧師積極參與政治,動員基要派信徒關心國家。他們用各種方式影響立法和國會議程,影響美國政治。他們主張所有企業和服務業私有化,減少政府對企業的干預,停止福利計劃。他們要求實行槍械控制、反對毒品、反對色情,反對同性戀、反對墮胎,反對政府取消教會學校的免稅地位,要求允許在校祈禱,反對學校教學多種形式的人文主義知識。他們反對現代婦女運動、反對男女平等,要求保護傳統家庭,主張男女合法結婚,按上帝的原則建設家庭。總之,倫理道德一直是他們理論的核心,恢復傳統的家庭、婚姻和社會秩序是他們的行動目標。但是在美國那樣一個多民族的民主自由國家裡,基要派和基督教右翼的上述立場和主張也難為眾多持其他信仰和觀點的人們所接納。

目前,在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許多國家裡,由於種種原因,更多的基要派信徒雖然對世俗文化持懷疑和反對立場,但他們對世界末日何時到來、信仰基督的人何時被送往天堂的興趣更大。隨著21世紀(或者用基督徒的話來說,隨著第3個千年)的到來,末世關懷會令更多的信徒著迷。



註釋

1.美國不僅是基督教基要主義的發源地和活躍中心,也是研究基要主義的中心,出版了很多著作。其中值得一提的有70、80年代多次重印的《為什麼保守的教會在增長?》(Dean M. Kelley: Why Conservative Churches Are Growing, Harper & Row, New York, 1972年初版)和1991年出版的《考察基要主義》(Martin E. Marty & R. Scott Appleby eds: Fundamentalisms Observed,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and London)及《從比較的角度看宗教與政治─東西方宗教基要主義的復興》(Bronislaw Misztal & Anson Shupe eds: Religion and Politic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Revival of Religious Fundamentalism in East and West, Praeger Publishers, Conncticut and London, 1992)等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考察基要主義》一書是美國著名的現代基督宗教史學者、《基督教世紀》雜誌主編馬丁·馬蒂和斯科特·阿普爾比主持的“基要主義 項目”五卷本的第一卷。該項目是在“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指導下、由世界各地著名學者參加的一項重大研究項目,目的在於增進人們對各種宗教基要主義的認識和了解,促進不同宗教和信仰的人們之間的對話和理解。該書的《引言》和第十五章《結束語》對那些對基要主義有興趣的讀者一定會大有啟發。
2.和其他宗教中的極端保守主義相比,羅馬天主教會內的傳統主義主要表現在教會生活範圍內如信仰、儀式等等方面,他們所反對的主要是羅馬天主教會自本世紀60年代以來適應時代的開放與革新,法國的一位前大主教勒費弗爾(Marcel Lefebvre)是這方面的一個典型。他因1988年6月30日在瑞士的Econe擅自舉行主教祝聖而導致他本人和由他祝聖的4位主教及他所創立的聖庇護十世兄弟會的所有成員被羅馬教廷絕罰。天主教會內的傳統主義思潮和運動是自70年代中期以來逐漸發展起來的。目前,羅馬天主教會內的傳統主義是一個國際性的、零星鬆散的運動。據梵蒂岡估計,全世界活躍的傳統主義者約有6-8萬。這個數字還不包括那些未加入任何傳統主義組織但對傳統主義運動持同情態度的教徒和神職人員。80年代後期,美國天主教會內的一些傳統主義者也同基督教內部分基要主義者一樣向激進主義轉變,有意採取違法行動衝擊和占領可以合法實施墮胎手術的診所。參閱William D. Dinges & James Hitchcock: Roman Catholic Tradionalism and Activist Conservat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See Marty & Appleby eds: Fundamentalisms Observed, pp66-141.
3.關於基要主義一詞的釋義,請參閱Dictionary of the Ecumenical Movement,Geneva, WCC Publications, 1991, pp430-431.
4.《馬太福音》24:37-41:挪亞的日子怎樣,人子降臨也要怎樣。當洪水以前的日子,人們照常吃喝嫁娶,直到挪亞進方舟的那日;不知不覺洪水來了,把他們全都沖去。人子降臨也要這樣。那時,兩個人在田裡,取一個撇下一個。兩個女人推磨,取一個撇下一個。《帖撒羅尼迦前書》4:15-18:我們現在照主的話告訴你們一件事:我們這活著還存留到主降臨的人,斷不能在那已經睡了的人之先;因為主必親自從天降臨,有呼叫的聲音和天使長的聲音,又有神的號吹響;那在基督裡死了的人必先復活。以後我們這活著還存留的人,必和他們一同被提到雲裡,在空中與主相遇。這樣,我們就要和主永遠同在。所以,你們當用這些話彼此勸慰。──引自中文《新舊約全書》(和合本)。
5.Nancy T. Ammerman: North American Protestant Fundamentalism, Marty & Applebyeds: Fundamentalism Observed, pp4-8.
6.金哲英(韓國):《韓國基督教對韓國現代化之價值觀形成的影響》,見《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一期,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金容福:《基督教與韓國現代化》,見高師寧、何光滬編輯:《基督教文化與現代化》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96年。該書收集的論文,選自1994年10月世界宗教研究所和愛德基金會在北京聯合舉行的基督教文化與現代化國際研討會。有意思的是,韓國基督徒學者對韓國的其他宗教和儒家在韓國現代化過程中的作用究竟如何甚少提及,對現代化在韓國對基督教的負面影響似乎也顯得缺乏反省。
7.參閱白理明(Ray Whitehead):《基督教與現代文明的危機》,見前引書《基督教文化與現代化》論文集,第9-22頁。
8.參閱趙敦華:《超越的循環:基督教、現代性和後現代性三種文化類型的互動關係》,見前引書《基督教文化與現代化》論文集,第25-29頁。
主要參考書
1.Dean M. Kelley: Why Conservative Churches Are Growing, Harper & Row, New York, 1988.
2.Martin e. Marty & R. Scott Appleby eds: Fundamentalisms Observed,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and London, 1991.
3.Bronislaw Misztal & Anson Shupe eds: Religion and Politic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Revial of Religious Fundamentalism in East and West, Praeger Publishers, Conncticut and London, 1992.
4.Matthew C. Moe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ristian Rignt,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Tuacalcoosa and London, 1992.
5.John Dillenberger & Claude Welch: Protestant Christianity,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New York, 1988.
6.George M. Marsden: The Soul of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 Oxford, 1994.

1 留言:

匿名 說...

前一陣子在美國還有主張容許一夫多妻合法化的聲音呢。甚至我住的州還有以十六世紀生活方式生活在Amish people,在這裡常常可以見到他們。

此外,美國這裡,教徒根據聖經而舉國歧視猶太人的作法也令人難以認同。(事實上我不不討厭猶太人,為何強迫我討厭他們?!大概欲加之罪何患無詞,誰叫他們那麼有錢呢?)

我也覺新的時代了,人家今天猶太裔人也跟我們無冤無仇啊,此地教徒的兩性態度也很怪異,非常的父權(在美國耶,都二十一世紀了!),今日的基督教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多元觀,有權力解釋聖經的人,就是那些人,他們說了算數,既不民主也不多元,我只是一個平凡人,因此很快就直接給嚇得哭了出來,從此以後心靈都有很大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