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



今日看過了三峽好人, 蠻好蠻好.

全 片其實以兩個人的故事做主線, 故事的地點都是在三峽的庫區. 基本上三明的故事為主, 趙濤的故事為副, 電影的主線都是在尋這個字, 三明尋老婆, 趙濤尋老公, 不過一個破鏡重圓, 一個好來好去分手. 與之前的相比 (我看過的站台, 世界), 三峽好人的故事性明顯增強, 但紀錄片的手法則有所減少, 不過仍然是很賈樟柯的風格. 電影大概都是要如實地表達中國三峽庫區的狀況, 透過外來人作為視點進入峽區去看. 其中有幾幕是很精彩. 當三明第一次去到奉節時, 三峽的拆卸工人教他認夔門, 拿出了一張紙幣, 把背面的圖案給他看. 個人解讀中我覺得幾有味道. 三峽整個工程, 得益的是什麼人? 是庫區居民? 是下游居民? 是官員? 還是拆卸工人? 整個三峽工程究竟是為人還是為錢? 錢和三峽成為同一樣的東西, 諷刺味道頗濃. 電影中的配樂亦很配合主題, 上海灘的音樂配合著移民的畫面, "浪奔 浪流 萬里濤濤江水永不休 淘盡了 世間事 混作滔滔一片潮流". 電影其中一幕三明去了一個夜晚的表演場地, 主音大唱酒干倘賣無, 鏡頭緩緩掃過一副副老實的庫區人民黝黑的面孔, 配合著歌詞"多麼熟悉的聲音 陪我多少年風和雨 從來不需要想起 永遠也不會忘記 沒有天那有地 沒有地那有家 沒有家那有你 沒有你那有我 假如你不曾養育我 給我溫暖的生活 假如你不曾保護我 我的命運將會是什麼", 導演想表達什麼樣的母體主線就顯而易見. 電影貫徹始終都是在說明同一個主題, 片中各人都是在圍繞著幾樣基本的東西而勞動, 就是片中出現的幾個字, 酒, 煙, 糖, 茶, 基本的生活所需. 到最後, 三明和一眾拆卸工人回山西挖煤, 每個人都在卑微的活著. 不過和世界一樣, 片中小馬哥的死, 好像有點不必要 (安娜和女主角在夜總會碰見) . 總體來說, 賈生的這部電影在紀錄片和電昐故事之間比以往取得了平衡 (或者是折衷, 商業化諸如此類) , 亦沒有那麼長 (105分鐘) , 比較好看.

最後三明兩夫婦吃糖的時候後面的一座大廈倒了下來, 讓我想起fight club男女主角最後一幕看著大廈被爆破倒下, "這是一個特別的時刻"

講 起三峽, 我十年前曾到過三峽一游, 當時因為大壩快動工, 所以趕緊去一遊. 片中出現的那個龍門大橋 (小三峽出口的那一座) 想當年是十分高的, 現在片中看似伸手可達. 十年間變化竟是那麼大, 高峽出平湖, 有時都不知道這工程的目的是什麼. 以後我或者會再去三峽, 但我心知我最懷念的還是以前水急浪翻, 兩面崖如鐵壁的三峽, 小三峽還有縴夫的三峽, 而不是平靜得一如十幾個船灣淡水湖的三峽.

看慣了節奏緩慢的賈生電影, 現在看其他電影反而覺得太快了.

0 留言: